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从死亡集中营走出来的他

治疗白癜风的有效偏方 https://m.39.net/pf/a_4480900.html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余华在《活着》中说: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

然而对二战时期的犹太人来说,命运对他们而言,是一场无能为力。

关于活着的意义,我想没有人比维也纳心理学大师维克多·弗兰克尔更有权利来解答。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的他在37岁时被纳粹党军抓进集中营,受尽地狱般的非人折磨,被抓进集中营的还有他的父母,妻子和哥哥,然而只有他幸运的活了下来。

正如戈登·欧伯教授在本书序言中写道:

像这样一个丧尽一切、饱受饥寒凌虐,随时都有死亡之虞的人,怎么会觉得人生还值得活下去呢?一位曾亲身经历过这种惨绝人寰遭遇的精神医学家,他的话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他这种人,必然能够以睿智和悲悯的眼光来盱衡人类的处境。

维克多·弗兰克尔

集中营的经历,让弗兰克尔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并用9天时间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他还通过开创意义疗法成功自愈,帮助上百万精神病人走出心理抑郁。

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书中,弗兰克尔通过自身的遭遇一次次完成了对生命的拷问和解答。

01.奥斯维辛,第一次命运的判决。

二战,对全世界的犹太人来说,是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纳粹德国疯狂修建集中营,而奥斯维辛,就是其中一座臭名昭著的屠宰场,大规模的毒气室和焚烧炉都设在这座集中营,绝大多数“犯人”从这里无奈地走向天国。而他们的命运在送入奥斯维辛的第一天便已经开始了。

奥斯维辛集中营

弗兰克尔和其他囚徒在逼仄的车厢里颠簸几天几夜,谁也不知道自己身在哪里,又被送往何处,直到列车渐渐逼近站台,晨曦的光微弱的撒在一块像墓碑一样黑乎乎的站台上,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字—奥斯维辛。看到这四个字时,车厢内所有人的心跳仿佛都停止了,因为它意味着杀戮,意味着毒气室和焚烧炉。

很快,车门被粗鲁的打开,他们被要求依次从纳粹军官面前走过,这位军官不经意的往左指或往右指,所有人按照他的指点被分成左右两队。没有人知道他左右指点中蕴含着什么恶意。

弗兰克尔观察到,更多的人被分到了左边,人群中他偷偷把背包藏在外衣里,当走到纳粹军官面前时,害怕背包被发现的他本能的挺起胸膛。纳粹军官跟他对视时,往左的手指居然停下了,犹豫片刻后,便引导他向右走去。跟他一起的还有他的一个朋友P.他被分到了左边。

黑夜笼罩的奥斯维辛,显得更加阴冷和恐怖,他想起自己的朋友。

傍晚,他便问一位老囚徒,他的朋友去了哪里,那位老囚徒指了指几百里外一直向上冒的烟囱,平淡的对他说:“你的朋友正缓缓飘向天空”。

当时的佛兰克尔并不知道老囚徒的意思,直到有一天,他从一位在焚烧炉干活的工友那打听到,被分到左边的人,在当天就“消失”了,包括他的朋友P。纳粹党军随意的指点,其实是将囚徒分成两边,老弱病残的人直接毒死后焚烧,而精神一点的就留下做劳力。他们给左边的人们分别发了一块香皂,让他们自愿脱光走进写有“澡堂”的毒气室毒死,之后再把尸体扔进焚烧炉焚烧,而他的朋友,当天就这样化作一缕青烟消失了。

弗兰克第一次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除了如影随行的恐惧,他没有想太多,也不敢想太多。

再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被要求上交所有财物,弗兰克尔的唯一财物就是他花费多年心血写的科学手稿,当他靠着一位老囚徒,悄声的跟他说“这是我前半生的心血,我会拼尽全力保护它,你能理解吗?”,老囚徒不屑的看了一眼手稿,带着嘲讽的表情说到,“狗屁!”。

那一刻,弗兰克的心跌落到谷底,他现在彻底的一无所有了。但一想到自己至少还活着,便渐渐的平静下来。

史铁生曾在《病隙碎笔》写道: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

人生中有些无常就是如此,它甚至不会提前通知你,尽管你以为你已经足够强大。当遭遇无常时,所有人都会惊恐和害怕,我们能做的,就是感受无常,怀抱希望。在绝望中独孤前行。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如果痛苦不可避免,你依旧可以慢下来,看一看它带给自己什么。

02比苦难更绝望是希望的破灭

集中营的日子暗无天日,生命犹如蝼蚁,生存是唯一的课题。囚徒们每天获得的食物是一小块面包和一碗豌豆汤,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几个小时。却要承担远远超出身体负荷的体力劳动,如果动作稍慢,就会被党卫军一顿鞭打。

每到该休息的时候,囚徒们回到集中营,常常可以听到有人长舒一口气:“真好,又活了一天!”是啊,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生命。只要命还在,就还有希望。

然而奥斯维辛的死亡高峰期,却发生在战事结束的前夕。

前方时不时传来战事的消息,但消息却摇摆不定,囚徒们因为前方的消息时而狂喜,时而绝望。很多人都相信自己可以在圣诞节前恢复自由并回到家中跟家人团聚,有一夜,弗兰克尔被一位囚友的梦话惊醒了,他嘴里大声的嘟嚷着什么,弗兰克尔知道,他一定是在做噩梦,他想伸手叫醒他,然而伸出去的手还是收回了,他深深的知道,梦里的残酷也不及醒来后现实的残酷。

一日干活时,一个作曲家囚友告诉他,他梦见神的旨意,战事会在一个月后结束,他说出了具体的日期,然而随着时间越来越近,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作曲家也越来越绝望,最后在他说的日期到来的前一夜,他竟突然就死了。别人都以为他死于伤寒,其实,弗兰克尔知道,他是死于希望破灭。

弗兰克尔的心里也有一盏灯,他期盼着能跟自己的爱人相聚,能将自己的手稿整理后发表,这是他撑下去的希望,但他只是平静的藏在心里,化作强大的意志力,支撑他走过一次又一次的鞭打。

人争一口气,这口气是活着的动力,我们常常对一件事抱有过高的期望,对某件事孤注一掷,在事情没有按照预期发展或失败时,这口气便会随之泄掉。进而出现堕落甚至消极的生活态度。这也是大部分囚徒的心态,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绝望,食不果腹游走在死亡边缘并没有压倒他们,希望的破灭却变成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梦想总是好的,然而急功近利的梦想最终只会摧毁一个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这或许也是我们中的大多数,熬得住最苦的日子,却等不来胜利的那天,大多数人都死在了这个绝望的冬天。

集中营生活

03保持内在自我的丰盛,可以抵挡任何的遭遇

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要知道自己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

人能适应任何环境,无论这个环境多么糟糕,你终究会找到人与环境共存的方法。集中营对囚徒的摧毁是多方面的,除了没来由的殴打,还有精神和信仰的羞辱。

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普利莫莱维,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第号囚犯,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他在《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中曾提到,纳粹党军不是把囚犯的编号用布片缝制在囚服上,而是直接刺在肉体上,男人在小臂的外侧,女人在小臂的内侧,包括刚出生的婴儿,每个人,都要刺青。

这种行为对犹太人的摧毁是多重的,直接在肉体上烙迹进行编号区分,就算是对待动物,也是极为残忍的手段,这在纳粹眼中他们和动物无异。其次是对犹太信仰的摧毁,在摩西法典中,刺青是被禁止的。这一举动无疑是重复纳粹的观念:犹太人是不可同化的,认为他们是与生俱来的罪恶。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集中营的最后时光,或许是对殴打和羞辱的刻意麻木,弗兰克尔的内心早已平静下来,他甚至开始发现令自己开心的小事。

在排队领饭的时候,他发现给人分饭的人是监狱厨子F,他是唯一一个均等分汤的厨师,这意味着这顿饭,他能吃的比平时多一点点了。

弗兰克尔有几天生病了,他和其他几十名病友只能躺在硬板床上养病,不用干活,不用出操,就那么静静的躺着,即使分的食物比平时很少了很多,但他感到少有的快乐。看到别人在狂风凛冽的寒冬里干活,而自己竟可以慵懒的躺着,心底竟涌上来一丝幸福感。

他发现自己可以为任何一件小事感恩,这是他在集中营的巨大收获。游走在死亡边缘的集中营里,弱小的他不具备改变环境的力量,他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这份乐观的心态让他最终活了下来。

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中曾说过:

心理上的平静能顶住最坏的境遇,能让你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一个人见识过生死,就会触发他心底对生命和对生活的敬畏。处于舒适区太久的我们,常常很难捕捉到生活中的细微感动,而拥有内心的平静,保持内心的自在丰盛,可以让我们对抗生活中任何的坎坷。

04找寻活着的意义,也是一场跟自己的和解

年,战争结束,弗兰克尔和他少数的囚徒工友们幸运的重获自由,回到家后他才发现,自己的父母,哥哥和心爱的妻子,均已命丧集中营的毒气室和焚烧炉,只有远在澳大利亚的妹妹幸免于难。

据统计,当时活下来的人只有原来的二十八分之一。而大多数活下来的人,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活着,就是不断跟自己和解

尼采说过:“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同是幸存者的普利莫.莱维在离开集中营四十年后,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抑郁症长期困扰他,他说:这种困扰,比奥斯维辛还要糟糕,这种折磨,使他陷入更大的深渊。最终,他还是无法说服自己,在幸存四十年后选择不再幸存。他死后,在自己的墓碑上依然刻下了折磨他一生的那个代号:。

集中营对一个人身心灵的残害,直到化为一缕青烟或许也依然无法凝视。

与“恶龙”缠斗三年之久的弗兰克尔,却没有堕入深渊,重获自由后的他,去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任教,任职期间,他看到许多人战后仍然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深感自己作为其中一员的责任和使命,便将自己的经历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并发现了获取生命意义的途径:

1.工作(做有意义的事)

2.爱(关爱他人)

3.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一位年迈的病患来找弗兰克尔求助,他说自己爱人两年前离世后,自己也跟着陷入极度地抑郁和消沉中,他非常爱他的妻子,因此也一直无法走出失去爱妻的痛苦。弗兰克尔静静地听完他的倾诉,跟他说:“先生,如果换成你先离去,留下你妻子孤单一人生活,她会怎么样?那位病患说:“对她来讲,那将是多么可怕,她会非常地痛苦的。”弗兰克尔接着说:“你看,她现在免遭这些痛苦,而你正在替她承受。”病患沉默良久,紧紧地握了握弗兰克尔的手,平静而从容的走出了诊所。

弗兰克尔说,他无法让那位医生的妻子起死回生,但却可以改变他对不可逆转的命运所持有的态度。至少从那一刻起,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承受的痛苦是有意义的,也会渐渐翻过痛苦,放下痛苦。

而当一个人从他承受的痛苦中发现蕴涵其间的意义和价值,他就能重新焕发对生活的热情。

再极限的苦难,一旦找到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

正是完成跟自己的和解,佛兰克尔不仅发现获取生命意义的路径,更让他超越痛苦,对生命充满敬畏和热情。在67岁时,他依然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拿到驾照,80岁时还坚持登上阿尔卑斯山。一直到92岁,他用自己的精彩最好的诠释了活着的意义。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苦难就是人生中的“岛屿”和“暗礁”。对懦弱的人来说,苦难能摧毁生活;对坚强的人而言,苦难却能孕育梦想。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提供了追寻方向。然而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只有自己才能解答。

在找到之前,或许我们可以从每一天跟自己的和解开始: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体谅。

---End---

作者:一颗草莓,热爱阅读和思考的写作者,以梦为马,以文为缰,和你一起分享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aj/127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