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小长假就要结束了
大家踏青扫墓归来
记得检查一下身体
4月6日,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生江娟娟门诊结束,就发了这条朋友圈:
这是江娟娟从业以来
接诊的第一例蜱虫钻入耳朵的病例
4月6日一大早
男孩骁骁爸爸抱着儿子
进了江娟娟的诊室
“好像孩子耳朵里有个虫子
闹腾了一个晚上。”
原来4月4日骁骁全家去扫墓,4岁的骁骁也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山上草木茂盛,骁骁爸爸妈妈忙着手头事情,骁骁一个人很乖巧,蹲下自己玩了一会。
“真的就玩了一会儿。”骁骁爸说,没想到骁骁回家就开始捂着耳朵,喊疼。孩子爸爸拿着手电筒往耳朵里一照,发现耳道里有只虫。
骁骁爸说,“考虑到当时时间比较晚,医院,没想到孩子闹腾一个晚上,医院请医生看看。”
江医生说还好虫子
没有进入耳朵深处
用镊子就能把虫子拨出来
等虫子取出放在手术盘中
江医生这才看清
原来这是一只蜱虫
“其实蜱虫本身个头不大,只有芝麻那么大,但因为骁骁的耳道口已被咬破,虫子在吸血,所以蜱虫身子圆滚滚,直径约有两厘米。不过还好,耳道口的组织较为结实,蜱虫很难钻入,最后取出的蜱虫很完整,口器和足都是完整的。”
医生赶紧给骁骁的伤口
做了消毒消炎处理
并叮嘱他父母
如果有发热或者伤口持续疼痛
一定要及时就医
蜱虫叮咬可引发严重后果蜱虫俗称草爬子
蛰伏在草丛、植物
或牲畜皮毛间
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叮咬人体时它会分泌麻醉成分的毒素,因而许多人被咬时往往察觉不到。
一般来说,在叮咬后24小时至48小时,症状较轻的可能只有叮咬痕迹,重的可能会有水泡,伤口附近的淋巴结会肿大。
人体遭到蜱虫叮咬后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一旦引发蜱虫病
将会导致严重后果
蜱虫病是被蜱虫咬伤后,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达20%到30%。
发病表现蜱虫病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至70岁,起初症状类似感冒,可持续性发热达40℃以上。患者多有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情况。
随着病情发展,可伴有败血症、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进而危及生命。
从目前的医学研究来看,蜱虫病的发病机理暂不明确,而且没有特效药物予以治疗。
蜱虫病可“人传人”
蜱虫病可“人传人”,直接接触蜱虫病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的陪护者或医护人员,或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被病毒感染。
遭叮咬后尽快就医切勿自行“拔虫”
如果发现蜱虫叮咬在皮肤上,一定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或拉扯、拍打,一旦处理不当蜱虫头部和口器断裂在体内,会刺激虫体释放更多毒素到体内。市民被咬伤后,医院进行治疗,尽量不要自行在家摘除。野外活动注意防护
宠物身上要重点检查
春天很多人喜欢郊游散心
而每年接诊的蜱虫咬伤患者
基本都是在野外游玩
或是在田间被咬伤的
大家要千万注意!
此外养宠物的朋友
也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
是否有蜱虫附着
医生提醒
蜱虫对动物的体味比较敏感,在草地游玩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容易成为“目标”。
野外活动时,应当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要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勿把皮肤暴露在外,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要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
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虫附着。同时,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虫不易粘附。
来源
光明网、杭州日报、半岛晨报、海力网
编辑
馨元、实习生咕咕
推荐阅读
▼▼▼
大家也可以考虑
涂抹驱虫药水或佩戴驱虫手环
远离虫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