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防治三细菌性败血症

1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种常见鱼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败血症也称为细菌性出血病、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作为暴发性流行病其危害最重,流行最广,周期最长,殃及的鱼类品种最多,死亡率最高;患此病的锦鲤从发现症状到死亡仅3-5天,短期内会造成大幅度死亡,甚至绝产,该病是水产养殖的恶性病害。

1

症状

早期表现症状为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肠道尚见有少量食物。随着病情发展,充血现象加剧:鳃丝充血,呈浅紫色,肿胀;肌肉呈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内有淡黄色透明或红色浑浊腹水;肝、脾、肾肿大,脾呈黑紫色;肠壁充血、充气;有的病鱼肛门红肿并伴有肠液溢出。病鱼周身病变,在水中行动迟缓或阵阵狂游。

2

病原与流行情况

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有些病鱼体表和鳃部同时有原生动物寄生。夏花鱼种到成鱼均有感染。流行时间为3-11月,高峰期为5-9月。9-36℃均有流行。

3

发病原因

1、水环境

过去稀养状态下,生态指标相对合理,鱼类很少得病,而高密度情况下各种鱼病频发,因此可以说水质恶化是导致各种鱼病的外部生态因素。而水质好坏常常关系到鱼产量的高低、鱼产品品质及口感。

2、营养失衡

池塘养鱼通常是投喂配合饲料,长期投喂某一种营养不全面、过量添加激素类、氨基酸不平衡、缺乏矿物质、缺乏维生素的饲料,以及投喂携带病原体和有害物的饲料,都会使鱼患上营养性疾病。

3、滥用药

随着池塘养鱼单产的提高,鱼池条件日趋恶化,鱼池不断淤浅,鱼类病害逐年增多,且蔓延速度加快,发病范围广;而多数养殖者对于使用药物的成分、性能了解甚少或基本不了解,就大剂量地、盲目地、频繁地用药,进一步污染水体,增强了鱼类的抗药性;有机物的成份本身就十分复杂,加上各种成份药物被频繁使用,上一次药物尚未降解,新一轮药物又被施入,造成药物间复杂的合成反应,其药残生成物往往对鱼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很多育苗场家在育苗过程中,就使种苗一直浸泡在药水中,一旦种苗染上疾病,再用药时,病菌已经产生抗药性,就得加大用药剂量。造成滥用药的另一因素是渔药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许多渔药不被标明主要成份,用法或用量不清楚,从而使整个渔药市场混乱。

4、近亲繁育

近亲繁育的鱼种,先天免疫功能欠缺,是细菌性败血症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养殖近亲子代鱼类,常常染病,防治效果差,死亡率高,生长异常。

5、防范不当和外来病原体入侵

据统计,防范意识不强而被动受染患病占流行发病率的20%以上,发病池水滥排、死鱼滥弃,捞鱼网具不消毒,雨水冲刷病原流入都是传播致病因素。近年来随着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加,从国外引进的许多新品种带来新病害,加之一些养殖单位缺乏必要的鱼病检疫手段,在引种的同时,将病害带入本地区,造成鱼病防不胜防、无法控制的局面,对养殖过程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4

预防方法

A.高锰酸钾一次量15-20g/每方水体,浸浴10-30分钟;

B.定期加注清水、换水及遍洒生石灰20ppm,调节水质和改良池塘底质,提供鱼类生长不可缺乏的钙元素;

C.把好鱼种和饲料关,选择优质鱼种和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

D.做好鱼体、饲料、工具和食场各项的消毒工作;疾病流行季节应用药物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范在先。

5

治疗方法

A.该病一旦发病则周身病变,必须以内服与外用泼洒两种方式结合进行,单用一种方式,治里则不治表,治表则不治里,达不到里表兼治的目的;

B.内服恩诺沙星10%,一次量20mg/kg体重(以恩诺沙星计),加三黄粉,K3粉,一天一次,连用4-5天;

C.外用药物及施用方法:苯扎溴铵和戊二醛合剂0.3-0.4ppm,连用两天,一天一次;

D.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鱼体,常常有寄生虫寄生,如发现鱼有阵阵狂游症状,在施用上述药物前,应先用杀虫剂予以杀灭后间隔1-2天再用消毒杀菌剂治疗;

E.肌肉注射庆大霉素5-10mg/kg体重;

F.据观察,经上述方法治疗的细菌性败血症90%以上会明显好转,治愈率为60%,30%左右因无法进食仅表现为体表症状减轻,而内部病变依旧。采取单独外用或单独内服的方法治疗该病,无一痊愈。

(示例图)

更多鱼病防治









































白癜风医院募捐活动
白癜风医院募捐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fd/3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