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中出现耐药菌,人类将失去最后一根“救命草”?
雾霾天,北京的空气或许已经成为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储存库”和传播途径。国际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上述现象。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瑞典哥德堡大学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心主任JoakimLarsson认为,空气可能会是抗生素耐药性传播的重要途径,而这之前没有被意识到。年2月,通过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数据平台(MG-RAST),研究团队从人类、动物和全世界不同环境收集了共份DNA样本。其中,他们选取了来自北京的14份空气样本,来寻找作为环境要素之一的空气,是否含有抗生素耐药性的基因。
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泥土、水等外部环境要素,北京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含有的已知抗生素耐药性基因(Antibioticresistancegenes)种类最多,平均有64.4种。为了调查高丰度的抗生素耐药性基因是否是空气的普遍特征,研究团队在“测序平台”调取了美国纽约和加州圣迭戈在家、办公室、医院三处的空气样本。对比北京的空气样本后,结果显示:在空气所含的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数量上,纽约和加州圣迭戈的三个场所与北京相当;但在种类上,北京的空气要比美国两个城市(办公室空气除外)更多。
值得警惕的是,研究团队在文章里指出,他们在北京的空气中发现了针对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抗生素的耐药性基因。这意味着什么?文章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称作“一种可最后求助的抗生素”。实际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被广泛应用在呼吸系统感染、败血症等病症上,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如果这类抗生素出现耐药性,意味着人类可能失去这“最后一根稻草”。
这也是研究团队最为担忧的事情。20世纪上半叶以来,人类广泛利用化学抗生素抑制、杀灭致病微生物的功能,来救治疾病。但滥用的副作用随之而来,病菌进化出耐药性,使得相应的化学抗生素无法奏效,人类对感染将束手无措。对现代人类的健康来说,病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是一大威胁,据统计,每年大概有70万人因此去世。
病菌的耐药性速度和化学抗生素的调整速度是一场生命的赛跑,若无处不在又具有流动性的空气成为耐药性基因的“储存库”和传播途径,人类要想赢得这场比赛将更为艰难。
面对细菌耐药性,我们应该怎么做?
★遏制细菌耐药需严控化学抗生素滥用专家说: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存在认识误区,把化学抗生素当成消炎药,认为新的化学抗生素比老的好,甚至频繁更换化学抗生素。其实很多时候患者根本没必要用化学抗生素。滥用化学抗生素,不仅不利于病情好转,还有可能让患者产生耐药性,导致未来无药可用。为此,今年8月,国家卫计委等14部门共同发布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从新药研发到凭处方销售环节,全面严控对化学抗生素类药物的管理和使用。
★植物抗生素将代替化学抗生素由于化学抗生素的滥用和局限,全球的科学家都在研究一种能代替化学抗生素的东西,当然中国也不例外。大方泳嘉集团科研队历经12年光阴,多次的实验锤炼出纯植物抑菌抗炎的灵魂,植物时代抗生素横空出世。植物抗生素能有效识别有益菌和有害菌,消灭有害菌,保留有益菌。对纯植物抑菌抗炎的成分的孜孜追寻,以及对革命性草本配方的充沛灵感,在引领植物活性成分抗炎杀菌护理的潮流中,植物抗生素横空出世,利用尖端生物科技和国家级专利成分,成就世界上最安全、最温和、最有效的产品。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
关于植物抗生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