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纲
解
读
10.新生儿败血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了解
掌握
熟练掌握
①
③
②
②
③
考
点
整
理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造成的全身性反应。细菌性败血症最多。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原菌我国多年来一直以葡萄球菌最多见,其次为大肠杆菌等G—杆菌。
2.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脐残端未完全闭合-最主要的进入途径
易发生于早产儿!
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途径有产前、产时或产后。
产前孕妇有明显的感染史,尤其是羊膜腔的感染更易引起发病;细菌可通过血行或直接感染胎儿。
产时感染多因产程延长、胎膜早破或分娩时吸入、吞入污染的羊水后感染,也可与助产时消毒不严有关。
产后感染往往与细菌从脐部、皮肤黏膜损伤处及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感染。
(二)一般表现反应差(低下)
嗜睡,不动
发热或体温不升
不吃
不哭
体重不增
五不一低下
必考点:脐部有脓性分泌物!
产前、产时感染一般发生在出生后3日内,产后感染发生在出生后3日以上。
表现特点是无特征性,早期表现为精神欠佳、哭声减弱、体温异常等,转而发展为精神萎靡、嗜睡、拒乳、不哭、不动,未成熟儿则表现为体温不升,出现病理性黄疸并随着病情进展而加深,严重者可有惊厥、昏迷、出血、休克、呼吸异常,少数者很快发展到循环衰竭、DIC、中毒性肠麻痹、酸碱平衡紊乱和核黄疸。
各期表现(较特异)
各
期
表
现
黄疸
生理性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有时是唯一表现)
肝脾大
轻~中度大
出血倾向
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针眼渗血,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
循环系统
面色苍灰、皮肤呈大理石样花纹,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硬肿等
其他
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呼吸窘迫或暂停、青紫
合并症
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等
(三)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5×/L或20×/L、血小板计数×/L有诊断价值。
2.细菌培养①血培养:对明确诊断很重要,但阴性结果不能除外诊断;
②脑脊液、尿培养:脑脊液除培养外还应涂片找细菌;尿培养最好从耻骨上膀胱穿刺取尿液,以免污染,尿培养阳性有助于诊断。
3.病原菌抗原检测。[诊断]
血培养
确诊-首选:
其次是脑脊液、尿液培养。
(四)治疗原则1.选用药物敏感的抗菌药物
(1)早期:怀疑败血症的新生儿,不必等血培养结果即应使用抗生素。
(2)足量、静脉联合用药:病原菌未明确前可结合当地菌种流行病学特点和耐药菌株情况选择两种抗生素;病原菌明确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
(3)足疗程:
血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好转应继续治疗5~7日;
血培养阳性,疗程至少需10~14日,有并发症者需治疗3周以上。
2.处理局部病灶、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知识扩展
青霉素
肺炎链球菌,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G-球菌
氨苄西林
嗜血流感杆菌,G-杆菌,G+球菌
苯唑西林
耐青霉素葡萄球菌
羧苄西林
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多数大肠杆菌,沙门菌
红霉素
G+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
甲硝唑
厌氧菌
美罗培南
绝大多数G—、G+需氧和厌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
万古霉素
金葡菌,链球菌
(五)护理措施1.保护性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维持体温稳定,当体温过高时,可调节环境温度,打开包被等物理的方法或多喂水来降低体温,但新生儿不宜用药物、乙醇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否则易出现体温不升。体温不升时,及时给予保暖措施;注意不是下降降温后,30分钟复测体温一次并记录。
2.保证营养供给,因患儿感染,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加之代谢消耗过多,易发生蛋白质代谢紊乱,导致营养不良。所以喂养时要细心、少量、多次给予哺乳,保证机体的需要。吸吮无力者,可鼻饲喂养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营养。每日测体重一次,为病情的转归提供依据。
3.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注意药物的毒性作用,监测患儿的听力及复查尿常规。
4.清除局部感染灶,如脐炎、脓疱疮、皮肤破损等,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每4小时监测T、P、R、BP的变化,如出现面色发灰、哭声低弱、尖叫、呕吐频繁等症状时,提示有脑膜炎的可能,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做好抢救准备。
6.健康教育
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减轻家长的恐惧及焦虑,讲解与败血症发生有关的护理知识,抗生素治疗过程较长的原因,取得家长合作。
考点总结:
①病因-葡萄球菌。
②临床表现-五不一低下+黄疸、瘀斑、肝脾肿大。---脐部有脓性分泌物!!!
③辅助检查-首选血培养。
④治疗原则-青霉素。
你需要的
初级护师网课
考点精讲班——
题海演练班——
组合套餐更优惠
详询
往期回顾●儿科护理第九单元新生儿肺炎●儿科护理
第八单元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儿科护理
第七单元新生儿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