最近英国改回冬令时了,时针往后拨了一小时,白天突然间变短了。天黑得早,四五点的光景就已经是黑擦擦的。天气也无常了许多。前两周经历了连天暴雨,几天下了正常情况整整半年的雨量。很多地区都发了洪水,很多人家的房子都被水淹了。十一月里的天气,白天的温度也就四五度的样子。想到那些受了灾的人们啊,经历的可真是凉透凉透的深秋。
我家最近也很忙活,三周前开始动工装修厨房。装修的说法好像不太准确,是扩建加改装。要在原本是花园的地皮上腾出一块地和原本的厨房连接。这就意味着原来房子的整个厨房后墙面要被打掉。挖掉原来的厨房以及地面,然后重新铺地基和水泥等等等等。工程是蛮大的,每一天掘土机突突突突突隔着墙挖新地基,每一天我望一望窗外心头忍不住涌起了“大搞建设”的豪壮心情,啊哈哈....
虽然做足了心理准备,挑战还是不期而遇。下暴雨的前一天,工人挖地捅爆了主下水道,家里大部分厕所和厨房不能用了。暴雨结束的后一天,他们修好了下水管道,又捅破了进水水管。别人家后花园里的水塘都流得差不多了,我们家又蓄起了人造水塘。好欢乐!
是不是?生活永远都不会沉闷无聊。
这个角度看外面的时候突然想到四个字:居安思危
继续上周的话题,继续给大家介绍有趣的古董们。
软饮料的玻璃们
CoddBottle科德瓶
这也是我曾经一次逛古董店时见到的奇特小物。浅灰蓝的颜色,灰灰的并不打眼。走近了看,却是内有乾坤。瓶子里有上下两层结构,有点小漏斗的样子,中间有一个可以晃啊晃的小玻璃珠。当时我真没看明白这是做什么用的,周围也没有旁人,只好心里揣着个巨大的问号回了家。晚上吃了顿饭睡了个觉,就再没想起这件事。
后来机缘巧合在中国超市看到日本出品一种Ramune弹珠/波子汽水。(好像现在国内也有很多卖进口食品的便利店有卖)。眼熟啊,可不就是一样一样的?回家网上搜了搜,bingo,就是它。一种英国的老发明在fareast远东生了根也开了花。(英国人至今仍然习惯把我们东亚地区叫做远东,而亚洲/东方在他们的文化里泛指印度等中西亚地区)
说到这个瓶子,我们的故事要从“软饮料之父”牧师兼科学家的JosephPriestley约瑟夫普利斯特里说起。年普利斯特里意外地发现了把制酒厂啤酒缸周围包裹着一层“死气(二氧化碳)”混注到饮用水里的方法。他发现这种水非常好喝,并且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这个发现。从此引来了更多人将水碳酸化的兴趣和实践。
在此之前,英国人一直是知道“气泡水”的,因为很多天然的矿泉水是这样。普利斯特里的发明使得人工气泡矿泉水从18世纪末就开始了工业化的生产。我们今天熟悉的Schweppe怡泉汽水公司也是那个时期成立,专营人造苏打水的生产。
人们相信,苏打水和天然气泡矿泉水一样有多种神奇的药用疗效。甚至苏打水除了提神醒脑更能治愈败血症。浪漫派诗人热爱嗜酒狂欢的诗人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就写到过喝德国白葡萄酒混合苏打水是他在狂饮烂醉后的“良药”。
18世纪开始生蚝作为普通老百姓可以享受的美食,在英国以及北美城市生活中非常常见。几乎有酒吧的地方就有“生蚝吧Oysterbar/saloon”。啤酒,生姜啤酒还有苏打水是和享用生蚝的标配。现在各大城市生蚝吧又有流行的趋势,不过标配的饮料好像更多的是葡萄酒和香槟。
于是,大约在19世纪30年代,古老的17世纪传统饮料Lemonnade柠檬水也开始有了气泡版本。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雪碧七喜这类柠檬汽水。接着GingerBeer姜汁啤酒成为了潮流。
早期这些气泡饮料都是街头小贩大罐子在家里制作后摆摊到街头,行人们现开瓶现饮用。后来开始装瓶生产,就常用到炻器瓶,然后用软木塞加铁线加固。但这类瓶子开瓶比较麻烦。
年34岁的机械工程师HiramCodd海勒姆科德发明了“了不起的弹珠汽水瓶”。他的设计想法非常高级:罐装过程中那些需要用铁丝压制的最让人头疼的“气”,被反其道治其身地利用起来;将瓶子在液体即将注满的瞬间立即度倒翻,液体震荡后产生气体的压力把弹珠压到有橡胶封的瓶口,瓶子就很稳妥地封住了。而且最妙的是,喝到一半的汽水还可以通过用力摇晃后再朝下翻转,弹珠下压瓶子还可以第二次“自我密封”。
喝的时候需要用科德瓶专门的工具压下弹珠,但熟练的开瓶人直接用手指也能完成。在19世纪末的英国,科德瓶曾经几乎包揽了全部的气泡水和饮料的罐装。更有很多人将这种设计和技术带到海外,美国印度日本等等等等....
软饮料的玻璃们
EggBottle蛋型瓶
既然说到了苏打瓶,我们在这个话题上再继续聊几个老可爱。
在科德瓶出现之前,我们前面提到气泡饮料最早使用的是炻器瓶作为罐装容器。年当时世界上最大且装备最佳的战船“皇家乔治”在修缮保养时意外沉船。打捞沉船时人们发现了这只可爱的蛋型苏打水瓶。据称它是史上有记录的最早的玻璃苏打瓶。(传说苏打水有治疗白血病的功效,远洋船只配备苏打水看来也不仅仅是为了船员口感上的享受。)
这种瓶子有好几个名称:蛋型瓶/鱼雷瓶/炸弹瓶/椭圆瓶等。人们也常常叫它Hamilton汉密尔顿瓶。年WilliamHamilton威廉汉密尔顿为这个造型的苏打瓶申请专利。但这一直受到很多争议,原因大家可能也猜到了:明明18世纪末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蛋型瓶了嘛。
虽然19世纪的英国早就有平底玻璃酒瓶的生产制作。但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玻璃的强度不够,不能确保每一个的玻璃瓶能够抵抗瓶内高压气体。所以成品率极低,也就意味着酒瓶非常贵,它们只用于高级香槟酒的生产。
蛋型瓶不一样,它在工艺上只是一步吹制成形。难度低,对玻璃料的要求也低。成本也就低。随着平价的苏打水,气泡矿泉水还有生姜啤酒等饮料越来越流行,市场需要便宜的玻璃瓶。于是,蛋型瓶越来越受欢迎。
当然还有一点,蛋型瓶非常适合苏打水的包装原因是,当时封瓶口用的只有软木塞。软木塞如果不接触液体会渐渐变干而萎缩,体积变小后就更容易发生漏气。蛋型瓶没有底只能躺着放,保证了瓶内液体一直与软木塞接触,避免了漏气的问题。
在科德瓶未出现之前蛋型瓶是绝对流行的苏打水瓶。甚至在科德瓶出现后也因其造型别致被很多商家保留了下来。
年怡泉的苏打水瓶
年代的MappinWebb为怡泉设计的一款镀银柠檬苏打水架子
软饮料的玻璃们
SodaSiphon苏打虹吸瓶
苏打虹吸瓶现在也是比较常见的,在西方喜欢自制鸡尾酒的人们的家里很常见。和古董虹吸瓶不同的是现代的虹吸瓶都有可以替换的CO2充气丸。自制苏打就是通过在虹吸瓶中释放CO2然后大力摇晃使气体融入液体里面完成的。
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首先发明了苏打虹吸瓶。他们找到了用空心的类似软木塞开瓶器的设计在瓶子里注入气体并保持瓶内气压的办法。不过注入气体的这道工序几乎全部在罐装工厂里完成。当时的中产阶级们家庭设宴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好看有展示效果的苏打水容器。
现在常见家用即插CO2充气丸的苏打水虹吸瓶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
生产虹吸瓶可能最有名的公司是年成立的Sparklets斯巴列克斯。现在它家的旧款虹吸瓶也有许多藏家粉丝。
最早用细藤条包裹易爆的玻璃瓶身,后来改用金属网。这种传统设计今天看也还是既实用也好看。
软饮料的玻璃们
Gasogene/Seltzogene“盖叟金”汽水机
在家里自制苏打当时还有另外一种设备叫Gasogene/Seltzogene。Seltzer本是德国境内的一个天然气泡矿泉水产地,一直以来被泛指气泡水/苏打水。
汽水机的出现和流行主要是在-年间。相对于虹吸瓶它的原理是一种化学制气的方法;用来自葡萄的塔塔粉(酒石酸)和小苏打粉一起和液体接触后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家用汽水机制作出的苏打水气泡虽然不够强也不够大,但在家能够在来访的客人面前从无到有地炮制出突突冒气泡的饮料,可不就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
当时主要有英法两种汽水机设计,法国的是上大下小带个底座的,而英国的“葫芦”设计更简练美观。
这些可爱的老瓶子们是不是都非常可爱?一想到二百年前西方的老百姓们已经开始享受各种爽口碳酸类饮料,二百年前的中国老百姓却还在兵荒马乱的乱世中挣扎。我就很不厚道地对身旁一口假牙的安德鲁先生说:“你看?怪不得你们西方人比我们东方人多烂牙多肥胖,都是科技先进得早的后果吧?”
安德鲁先生,斜撇了我一眼,“你们现在发展也已经很快了,很快超越了不是”。
科技进步的确让人类更快地学会享受各种最新鲜的感官刺激。每每往回看,我们总是忍不住一次次赞叹人类前辈们的聪明才智。可不幸的是,也正是这些聪明才智带给今天的人类过去不能想象的种种健康问题。
人类社会已经到了高度技术发展阶段,当我们转过头往前去展望人类未来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可能放慢这种脚步的,但,是不是至少可以多怀抱着一些警觉?
嗯,好像扯远了...
关于老玻璃,之前写过古董玻璃酒杯,有兴趣多朋友可以看看:夜光杯是啥宝贝?美酒还是得配美杯...
编者按
这个主题依然在继续ing....下期见!
欧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