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903/4249431.html
猪痘
猪病百科-病毒病
学习指南
本文通过:疾病概述、临床症状、解剖症状、确诊方法、治疗方法、鉴别诊断、综合防治,详细讲解猪痘的治疗和预防。
概述
猪痘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殊的红斑、丘疹和结痂。
临床症状
潜伏期平均4-7d,病猪体温升高到41.3-41.8℃,食欲不振,喜卧、寒战,行动呆滞,鼻黏膜和眼结膜潮红、肿胀,并有分泌物,分泌物为黏液性。痘疹主要发生于躯干的下腹部和四肢内侧、鼻镜、眼皮、面部皱褶、耳部等无毛或少毛部位,也有发生于身体两侧和背部的:典型的猪痘病灶,开始为深红色的硬结节,突出于皮肤的表面,略于半球状表面平整,直径达8mm左右.临床观察见不到水疱阶段即转为脓疱,病灶变成中间凹陷,局部贫血呈黄色,病变中心高度下降,而周围组织膨胀,脓疱很快结痂,呈棕黄色痂块,痂块脱落后变成无色的小白斑并痊愈。
眼观还可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皮内接种的猪,皮肤病变出现1-2d,腹股沟淋巴结变大,并容易触摸到,病理发展到脓疱期结束时,淋巴结已接近正常。
猪痘一般无明显的水疱和脓疱过程,患猪病变部位常发生在擦痒时,可使痘疤部破裂,渗出血液或浆液,粘上泥土、垫草后形成痂壳,导致皮肤增厚,呈皮革状,在强行剥离后痂皮下呈现暗红色溃疡,表面附有微量黄白色脓汁,在病程后期,痂皮可裂开、脱落,露出新生肉芽组织,不久又生出新的黑色痂皮,经2-3次的褪皮之后才长出新皮,当有其他病继发感染时,可使病情加重,另外在口、咽、气管、支气管等处若发生痘疹时,常引起败血症而最终导致死亡。
本病多为良性经过,病死率不高,所以易被忽视,以致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但在饲养管理不善或继发感染时,常使病死率增高,尤其是幼龄猪。
治疗方案
治疗:可用黄芪多糖等抗病毒药物注射,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万独清,板蓝根、黄芩、黄柏等拌料饲喂。溃烂的地方用紫药水、红霉素软膏涂布。同时用抗生素如环丙杀星、氟苯尼考等肌肉注射以防止继发感染。
目前尚无疫苗可用于免疫,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结合本场防疫程序,在定期预防的基础上,应用聚维酮碘,稀戊二醛等消毒药品,按药品说明中等施药比例喷洒猪体、圈舍,消除病原。为防感冒可在每日气温高时喷洒,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一般5~7天以结痂、脱落后康复。如不怕麻烦,可涂擦碘酊、甲紫溶液,其治疗效果更好。对个别出现体温升高的患猪,可用抗菌素加退热药(青霉素、安乃近或安痛定等)控制细菌性并发症。
综合防治
患本病时只要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畜舍环境,增强猪本身抵抗力,一般不会引起损失。动物康复后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猪痘病毒与痘苗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为了防止引入本病,在引进新猪时,必须对新进猪所来自的猪场的病史作详细了解,并在新进猪入场前检查皮肤上是否存在痘样病变。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消灭白虱等体外寄生虫,对于本病的防制是可取的。由于本病的经济意义不大,而且使用活疫苗又会把病毒引入环境中,所以一般不提倡这样做。
想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