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敷(医学上也称冷、热疗法)是通过用冷或热作用于人体的局部或全身,以达到止血、镇痛、消炎、解热和增进舒适的作用,是临床和居家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
热敷法heattherapy)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体表皮肤,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或舒张,从而改变机体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热敷法包括干热敷法和湿热敷法。热敷可促进炎症的消退。在炎症的早期,热敷可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散;后期可使炎症局限,有助于坏死组织的消除和组织修复。能使肌肉、肌腱和韧带等组织松弛,解除因肌肉痉挛、强直而引起的疼痛,如腰肌劳损、扭伤等,还可减轻深部组织充血,使局部血管扩张。热敷对老年人及终末期患者进行保暖,以促进其血液循环。
1热敷的适应证
(1)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热敷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促进组织中毒素、废物的排出;血量增多,白细胞数量增多,吞噬能力增强和新陈代谢增加,营养状态改善使机体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增强。因而炎症早期用热,可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与消散,炎症后期用热,可促进白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使炎症局限。
(2)减轻疼痛:热敷可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又可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致痛物质排出和炎性渗出物吸收,解除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和压迫,因而减轻疼痛。同时热敷可使肌肉松弛,增强结缔组织伸展性,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减轻肌肉痉挛、僵硬,关节强直所致疼痛。
(3)减轻深部组织的充血:热敷使皮肤血管扩张,使平时呈闭锁状态的大量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多。由于全身循环血量的重新分布,减轻深部组织的充血。
(4)保暖与舒适:热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将热带至全身,使体温升高血,并使患者感到舒适。适用于年老体弱、危重、末梢循环障碍的患者。
2热敷的禁忌证
(1)未明确诊断的急性腹痛:防止掩盖病情真相,贻误诊断和治疗,有引发腹膜炎的危险。
(2)面部危险三角区的感染:因该处血管丰富,面部静脉无静脉瓣,且与颅内海绵窦相通,热敷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增多,导致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扩散,造成严重的颅内感染和败血症。
(3)各种脏器出血:热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脏器的血流量和血管通透性而加重出血。
(4)软组织损伤或扭伤的初期(48h内):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重皮下出血、肿胀、疼痛。
(5)其他情况: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皮肤湿疹;急性炎症;金属移植物部位、人工关节;恶性病变部位;麻痹、感觉障碍者、老年人慎用。
3热敷的常用方法
热敷有干热敷与湿热敷两种,干热敷比较方便,热敷穿透力强并具有消炎作用。热敷适用于初起的疖肿、睑腺炎、肌肉疲劳扭伤、腰腿痛、注射后形成肿块、排尿困难等。
1.干热敷法
达到保暖、解痉、镇痛和促进舒适的目的。方法是将水温为60~70℃的热水灌入热水袋约2/3,将袋放平,使水溢向袋口将空气排出,拧紧盖,检查无漏水,将热水袋表面擦干,用前在手腕部测试,应以不烫为宜。然后用布袋或毛巾包好,放在患者需热敷的部位。
注意事项:
(1)热水袋不可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建议用干毛巾包裹,终末期患者水温不宜过高,防止烫伤。
(2)热水袋应放置在所需部位,袋口朝身体外侧。
(3)经常观察与热水袋接触的皮肤情况,若皮肤潮红、疼痛,停止使用,以免烫伤。
2.湿热敷法
达到解痉、消炎、消肿、镇痛的目的。方法是将橡胶单(或塑料布)和毛巾垫在湿热敷部位下面,在需要热敷部位的皮肤上涂以凡士林或食用油,盖上一层薄布,将棉垫或毛巾叠起,放在热水中浸湿,拧干敷在患处,上面再加盖干毛巾以保持温度持久。敷布温度以患者不觉烫为原则,3-5min更换1次,共15~20min。也可在敷布上放热水袋保持温度。热敷完毕,将局部皮肤擦干盖好以防受凉。
注意事项:
(1)温度适宜,防止烫伤。
(2)热敷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及全身感觉,发现异常立即暂停使用。
(3)伤口部位做湿热敷时要无菌操作,热敷结束,按无菌换药法处理伤口。
(4)面部做热敷时,停止热敷后半小时方可外出,以防感冒。
文章摘录于《安宁疗护专科护理》
如此专业的临床指导书籍,你也值得拥有~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