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黄颡鱼ldquo烂皮r

“烂皮”症是近几年池塘养殖黄颡鱼最常见且危害很大的病害,主要由细菌(如拟态弧菌,气单胞菌等)引起。黄颡鱼“烂皮”症一旦发病,来势凶猛,严重时每天死亡几百斤甚至过千斤,损失惨重。作者对近几年黄颡鱼“烂皮”症的发病症状,流行特点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黄颡鱼“烂皮”症的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症状,病鱼通常游水,局部皮肤呈马鞍状,发白、浅表性溃烂,严重时全身皮肤溃疡,有的肌肉也发生严重溃烂,胸鳍和背鳍基部发红、溃烂(图1、图2),部分病鱼继发感染败血症后腹部膨大,尾鳍溃烂,下颌和腹部发红,病鱼摄食量减少。发病时常伴随水质恶化如亚硝酸盐超标等,此时又极容易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图1发病黄颡鱼皮肤溃疡图2发病严重的黄颡鱼皮肤溃疡图3全身继发细菌感染,呈败血症症状

解剖见发病鱼可见肝脏肿大,并呈不同程度的糜烂状;脾脏肿大,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肠道无食物,肠壁变薄(图3)。

黄颡鱼“烂皮”症的流行特点

1、从苗种到成鱼皆可发病,主要是-g的鱼发病严重。

2、全年皆可发病,主要发生于每年的4-5月份和6-8月份,水温28℃以上时高发,局部地区发病率高达40%,死亡率可达50%以上。

3、发病急且死亡量大,刚开始每天死亡几尾,很快发展到每天死亡上千尾,甚至几百斤。

4、近几年养殖密度增加以后开始逐渐流行的疾病。放养密度过大,投喂饲料多,有机污染严重,氨氮和亚硝酸盐较高的池塘易暴发该病。

5、不正当用药如消毒和杀虫频繁,水质恶化严重的池塘易暴发该病。

6、池塘老化、底质差,未进行彻底清淤的池塘易暴发该病。

黄颡鱼“烂皮”症的防治方法

1、早发现,早治疗黄颡鱼“烂皮”症发病前不易观察,一旦发病,病鱼摄食减少或不摄食,内服药物很难起作用,往往引起大量死亡。因此黄颡鱼“烂皮”症防治最关键的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养殖户在巡塘时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aj/7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