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血浆P选

魏海燕史宏伟李滢施婕葛亚力施韬鲍红光

南京医院,医院麻醉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41(04):-.

DOI:10./cma.j.cn--

基金项目

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YKK)

ORIGINALARTICLES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病程进展迅速,若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病死率极高。尽管近年来围手术期处理及外科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但ATAAD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仍远高于其他手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急性肺损伤(ALI)是ATAAD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既往研究报道,ATAAD患者围手术期凝血纤溶系统激活和全身性炎症反应是引起ALI的重要原因,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血小板是维持机体正常凝血和止血功能的重要因子,其活化后表达和释放的P?选择素具有炎症反应介导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ATAAD患者围手术期血浆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ALI的关系,以了解ATAAD患者围手术期ALI的发生机制,为防治ALI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年7月—年3月于医院符合入组标准并进行外科手术的ATAAD患者46例,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龄28~70岁。入组标准:年龄18岁;影像学确诊为ATAAD,病程小于两周;拟行孙氏手术。排除标准:术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机械通气,合并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急慢性肺部疾病和严重肝肾疾病等。所有患者均经主动脉CT血管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并收集肺损伤诊断相关指标和影像学资料。

围手术期ALI诊断沿用年欧美联席会议提出的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②胸部X线摄片显示双肺浸润阴影;③肺毛细血管楔压≤19mmHg或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证据;④氧合指数(OI)≤mmHg,不参考呼气末正压水平。根据ALI诊断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术前ALI组(A组,24例)和术前非ALI组(NA组,22例)。

1.2 麻醉方法与手术

麻醉监测:多功能监护仪常规监测ECG、无创血压和SpO2;术前行左桡动脉和足背动脉穿刺置管分别监测上、下肢动脉压;麻醉诱导后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经食管置入超声探头,连接超声诊断系统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采用BIS监测仪行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方法:常规静脉麻醉诱导,诱导药物为咪达唑仑0.1~0.2mg/kg、舒芬太尼1~2μg/kg、丙泊酚1~2mg/kg和罗库溴铵0.8mg/kg。气管插管后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2,维持PETCO2在35~45mmHg。术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维持,维持药物为丙泊酚4~6mg·kg?1·h?1、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05~0.10mg·kg?1·h?1、瑞芬太尼0.5~1.0μg·kg?1·min?1和七氟醚1%~2%,麻醉深度维持BIS在40~60,深低温停循环(DHCA)时维持BIS在0~10,并行冰帽脑保护。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后建立右腋动脉、右股动脉及腔静脉插管,在CPB和DHCA下行孙氏手术(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和象鼻支架植入术),并根据患者病情同期行升主动脉替换术、Bentall术、Wheat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1.3 检测指标和方法

所有患者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和术后12h(T2)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OI,并同时抽取5ml静脉血液标本,离心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P?选择素;抽取3ml静脉血液标本,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比、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和术中情况(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输液量、术中尿量、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患者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34.5(12.5)h]长于NA组[23.0(16.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OI比较

A组患者各时点OI低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A组患者T1时OI降低,T2时增高,NA组患者T1、T2时OI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浆P?选择素水平及PC比较

A组患者各时点血浆P?选择素水平高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T0时PC低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时血浆P?选择素水平、PDW增高,PC、MP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血浆P?选择素水平增高,PC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血浆P?选择素水平与OI的相关性

血浆P?选择素水平与OI呈负相关性(r=?0.,P0.05,图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PC显著低于NA组,且血浆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NA组,提示术前合并ALI的ATAAD患者血小板活化和消耗的数量更多。所有患者在T1、T2时PC均显著减少,血浆P?选择素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在手术过程中大量血小板被激活和破坏,这主要与长时间的CPB运转期间,血小板与CPB管道、人工膜肺等异物表面接触有关。但两组患者术后P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术中输注了浓缩血小板有关。

目前认为,ALI的主要发病机制为炎症反应失衡,促炎因子大量释放。P?选择素不仅是血小板活化标志物,还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P?选择素及其糖蛋白配体?1(PSGL?1)主导着炎症反应中白细胞的募集,阻断P?选择素及其配体PSGL?1可减少吸入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肺脉管系统中白细胞的募集。P?选择素与目标白细胞表达的PSGL?1结合后可启动血小板和白细胞的相互作用,血小板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如TNF、IL?1β、IL?6、IL?8、IL?12等),还诱导中性粒细胞形成由染色体、组蛋白、酶颗粒组成网状结构——胞外诱捕网(NET),作为机体抗微生物防御机制的重要部分。但NET中含有的高活性蛋白酶、氧自由基和细胞毒性组蛋白等也可引起血管损伤,在某些疾病中导致不利于机体的反应,在败血症、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静脉栓塞及其他众多感染综合征发生时均有NET形成。在TRALI中,以依赖血小板方式触发NET在肺微血管中积聚,从而导致肺血管的损伤。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用抗P?选择素抗体中和P?选择素后,能显著减轻TRALI小鼠的肺损伤表现,提示P?选择素在TRALI中有重要的介导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合并ALI的ATAAD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显著增高,且术后血浆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选择素与OI呈负相关,提示围手术期ALI可能与P?选择素水平的增高有关,其炎症介导作用可能是导致ALI的重要因素。因此,血浆P?选择素水平的检测对ATAAD患者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评估有较好的参考意义。而且,有研究认为系统性炎症反应是ATAAD患者术前发生低氧血症的重要原因,术前采取抑制炎症反应的措施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氧合。因此,围手术期采取措施减少血小板活化、降低P?选择素水平将可能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减轻ALI,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可登录我刊投稿系统平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xn/5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