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多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liangssw.com/bozhu/11430.html
梦工坊青年成长与发展系列活动自年起已举办十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全球化智库、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下,俞敏洪、杨澜、阿丘等担任导师,由梦工坊青年人才发展中心、东宇全球化人才发展基金会联手全球百所知名高校和一流媒体及企业,为优秀青年学生搭建成长与发展的舞台。
在第个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系列图文——他们的青年时代,通过回顾社会知名人物的青年时代,见贤思齐,遇到更好的自己。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青春时光。
第三期让我们走进获得雨果奖的《三体》作者刘慈欣的青年时光。
“在太阳即将吞噬地球之际,人们决定带上地球逃离太阳系,带上地球去流浪。”这一“浪漫”的幻想,来自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宏大的故事设定、突破天际的想象和荡气回肠的叙事,让《流浪地球》这部硬科幻电影,成为春节档的票房黑马。毫无疑问,刘慈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引领者,他是星空时代的宇宙诗人。
科幻的种子悄然生长,他始终如一
刘慈欣对科幻的热情始于童年。年4月1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了。那年,6、7岁的刘慈欣看到漆黑的天幕,缓缓飞过一颗小星星,那是东方红一号升空。广阔的宇宙触动了刘慈欣的科幻神经,他的心里莫名生起一股向往之情。
科幻的种子默默生根、发芽,刘慈欣开始阅读许多科幻作品。从《小灵通漫游未来》、《飞向冥王星的人》到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从地球到月球》、《海底两万里》,刘慈欣不断汲取。但是,当时正值文革,环境十分敏感且资源匮乏,阅读的机会十分珍贵。而且,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人知道,科幻是什么。《地心游记》,像父亲从他手中收走时告诉他的那样,是当时的“毒草”。但当刘慈欣紧张地问道“这是什么书”时,父亲还是鼓起勇气告诉他这是科幻小说,是有科学根据的创作,并把书还给了刘慈欣。读完《地心游记》之后,刘慈欣说“感觉就好像在一间黑屋子里,一扇窗户打开了。”因为父亲的宽容与跳出时代桎梏的认知,刘慈欣坚持了下去。
刘慈欣一直坚持着阅读科幻小说,从未停止。阿瑟·克拉克、卡夫卡、博尔赫斯、奥威尔……丰富了他的大学生活。其中,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对他的影响意义十分重大。在《:太空漫游》中,阿瑟·克拉克用他渊博的宇宙知识描绘了未来太空的景象,让刘慈欣眼中的星空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他第一次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产生了敬畏感,一种宗教般的感觉。刘慈欣曾说过,《:太空漫游》使他走上了科学创作的道路,而他所有作品都是对这本书的拙劣模仿。
记得20年前的冬夜,我读完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出门仰望夜空,突然感觉周围一切都消失了,脚下大地变成了无限延伸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垠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在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从此以后,星空在我的眼中是另外一个样子了,那感觉像离开了池塘,看到了大海。这让我深深领略科幻小说的力量。——刘慈欣
刘慈欣
成长之路道阻且长,他披荆斩棘
从阅读到写作,是一个输入到输出的过程。由于热爱阅读科幻作品,刘慈欣很理想化地决定要当个科幻作家。但是刘慈欣的写作之路并不顺畅。
年,他写了很多科幻小说。但由于他的题材是太空、外星人、世界末日等幻想,不符合当时被出版商接纳的畅想未来、赞美未来的“科幻,当时并没有被出版社接受。再后来,他写了《宇宙坍缩》和《微观尽头》两个短篇,这两部小说当时也没有出版,直到年才面世。这两部小说都是很纯的科幻小说,只有冷冰冰的科幻构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难以为大众所接受,也能只是大刘的独自狂欢。
一系列的退稿让刘慈欣的创作陷入了低迷状态。刘慈欣迷茫了,他开始质疑:是中国不配有好的科幻小说呢?还是自己真不是写科幻的料?
在历经失败后,刘慈欣也反省了自己的创作,开始意识到科幻小说也是大众的文学。科幻创作不是一个人的自嗨,还要考虑时代,考虑读者的欣赏取向。他试着去理解读者想读什么、出版社愿意出版什么,亦开始对文学市场“妥协”。于是,刘慈欣尝试把环保与科幻联系起来,创作了一部通俗的科幻作品——《鲸歌》。这次,他成功了,他终于有了第一部正式印在纸上的作品。
刘慈欣
现实主义与想象力齐飞,造就精彩绝伦的时代佳作
而在大刘眼中,《鲸歌》是自己“被迫妥协”的作品。人和人的社会开始进入刘慈欣的科幻世界,再由被迫变成自觉。《流浪地球》和《三体》的第一部便出自这一时期。
在写《流浪地球》时,他曾去过一次俄罗斯,当时正值苏联解体。“他亲眼看到了大炮打在议会大厦上”,而他出发前买的1.5元一瓶的一背包二锅头,刚上火车,就被俄罗斯人以20元一瓶的价格抢光了。这种现实的末日感带给他触动,也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再后来,他将自己真实经历的“文革”、“武斗”、难民、饥饿、星空与外星世界及神秘文明相结合,创造出《地球往事》,也就是后来获得雨果奖的《三体》。
这两部作品中,大刘将我们所熟知的现实世界与空灵的科幻世界相结合,完美地将科学、想象力与迥然不同的现实主义糅合到一起。如此奇特的想象力与现实世界的人文关怀结合,刘慈欣终于创造出精彩绝伦的时代佳作,终于成为科幻大师。
成长道路上,大刘是一个永不放弃,永远攀登的追梦人。从热血到低迷,再回到热血,刘慈欣也在不断反思、成长。因为真正的热爱与韧劲,刘慈欣坚持着,成为了“中国科幻第一人”。他的故事在告诉我们,成长很慢,但从未停止。
刘慈欣
你对第三期获得雨果奖的《三体》作者刘慈欣的青年时光有何感想,欢迎分享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