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是RNA病毒,包括了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A、柯萨奇病毒B、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新鉴定的血清型。

肠道病毒感染在孕妇和新生儿并不少见,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发现,在例孕妇中,42%被肠道病毒感染;纽约在流行季节的调查发现,例新生儿中,12.8%的咽拭子/粪便检查呈阳性;在住院小婴儿中,除外了细菌性败血症后,肠道病毒感染占47-63%。

肠道病毒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为粪-口和呼吸道,新生儿可经垂直传播感染。有研究指出,新生儿出现群体感染时,肠道病毒是仅次于轮状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第三大病原体。

母乳在肠道病毒感染中的角色说法不一,有的研究认为母乳具有保护作用,有的认为母乳喂养是肠道病毒感染的途径之一。

肠道病毒感染多为轻症或自限性,但在新生儿更容易引起重症感染,临床表现与新生儿败血症难以区分,如发热、纳差、嗜睡/激惹、皮疹、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严重病例可能发生肝损害、凝血功能异常、脑膜炎、心肌炎等,常在生后一周内起病。

中国台湾对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统计中,41.8%出现了脑膜炎,29.5%出现了发热,28.7%表现为肝衰竭和凝血功能障碍(原文的第4篇参考文献,原文未指定调查人群)。最早的起病时间可以为生后第1天,重症患者常出现在生后2周内。

肠道病毒感染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伴发于心肌炎或肝炎,可能导致严重的白质损伤,可能引起远期的神经系统不良预后。

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病毒血清型、感染途径、缺乏母体抗体保护等。肠道病毒感染出现败血症样表现时,柯萨奇病毒B与埃可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

在不同的研究中,一些指标能提示重症感染的风险,包括:早产、孕期感染、生后7天内起病、WBC≥15×/L、Hb≤g/L、总胆红素>.53umol/L、心肌炎、AST峰值>IU/L。

传统检查方式为病毒培养,通常耗时3-8天,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区分血清型,采样阳性率较高的部位依次是粪便、脑脊液、咽部,血/尿标本阳性率较低,但血标本得到阳性结果的速度最快。

近年来,病毒核酸检测已广泛使用,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约2-3小时获得结果,快速逆转录PCR能够检测病毒载量,帮助临床及时做出诊断和病情分级,也是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绝大多数肠道病毒感染仅予以护理与支持。在一些报道中,重症感染早期使用免疫球蛋白输注能降低发病和死亡率。现有的唯一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予以一次mg/kg免疫球蛋白输注,仅具有不多的临床益处(原文的第49篇参考文献,未说明研究人群)。

抗病毒药物Pleconaril是病毒衣壳抑制剂,在体外实验中对多种肠道病毒起效。在一项Pleconaril用于重症感染的研究中包括了6例新生儿,4例痊愈,1例遗留了发育迟缓,1例死亡。一篇Pleconaril用于3例新生儿致死性肠道病毒导致的肝炎报道中,2例痊愈。一篇纳入61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随机研究中,Pleconaril相比安慰剂加快了病毒清除,显著降低了死亡率。目前该药物尚未大规模应用。

Pocapavir也是潜在的治疗药物,同样是病毒衣壳抑制剂,目前已有Pocapavir成功治愈新生儿肠道病毒重症感染甚至是心肌炎的报道。

由于肠道病毒感染的严重性,ECMO应作为新生儿重症感染特别是呼吸循环衰竭时的选项,一项报道4/7例新生儿重症肠道病毒感染者经过ECMO治疗痊愈出院,另一项报道ECMO支持的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心肌炎存活率为34%。

尊重原文版权,如需引用,请参考:ChuangYY,HuangYC.Enteroviralinfectioninneonates.JMicrobiolImmunolInfect.;52(6):-.doi:10./j.jmii..0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sx/86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