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分类: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病原菌: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传染源: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临床表现: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鉴别诊断:伤寒、副伤寒,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病、败血症等,慢性期还应与其他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
治疗:急性期的一线治疗药物为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链霉素。
预后:急性期病例经上述规范治疗多可治愈,部分病例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转为慢性。布病血清学检测结果不作为疗效判定标准。布病防控歌诀:
布氏菌,危害大,人畜共患让人怕;
人感染,症状明,热汗乏力关节疼。
早发现,早诊断,早期治疗很关键;
若贻误,转慢性,无法劳动“懒汉病”。
传染源,是家畜,奶羊肉羊牛狗猪;
病死畜,流产物,生肉内脏生鲜乳。
传染人,靠粘膜,直接接触易传播;
消化道,呼吸道,三条途径要明了。
养殖户,屠宰工,皮毛乳肉带加工;
职业病,青壮年,春夏季节易感染。
说一千,道一万,布病防控很关键!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传染病信息.;25(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