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一

发热

ertert

概述

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保持在36~37℃。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01病因01感染性发热

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2.细菌性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疖、胆囊炎、肾盂肾炎、丹毒、结核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布氏杆菌病等。

3.支原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体病:如斑疹伤寒。

5.螺旋体感染:如梅毒、莱姆病等。

6.真菌感染:如曲霉菌病、念珠菌病等。

7.寄生虫:如血吸虫病、疟疾等。

0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术后吸收热、心肌梗死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肿瘤相关性发热:如淋巴瘤等。

4.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亢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热):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02发生机制

1.致热原性发热如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发热。

2.非致热原性发热

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护理评估01发热的程度

1.体温波动在37.1~37.7℃为低热。

2.体温波动在37.8~38.7℃为中等热。

3.体温波动在38.8~40.7℃为高热。

4.体温波动在40.8℃及以上为超高热。

02发热热型

1.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1℃。多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多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多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多见于结核病、风湿热、肺炎等。

03发热伴随症状

1.伴寒战:常见于血流感染、流行性感冒。

2.伴皮疹:常见于麻疹、水痘、风湿热等。

3.伴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等。

4.伴皮肤黏膜出血: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5.伴疱疹:带状疱疹等。

6.伴结膜充血:常见于麻疹等。

7.伴咳嗽、咳痰:肺炎。

8.伴头痛,意识障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9.伴腹痛,腹泻:细菌性痢疾。

10.伴尿频、尿急、尿痛、腰痛:泌尿系感染。

04异常化验指标

1.血常规: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多数提示有细菌感染存在;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及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多数提示有病毒感染存在。

2.尿常规:尿中出现白细胞和红细胞甚至有管型,提示有泌尿系感染存在;尿中有酮体,提示患者存在脱水征象,且与患者的脱水程度成正比。

3.大便常规:便中可见白细胞和(或)红细胞,多提示有细菌感染。

4.血生化:主要判断心脏、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情况及患者的营养状况等。

5.C反应蛋白: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一旦发生炎症,CRP水平即升高,而病毒性感染CRP大都正常。

6.病原学检查:血培养、尿培养、痰培养、便培养、各种体液培养(如脑脊液、胸水、腹水)及各种病菌的核酸检测等,提供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同时进行药敏检测,为临床的合理抗生素使用提供依据。

05影像学检查

如B超、CT、X线,协助病因诊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jb/5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