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生儿黄疸,这些知识点你需要知道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m.39.net/news/a_5218643.html

一、生理性黄疸出现于新生儿早期,由胆红素自身代谢特点所致,这种情况黄疸较轻,通常能够自行缓解。

二、病理性黄疸该种黄疸的病因较多,因此黄疸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1、胆红素生成过多: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使胆红素生成过多,引起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该种情况多见于:同族免疫性溶血(临床以ABO血型不合多见)、感染、体内出血、红细胞异常、红细胞增多症等等。

2、肝脏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常见于感染及窒息、缺氧、低体温、低血糖等。

3、胆红素的排泄障碍:病毒引起宫内感染所致的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和先天性遗传代谢病;胆管排泄胆红素障碍(如先天性胆管闭锁等)。

4、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饥饿和喂养延迟等均可使胎粪排泄延迟,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5、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新生儿出现的黄疸,足月儿多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6、遗传因素:近年国内外研究显示遗传因素与新生儿高胆红素症关系密切。

1、经皮测量胆红素经皮测量胆红素无创伤且操作简单,不受患儿胎龄、日龄、体重限制,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很多无症状新生儿黄疸也是首先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的,但其不能诊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2、微量血胆红素仪该方法操作简单、费用低廉,而且对新生儿损伤小,对非重症黄疸患儿,可基本替代静脉抽血生化分析仪测定;而对重症黄疸患儿,其不宜替代静脉抽血生化分析仪,只能作为参考或动态监测。

3、实验室常规检测

3.1血清胆红素测定是临床上诊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包括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以及血清直接胆红素/白蛋白比值。该方法可以明确有无黄疸及黄疸的严重程度,初步确定黄疸的性质和可能原因。如对于感染患儿,需行血常规、CRP、PCT、血培养及病原学等检查了解患儿感染的严重程度及感染类型。对于有皮肤苍白、肝脾大、水肿患儿尽早行血型、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Coomb试验等溶血相关检查。

3.2肝酶及血清总胆汁酸(totalbileacids,TBA)相关检查肝酶测定主要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等的测定。其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是评估肝功能的重要指标,而γ-谷氨酰转移酶活性与血清胆红素浓度有较高的相关性,可用于评估新生儿黄疸程度。

理性黄疸的患儿,常把血清胆红素、肝功能、血型、血常规、CRP列为常规检查项目,然后再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和检查阳性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妇分娩后住院时间也较短,因此对出院后的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情况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尤为重要。近年来有报道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脐血胆红素相应升高,测定脐血胆红素可预测早期新生儿黄疸。

3.3溶血相关检测母婴血型鉴定、直间接Coomb试验

3.4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这3个指标均为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指标,可作为感染控制监测评价中的指标[10]。其中PCT在全身细菌感染、败血症时显著升高,而且血清PCT检测优于血清CRP检测,可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细菌感染的诊断依据,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有重要意义[11]。

3.5病原学检查病毒的血清学检查或病毒分离,PCR,血、分泌物培养等有利于及早对感染因素所致黄疸得出病原学依据。特别注意在诊断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黄疸时,有文献报道尿巨细胞病毒-DNA检测比血清巨细胞病毒-IgM抗体更为优越,因此对于血清学阴性的患儿尚不能完全除外病毒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行病毒PCR等检测。

新生儿黄疸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产生的,不同患儿表现出了不同的临床表现。为了能够降低新生儿黄疸病的发生,就需要进行早期干预。首先,首先提高认识,对危险因素进行加强评估,加强对新生儿家属的知识指导,加强致病因素的认识与防范,以杜绝生理性黄疸以外的其他感染因素;其次,在治疗中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最后,加强围生期保健与感染的预防。

年4月培训报名开始了,本次培训开班分为:助产士门诊、孕妇学校、导乐、母乳喂养、产后恢复共五个班。

另推出精品工作坊--产房管理!!为您产房管理指出方向,提高产科服务质量。

报名方式

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fd/10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