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败血症高发的原因到底是啥

芳草,为水产人提供真货。

一位养殖户朋友说,“大水库,每天死亡花白鲢上百条,用了很多药没有任何效果!”

首先告诉大家,花白鲢虽有出血,但出血病是病毒病,只在一龄的草鱼科身上才有,而花白鲢这种是败血症。

在淡水鱼养殖中,花鲢与白鲢是很重要的混养品种,但在养殖过程中,由于花白鲢的抗应激性较差,比较容易患病,其中细菌性败血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鱼死亡率很高,治疗效果不明显且容易反复发作,因此,要从预防入手降低此病发病率,减少养殖损失。养殖过程中,养殖户操作所造成的刺激如拉网、换水、搬鱼等,都容易造成花鲢白鲢的应激反应,发生应激后会严重影响其生长速度,进而引发疾病。

1

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断

在实际生产中,细菌性败血症因鱼体质差,水环境恶劣,感染速度快,容易迅速致死,鱼体反而表现出一种无症状化趋势,因此给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就要从发病规律上来进行诊断:

细菌性败血症几乎危害所有淡水养殖鱼类(除草鱼有时例外),故一旦发现池塘大量死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种鱼类时(除草鱼有时例外),在排除了中毒、泛塘等情况之外,基本是可以诊断为细菌性败血症。

淡水鱼类其他鱼病一般不危害野杂鱼,如餐条、麦穗鱼、黄颡鱼等,因此,一旦发现池塘中有这些野杂鱼死亡,而且死亡次序在其它鱼类之前,就基本上可以诊断为细菌性败血症了。

2

这些年你用对方案了吗?

大多数养殖户在发现细菌性败血症后,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全池泼洒杀菌药物,而且泼洒一遍不见效后会紧接着继续泼洒,这样不仅不会有效治疗细菌性败血症,对于池塘中的微生态系统也造成了破坏。

还有一个误区需要养殖户注意,传统观念认为水肥鱼才长得好,但是很多养殖户却没有注意到高温的问题,在高温期继续使用大量化肥肥水,会造成有害物质增多,严重影响花白鲢的健康,诱发细菌性败血症。

引发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嗜水气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养殖的恶化导致养殖水体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是细菌性败血症高发的因素之一。

因此,养殖过程中管控好水质与底质,是减少细菌性败血症爆发的关键点。

正确的做法,如果是池塘可先对池塘进行部分换水,然后使用泼洒姜g+45%的苯扎溴铵(毫升每亩)+浓戊二醛(毫升使用2-3亩)使用,投料前30分钟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3次。

其他摄食性鱼类还需要减料投喂药饵,拌药饵时的投喂量减为正常投喂量的一半,可以使用氟苯尼考粉(10%的含量g)+三黄散克+地锦草末克+VK3(g)加粘合剂拌料10千克。连续使用5-7天。

3

益菌抑菌

如果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益生菌类产品全池喷洒,通过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池塘中形成稳定的益生菌生态系统。另外,益生菌进入花鲢白鲢的体内后,可有效抑制体内的有害细菌,预防细菌性败血症。

更多一线养殖实践经验干货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hw/57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