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病毒病,每年水温约20℃以上可发生,发病高峰期多出现在7月~10月,至1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时发病停止。病情急,发病后一周内的死亡率可达90%。
很多时候鳜鱼病毒病常常伴有细菌的继发感染和斜管虫、轮虫等寄生虫病,出现烂鳃、溃疡、细菌性败血症等症状,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干扰。
鳜鱼病毒病主要症状
病鱼厌食,部分病鱼可见头部发黑、体色发黄、眼睛凸起症状。有的病鱼会出现鳃盖、下颌、胸鳍、腹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有的则不明显。
贫血,鳃丝粉红或者严重失血导致鳃苍白,解剖鱼体其肝脏颜色苍白。
肝脏呈土黄色或者因严重失血而发白,有时上面有淤血点,内脏器官有时也可伴有点状出血,常伴有腹水,严重的肠内充满淡黄色黏稠物或出血。肠内充满黄色果冻状物质等是典型症状。
与细菌性败血症的症状很相似,需要注意观察脾脏和肾脏,鳜鱼病毒病往往伴随着脾脏和肾脏的肿大、充血,脾脏一般呈现紫黑色,而细菌性败血症无此类症状。
鳜鱼病毒病的病原主要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分类上属于虹彩病毒科的种类。需要注意的是,将发过病的鳜鱼养殖塘的饵料鱼转移到未发病的鳜鱼养殖池塘,可引发未发病的鳜鱼养殖池塘疾病的暴发,证明饵料鱼可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因此,在鳜鱼养殖过程中,投喂饵料鱼的消毒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病后的治疗
高稳维C+泼洒姜,6小时后,用蛋氨酸碘,连续使用2天。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开增氧机,确保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充足,同时需要控制饵料鱼的投放,投入到池塘内的饵料鱼在下池前10分钟~30分钟内使用聚维酮碘进行药浴消毒。
来源丨中国渔业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