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一个痛饮罢,在美丽的青春里,
为的是恐怖的人生已有了安排!
光明笼罩着大地,黑暗随即消灭在隐约里,
日光普照在人间,愉快地,和煦地。
年青的朋友们,
切莫辜负这青春的年华呀!
一杯啤酒,一曲清歌,让我们
边喝着,边幽扬地唱着。
……
一、初传中国
啤酒又称麦酒,是德文Bier的译音,英文Beer和法文Biēre均由德文演变而来。最早拉丁民族也叫啤酒作麦酒。啤酒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与古埃及,人们将大麦发芽、干燥、碾磨,并制成饼进行烘烤、酿造。它曾是古埃及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面包和洋葱一起被誉为点燃金字塔等宏伟建筑工程的火种。啤酒从埃及传入希腊,然后又传入罗马,但希腊人和罗马人对啤酒不感兴趣,它在欧洲早期文明中的地位远不如葡萄酒那样重要。不过,在欧洲葡萄种植线以北的不列颠群岛以及整个北欧地区,都出现了热情的啤酒爱好者。因为它不仅能让人产生愉悦感,在卫生条件差的时候,还是廉价安全的可携带水源,也能充当“液体面包”,提供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甚至还可以作为“社会润滑剂”来缓解社会冲突,制造安宁感。
啤酒是不用蒸馏法制作的淀粉基酒精类饮品大家族中的一员,在当今工业化世界中,它通常用大麦麦芽酿造,有时还会添加大米、玉米、小麦或燕麦等谷物。但这不过是我们所熟知的啤酒中的一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啤酒还存在着多种变体。任何一种淀粉植物都能用于酿造啤酒,比如树薯和小米。在啤酒花出现之前,人们用一种被称为“格鲁特”的昂贵混合物给啤酒调味,其中包含香杨梅、杜香等成分,有时也用杜松子、蜂蜜、蔓越莓、葛缕子、八角以及肉桂、肉豆蔻和姜等香料来增补调料。直到公元年德国北部城市不来梅的酿造商开始用啤酒花酿造啤酒,啤酒这才逐渐以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酿造模式稳定下来。酒花啤酒年登陆英格兰,大约年后,英格兰的啤酒和爱尔兰的啤酒在酿造时都使用了一定数量的啤酒花。酒花啤酒之所以取得成功,并非仅仅因为其口感绝佳,更因为其具有防腐功能,可以阻止某些使啤酒腐坏的细菌滋生,使其在存放几个月后仍可饮用,而非在几个星期后就变质。最终,整个北欧的啤酒业酿造都繁荣起来,酒花啤酒成为典范。在酿造活动比较集中的德国公国、佛兰德斯、荷兰和英格兰,产生了波特、司陶特、拉格等经典啤酒风格。
~年的技术变革为啤酒酿造带来了新的契机,蒸汽动力、温度计、比重计的使用,酵母生活特性与新发酵法的形成,以及人工制冷技术与新式麦芽干燥设备的发明等,不仅使大规模工业酿酒成为可能,而且促进了对酿酒过程的细化研究,改变了酿酒工艺与风味,提升了啤酒品质,使“啤酒工业从朦胧时期走入光明时期,从不科学的工业变为完全科学的工业”,并为啤酒的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以至于今天几乎所有能生长粮食的地方,都有人在酿造啤酒。
虽然啤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对于中国来说,啤酒的消费与生产却是极晚近的事。有人提出,类似啤酒的饮品早在《后汉书》中便已有记载,称为麦酒,但其具体制法不详,当与近代传入中国的啤酒存在相当差距。目前我们仍无法得知啤酒进入中国的确切年份,《大公报》年和年的“站人牌”啤酒广告就曾声称,“一百余年久蒙华洋官商深悉服用”。结合18世纪以后啤酒的全球性扩张以及清代中后期的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情况,大致可以推断,在19世纪初啤酒已频繁出现在华洋接触中。至19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有文章认为西方人在上海开设的一些饮品公司已开始生产苏打水、汽水、啤酒等,年的《格致汇编》也称上海埃凡洋行每年造啤酒数千担。但是,考虑到啤酒的酿造工艺对生产条件要求较高,非专门工厂无法完成,而考诸史料并未发现这一时期有关于啤酒生产的详细记录,因此,上述啤酒应该是各洋行经销的进口啤酒。
图1《格致汇编》中“西国造啤酒法”()
到19世纪七十年代,对于这种西方舶来品,有识之士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