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一些独特的习俗大家

河东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一些独特的习俗大家都明白吗

河东民间传统的节目都有其独特的习俗,节日的习俗表现出各自节日鲜明的个性。端午节充盈着一股热烈、喧闹的文化氛围。其节日习俗主要有:吃粽子、悬艾挂菖蒲、系香袋、用雄黄等。这些习俗使人们领略到汉民族那种奔放、豪壮的激情。承载着千年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在河东民间比较普遍。由来人们也都知道为了祭奠屈原,也有说法是与龙有关,还有说与介子有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就不细细说了。

一、悬艾叶,河东民间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悬艾”又说“五月五,挂菖蒲”。可见,人们把悬艾和挂菖蒲作为端午的重要习俗。人们还称艾、菖蒲和大蒜为“端午三友”或“端午三药”。旧时过端午家家必备。每逢端午节这天,人们总要在门楣上插几支艾草。有的用艾叶、茎做成虎形悬于门楣,还有的用艾草、菖蒲、大蒜和水喷洒在房前屋后。不少地方的农村妇女,特别是儿童喜欢把艾草或菖蒲戴在头上,或者挂于颈间。从时令上看,此时正是大地回暖,容易流行疾病,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毒虫也开始危害人们,河东民间过端午节时做的这些举动就是除毒虫,吃了难以消化的粽子后,吃蒜可帮助消化,可见,古人把艾、菖蒲和大蒜称为“端午三友”不是没有根据。艾和菖蒲都是草本植物,艾是菊科,艾属名冰台,种类许多,菖蒲是天南星科。它都有浓郁异香,是极好的中草药,盛夏五月,借其浓烈香味,可清洁空气,除避毒虫,预防疾病,直到现在民间还普遍沿袭着端午悬艾,挂菖蒲的习俗。大蒜,古称“葫”或“葫蒜”,它源于意大利,汉代张骞从西域带回中原,它是百合科类有白皮和此批两种,均含有挥发油、蒜氨酸、大蒜新素、微量碘等。

二、香袋又称香色、香囊、荷包等,河东农村在过端午节前,大姑娘、小媳妇都要动手缝制香袋,利用裁衣剩余的边角碎料,做成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的香袋。各地制形不尽相同。有十二生肖动物或桃果、花朵等艺术形以及三角、菱形等几何形、有的是带吉祥寓意的,如蝙蝠(福)柑橘(吉)等,各个别出心裁,栩栩如生。令人称奇叫绝,香袋内装有用中药配成上等香料,有保健防疫之功效,有人称它“避瘟散”,香料里的中草药的气味可给空气消毒,对各种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有的认为它有镇邪躯恶之神功,显然这是迷信了,香袋下面多配有用彩色丝线扎成的坠穗,使香袋更加漂亮美观,鲜艳夺目。河东民间常把香袋作为定情物,在北方,特别是陕西、山西带“绣荷包”的民歌也十分流行,一件小小的手工艺品,传达了姑娘所对爱情的追求。

系香袋又有装饰之用,上年纪的人系上它幽香朴鼻,顿感气爽神胎,倍显精神,小孩系上它显得天真活泼,人见人爱,小伙子系上它更显几分神气,媳妇、姑娘系上别制的香袋倍加俏丽动人。现在的汽车司机,也常把香袋挂在司机坐前作装饰,并使得头脑清醒一路平安,香袋还被做成手机、背包等物的挂饰小件,原本辟邪驱瘟的含义似乎正逐渐被追求装饰点级效果所代替。

系香袋不仅是一种装饰,而且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人们系香袋之俗据说始于宋代。宋时,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传谕全国,让人们这天都系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

三、过去人们过端午节少不了用雄黄,要和雄黄酒,用雄黄熏蒸房间。

古人对雄黄杀虫祛毒的使用早有认识,《本草纲目》中说雄黄味辛温,具有解虫、蛇毒、烦躁、杀虫祛痰等功效。传说在当年屈原殉难后,人们打捞时,不见其尸,有位医生往江里倒了一坛雄黄酒,就是能药昏蛟龙、鱼虾,不致伤害屈原。

古人用雄黄破毒劫邪是迷信,不过,端午节正值盛夏,细菌繁殖较快,疾病容易发生和传染,用雄黄确可灭菌防病,不过据科学分析,雄黄是一种有毒物,又名鸡冠石,产生化学反应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砒霜,即使服用少量也会引起中毒,多则致命。如果长期饮用即使是少量的雄黄,不仅损害人体的肝脏,还会引起慢性中毒。轻者恶心呕吐,重则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而死亡,临床医生以它作为外用药治疗一些皮肤病,但绝不内服。切记雄黄不能内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aj/128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