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又称暴发性出血病,是目前水产养殖时尚危害鱼类种类最多、范围最广、季节最长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引起。
一、主要症状
病鱼上下颌、口腔、头部、眼眶、鳃盖表皮和鳍条基部充血,鱼体两侧肌肉轻度充血,严重时鱼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出血,鳃淤血或苍白,眼球突出,肛门红肿。内脏器官等不同程度的出血或充血。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肿大。肠道部分或全部充血发红,呈空泡状,很少有食物,而有很多黏液,有的肠或有轻度炎症或积水。病鱼厌食或不吃食,静止不动或突发性乱游、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死亡。
二、流行特点
流行范围广,危害种类多。该病基本遍及全国各地,尤其以浙江、广东、湖南、湖北、上海等地极为流行。其主要危害对象是鲫、鳊、鲢、鳙、鲤、草鱼等,从夏花到成鱼均可感染,以二龄成鱼为主。其发病严重的养殖池发病率高达%,重病鱼池死亡率达95%,一般大规格个体先于小规格个体死亡,但一般发病鱼的体长集中在7.5-15.4厘米,体重18.0-.0克之间,死鱼顺序一般先是为白鲢、鲫鱼,随后鳙鱼、草鱼、鲤鱼。流行季节为3-11月份,高峰期常为高温季节5-9月份。水温9-36℃均有发生,尤以25-30℃发病率最高。根据病情发展缓急程度、病程长短等特点,大致可将发病类型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三、发病原因
1、发病池多年不清塘,塘底淤泥普遍增厚,水质恶化,易导致病原菌、寄生虫大量滋生。
2、入池鱼种未经消毒,预防鱼病意识薄弱。
3、日常管理不善,饲料不新鲜,投喂时未做到“四定、三看”,导致机体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肝脏受到损伤;鱼池水质老化、恶化、溶氧底,有害物质大量积累,造成鱼池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很高;有些池塘养殖密度大,且投放未经发酵的有机物,也不及时增氧,导致水质恶化,病菌滋生等这些都是诱发该病的原因。
4、气候变化异常,引起水质突然改变,突然的大量换水或是拉网,导致鱼类应急反应强烈,也可能是导致鱼类发病原因之一。
四、防治办法
1、彻底清理鱼塘。冬季干塘彻底清底,并用生石灰消毒,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发病鱼池用过的工具要进行彻底消毒
2、死鱼及时捞出深埋且不可乱扔。
3、鱼种尽量就近选择,减少搬运,鱼种入塘前做好消毒工作。可选用“二氧化氯泡腾片”全池抛撒消毒,其杀菌能力强,可改善水环境,并对细菌性出血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4、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应当合理。特别是放养密度应根据水质条件、技术水平等来合理调理。
5、加强日常管理,定期进行药物预防。根据水质情况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定期内服“三黄散”、“芪多糖”和“汉宝保肝液”等,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治疗方法:根据症状、流行情况及病理变化判定为细菌性败血症时,则应尽快采取外用消毒结合内服药物的方法综合处理方法进行治疗;
外用“强碘”或“暴血平”全池泼洒,或是选用“杀菌红”或“红色风暴”杀菌消毒,后两者主要是通过阻碍微生物呼吸系统中的电子转移,从而抑制和改良水体中的细菌、真菌、有害藻类及原生动物等,并能降低水体中的BOD、COD及氨氮、亚硝酸盐含量,改善水质。同时,内服“氟立宁”或“恩诺平”+“汉宝多维”,每天2次,连用5-7天,同时添加“三黄散”或“芪多糖”则效果更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