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热的概念呀
发热的概念很好理解。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一个房子里储存着大量的岩浆,岩浆流出就会导致发热。流出可以有两种主要思路,一种是门出现问题,一种是你有钥匙。体温调节中枢就好像是门的控制系统,只要门(散热和产热器官)和控制系统均完好无损才能够保障正常的体温。然后门没有问题,你使用钥匙照样能够让岩浆流出。一种是主人拿原装钥匙(内源性致热原)开门,一种是骗子用假钥匙(外源性致热原)鱼目混珠从主人那里骗走了真钥匙然后再开门。
定义: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二、发热机制
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致热原性发热,包括内源性致热和外源性致热(通过刺激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发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两个名词,内源性致热原和外源性致热原。从化学本质上来说,内源性致热原是由白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蛋白质。外源性致热原多为大分子物质(因为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所以只能激活产生内源性致热原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
第二种是非致热原性发热,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病变和人体产热、散热器官功能的改变引起的
三、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体温测量教材给了三种,腋下最低,(37-38)、口腔其次(36.3-37.2)、直肠最高(36.5-37.7),这里可以想一下哪个测量时候密闭性最好,开口最小,自然最接近体内温度了。
以口腔为例,发热的分级,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1~∞)
生理变异可以理解为人体正常情况下体温的变化,这个问题可以从产热和散热两方面来考虑,产热导致的温度偏高可以因为一天内短期的剧烈活动、下午比上午稍高(主要因素可能是日节律)、每月出现的月经期代谢升高,妊娠期的代谢身高,长期的年轻人比老年人代谢偏高
散热导致的温度偏高如高温条件下体温偏高
一般情况下波动范围不超过1℃
四、病因与分类
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个人理解是感染性发热有点主动的去除感染因子的感觉,是人体保护机制,然后非感染性主要是细胞坏死或者散热器官和中枢出现问题导致的发热,似乎有点被动意味)
这里主要介绍一些名词吧
1、吸收热: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肢体梗死中出现,为非感染性发热,常在手术后三天内出现
2、中枢性发热: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癫痫持续状态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
3、功能性发热:原因是自主神经紊乱、多为低热,分为原发性低热(体温波动0.5℃以内)、感染治愈后低热、夏季低热(多见于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和中暑不同,中暑属于物理性损害)、生理性低热
五、临床分期
1、体温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寒战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到39℃-40℃,常伴有寒战,疟疾、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
缓升型:逐渐上升,在数天内达到高峰,多不伴有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2、高热期
体温达到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体温达到或者略高于体温调定点,寒战消失、皮肤发红有灼热感
3、体温下降期:调定点降至正常水平,产热减少。出汗多,皮肤潮湿
骤降:数小时内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大汗淋漓。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
渐降:体温在数天内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
六、热型
1、定义:发热病人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
2、稽留热:体温恒定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3、驰张热:(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4、间歇热:体温骤升达到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到正常水平,无热期可达1天至数天。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5、波状热:体温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再逐渐升高,重复。布氏杆菌病。
6、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骤降,规律性交替,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
7、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规律,结核病、支气管肺炎、风湿热
影响因素,抗生素、体质
七、伴随症状
1、寒战: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
2、结膜出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
3、口唇单纯疱症:急性发热性疾病: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
4、伴出血:流行性出血热、急性白血病、败血症
5、昏迷:(导致了脑部受损,一般感染类病情都是逐渐发展的,所以首先发热之后才导致昏迷)先发热后昏迷,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斑疹伤寒。先昏迷后发热,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
分享医学知识,传递文学思考
白衣静思
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