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传染病
正保医学教育网-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测试试卷
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2分/空,共2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其中甲类种,乙类种,丙类种。
2、孕早期检测是指孕妇在发现怀孕后周内及时到卫生院建立《孕产妇围产保健手册》,并检测“三病”,三病是指、、。
二、单选题(每题4分,共80分)
1.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
A.属地管理原则B、异地管理C、就近管理D、户籍管理
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为()类.
A.甲类和乙类B.甲类和丙类C.甲类、乙类和丙类D.乙类和丙类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种
A.39种B.35种C.36种D.37种
4.一个病人同时发生4种传染病时,应填写几张传染病报告卡()
A.1B.2C.3D、4
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施行日期是()
A.年10月1日B.年12月1日C.年12月29D.年12月29日6.发现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疾病,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A.1小时B.2小时C.3小时D.24小时7.发现其他乙类、丙类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人,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进行网络直报。
A、12小时B、10小时C、24小时D、6小时
8.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年。
A.10年B.15年C.5年D.3年
9.以下是甲类传染病的有()
A.鼠疫和霍乱B.炭疽C.艾滋病D.梅毒
10.以下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是()
A.流行性腮腺炎B.淋病C.麻疹D.狂犬病11、《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职责是()
A.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B.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C.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管理任务D.领导所辖区域传染病防治工作12、以下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有()
A.甲型H1N1流感B.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C.细菌性痢疾D.猩红热
13、传染病报告卡对于()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A、10岁B、15岁C、5岁E、7岁
14、对传染病人的控制,正确的是()
A.对乙、丙类传染病病人予以隔离治疗B.对艾滋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C.淋病、梅毒病人未治愈前不准去公共浴室、理发店等公共场所D.对甲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限制活动范围15、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有()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B、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C、黑热病D、霍乱
16、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30分钟B、24小时C、2小时D、12小时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对传染病应做到哪几点?()
A、早发现B、早报告C、早隔离D、早治疗E、以上都是
1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红、橙、黄、蓝B、红、黄、橙、绿C、红、黄、绿、蓝D、黄、红、橙、蓝
19、在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中,国家实行的制度是()
A.预防保健制度B.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C.爱国卫生运动D.有计划的卫生防疫
20、《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那些人员凡因玩忽职守,造成传染病传播或流行的,要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从事传染病工作的医疗保健人员B.从事传染病工作的卫生防疫人员和监督管理人员C.政府有关主管人员D.以上都是
答案:
一、1、甲类、乙类、丙类,2、26、11;2、13周,乙肝、梅毒、艾滋病;
二、1—5题:ACADB6—10题:BCDAA;11—15题:CBBCA;16—20题:CEABD
39种法定传染病分类
35种后增加到37种,至共39种。
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年4月30日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备注: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备注:
(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5N1流感),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制定此制度。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遵循谁接诊,谁报告的原则。
2、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或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或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3、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要求上报的传染病后,应立即询问患者,在登记本上详细登记要求上报的各项内容,做到字迹清楚,并在规定时限内填报传染病报告卡,送交本单位网络直报人员。
4、网络直报人员在审核传染病卡片(有无逻辑错误、填卡是否正确和完整)后,进行网络直报。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及防范措施
一、病区环境
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分开,肝炎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收治。
门诊部:工作人员应有各自出入口。设专用挂号、收款、化验、X线、取药、治疗等科室。
病区:应设工作人员卫生通过间(包括更衣、淋浴)。病房要分设小病室,不同病种病人分别安排在不同隔离病室。在病室内部应按严密的隔离原则进行建筑,内设卫生间及防护门。通道走廊墙壁上设有两层传物窗,工作人员可以不进入病室而传送饮食、药品等(轻病人)。病区内需设专用消毒间。
其他:如洗衣房、消毒供应室均应有符合隔离的建筑,还应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如污水处理站、焚烧炉等。
隔离区的划分:
门诊、病区等单位均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清洁区:即没有与病人直接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方,如工作人员更衣室、休息室、治疗室、库房、值班室等。
半污染区:凡有可能被病人间接轻度污染的地方,如医护办公室、走廊、化验室等。
污染区:指被病人或排泄物、用物等直接污染的地方,如病室、外走廊、病人卫生间(厕所、浴室、洗脸间)地面等。
隔离设备
隔离标记(严格隔离:黄色标记图案;接触隔离:橙色标记图案;呼吸道隔离:蓝色标记图案;结核菌隔离:灰色标记图案;肠道隔离:棕色标记图案;引流物—分泌物隔离:绿色标记图案;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记图案)。
隔离衣、衣架。
设福尔马林熏箱、消毒一般用物。
洗手方法、避污纸等。
感染患者的用物与传染患者用物分开,固定使用,定期消毒清洗,如治疗盘、听诊器等,病人用后的物品单独处理,在肝炎病房走廊内放一盆0.05%含氯消毒液泡手,每日更换一次,并挂有隔离衣,每日更换一次。
病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治疗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季空气培养一次,空气细菌总数≤cfu/m3。
扫床应湿式操作,物品均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用后消毒备用。治疗室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二、病员消毒隔离制度
病人住院入病区时,除带必需生活用品外,其他一律不得带入。
病人住院期间,不得互串病室,不可随意外出,病人活动最好是局限于污染区内。
严格对陪伴及探视人员的管理。尽量控制不让家属陪伴及探视。特殊病情危重的患者,经医务人员允许可以陪伴,医院隔离规定。出院时必须经适当的卫生消毒。
三、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
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半污染区工作时,需穿工作服,隔离衣、鞋、戴帽子、口罩,接触病人前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尤其是接触污染物品,以及更换床单,收污染被服,打扫卫生,应立即用0.2%过氧乙酸浸泡双手并彻底清洗。勤剪指甲。严格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须更换隔离衣,穿隔离衣不得进入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操作前后一定要流水洗手。不得穿工作服进入值班室休息。
进行护理、治疗操作时做到先感染后传染。
污染的手不得触及清洁物品,如有可疑必须重新消毒方可使用。
病人所接触的一切用物应相对固定,必要时专用,如体温计,可用含有效氯0.5%~1%的消毒剂浸泡。如不经消毒处理,不可给他人应用。
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集中处理。
用过的物品、器械应先消毒后清洗,定点存放,传染病人的布类必须先消毒,再送洗。
防止和病人的血液、体液、骨髓等标本有直接接触的机会。盛放标本的容器必须坚固,以防渗漏与破损,在存放、取出送检时,容器外边不得有被污染的可能。
工作人员不得向其他病区借、换物品。
应特别注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在病房的溅落。需对患者进行指导防止其溅落。同时对已出现的溅落物妥善处理,用含有效氯0.5%~1%的消毒剂擦拭或浸泡。
化验单要始终保持清洁,不与标本及其容器直接接触,更不许把化验单包缠在容器外面送检。
病人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应认真做好终末处理。
四、护理员消毒隔离制度
护理员进入污染区操作时,必须穿隔离衣、戴帽子。
病室地面每日用0.1%含氯消毒剂拖4次,每周彻底清洗消毒一次。拖把用后消毒30分钟悬挂晾干备用。治疗室、病室、厕所抹布、拖把必须专用,标记醒目。
病区的床、椅子、床头柜每日用0.1%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并做到一人一布,用后消毒、清洗晾干备用。
物品架,治疗车、推车及专用物品每日用0.1%含氯消毒液擦拭一次。
泡手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
厕所每日用0.1%含氯消毒剂刷洗三次。
便器用0.1%含氯消毒剂浸泡2小时,清洗备用,肝炎病人分开,固定使用。
终末处理:病人所用的床、椅子、床头柜用0.1%含氯消毒液擦洗。衣服、床单、被套等物品用0.1%含氯消毒液浸泡后送洗。便器等物品用0.1%含氯消毒液清洁浸泡1小时冲洗干净备用。
儿童常见传染病
(一)儿童非典型肺炎
1、病因:冠状病毒?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3)易感者
3、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
有密切接触史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2)症状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为高热;偶畏寒,伴或不伴乏力、精神萎糜或哭闹烦躁不安;或全身酸痛、头痛、关节痛、胸痛、腹泻;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重症可出现呼吸急促,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综合症。
肺部体征可不明显,偶有肺实变体征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
(4)胸部X线或CT检查肺部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不对称局灶性浸润性阴影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符合上述1+2+3条或2+3+4条者为疑似病例。
符合上述1+2+3+4条或2+3+4+5条者为临床诊断病例。
4、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和器官功能保护
3)抗生素治疗防治细菌感染,如阿奇霉素等大环酯类药
4)早期可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儿童慎用)甲基强的松龙80-mg/天。
6)中药辅助治疗
7)可试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8)重症病例进入ICU
AP治疗简易流程图
临床诊断AP病例
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利巴韦林3天好转继续用药
甲基强的松龙mg/天*3
有低氧血症者
甲基强的松龙mg/天*3
收住ICU
试用恢复期血清或血浆置换
5、出院参考标准
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
(1)停用退热药物或糖皮质激素,体温正常10天以上;
(2)呼吸系统症状基本消失;
(3)胸部影像学有明显吸收。
6、预防
1)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认真做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
3)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以及个人卫生的管理
4)加强晨检工作
5)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及时报告可疑病例。
(二)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3)易感者
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3.临床表现
(l)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2)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
4.并发症
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等。
5.预防
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完全消失,待痊愈后须持所在地段保健科证明方可返园。对密切接触者检疫21天。检疫期间对患儿所在班应加强晨、午、晚检,早期发现病儿,及时隔离;观察期不接收或转出儿童。
腮腺炎免疫r球蛋白的被动免疫。
腮腺炎流行季节,儿童活动室、卧室勤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对易感者可用板蓝根冲剂连服3~5天。可给儿童接种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6.治疗
(l)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2)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敷以醋调青黛粉,减轻疼痛。
(3)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4)积极治疗合并症。取位:
一:將赤小豆50-70粒研末,用溫水或蜂蜜調成糊狀,敷在患處。每日2次。
二:相思子不拘多少,用文火炒成黃色,研細末,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攤於油紙上,厚3-5毫米,敷於患處,面積要略大於腫處。每天換 1 次藥。
三:取吳茱萸末5克、生大黃末3克,制膽星末3克,用醋將上藥調勻成糊狀,敷湧泉(雙),用紗布包紮固定。24小時後取下,再換新藥,連用3-4天。
四:取生大黃60克、白及30克、赤小豆30克,研細末,將米醋煮沸,調諸藥成糊狀,敷患處。每天2次。
五:取生側柏葉30克、鮮地龍30克、青黛粉30克、梅片或薄荷少許,搗爛如泥,敷於患處。每天2次。
(三)手、足、口病
1.病因: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
2.流行病学
(l)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3)易感者:4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3·临床表现.
(1)潜伏期2一6天。多为突然发病,可有口痛,厌食,低热。
(2)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皮疹,1一2天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主要见于手指或足趾掌面,指甲周围,足跟边缘。后可转为疱疹,比水痘疹小,2~3天后吸收,不留痂。躯干少见。
(3)口腔可见小疱疹或溃疡,多与皮疹同时或稍晚1一2天出现。无局部淋巴结肿大。
(4)一般病程短,症状较轻。
(5)重症者可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4.预防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隔离患儿2周,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消毒,病愈后行终未消毒。
5.治疗
1)对症处理,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溃疡处可局部涂药。
2)防止继发感染。
3)中医治疗:清热解毒。
(四)水痘
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性期病人。
(2)传播途径:可通过飞沫或被疱疹浆液污染的物品传播。冬春季多见。
(3)易感者: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获得终生免疫。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发生带状疱疹。
3.临床表现
(1)发热,体温在39度以下;咳嗽、流涕、食欲不振。
(2)发热1~2天出现皮疹,初为红色、细小斑丘疹,数小时变为圆形大小不一的“露珠”状疱疹。1~3天后疱疹变干结痴;以躯干、腰、头皮多见,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在同一时间可见斑丘疹、疱疹、干痂。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皮疹。
(3)体弱儿或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病情较重,高热,疱疹布满全身,呈大疱状。继发细菌感染时易引起败血症。
4.预防
(1)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变干后为止。对密切接触儿检疫21天。
(2)病室注意通风,可用紫外线消毒。
(3)对正在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儿进行被动免疫。VZIG-U/kg。
(4)可给易感儿接种水痘疫苗。
5.治疗
(1)对症处理:发热时用退热剂;避免抓破疱疹,疱疹已破或有继发感染者,局部涂l%龙胆紫。
(2)水痘肺炎或免疫功能受损者可用无环鸟苷,80mg/kg.d,分4次,共5天。
(3)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4)必要时按医嘱肌肉注射维生素B。
(五)风疹
1.病因:风疹病毒。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无症状携带者及先天性风疹患者。
(2)传播途径;可经患者的口、鼻、眼分泌物直接传给易感者,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冬春季多发。
(3)5岁内儿童多见;病后或隐性感染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3.临床表现
(1)中度发热1~2天,咳嗽、喷嚏、流涕、头痛、咽痛、结膜充血,全身症状轻。
(2)发热1~2天后出现浅红色斑丘疹,有的融合成片,疹退后无色素沉着。除手足掌外,皮疹遍布全身。3~5天内疹退。耳后、颈部、枕后淋巴结肿大。
4.预防
(l)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7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1天。观察期加强晨、午、晚检;托幼机构不得接收或转出儿童。
(2)可给易感儿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
5.治疗
(l)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
(2)对症处理:退热、镇咳、解痒。
(3)中医治疗:清热解毒。
(4)试用抗病毒药物。
(六)麻疹
1.病因:麻疹病毒。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是唯一传染源。
(2)传播途径:由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多发
(3)易感者:婴幼儿多见。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3.临床表现
(l)前驱期:中度以上发热,结膜充血,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病后2~3天可见口腔麻疹粘膜斑(科氏斑),为小白点周围有红晕,并有粘膜充血,最有早期诊断价值。
(2)出疹期:发热后4~5天开始出疹,自耳后,发际向面颊、躯干及四肢蔓延。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重症可出现出血性皮疹。随着皮疹的出现,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可高达40C。
(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体温下降,症状减轻,疹退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斑。
(4)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注射丙种球蛋白者,症状轻,表现不典型。
4.并发症
肺炎、喉炎、脑炎.心肌炎等。
5.预防
(l)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时延长至10天。密切接触者检疫28天,未进行疫苗接种的儿童检疫21天。
(2)对患儿所在班级进行消毒,过氧乙酸熏蒸或紫外线照射。
(3)按免疫程序给易感儿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4)被动免疫: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球蛋白0.25ml/kg.
6.治疗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3)重者住院治疗。
(七)猩红热
1.病因:由溶血性链球菌A组引起。
2.流行病学
(l)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玩具、毛巾、书、衣被等间接传播。冬春季多见。
(3)易感者:2~8岁儿童多发。因型别多,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可再次感染。
3.临床表现
(1)中到高度发热,头痛,咽部疼痛。颈前淋巴结肿大。
(2)发热24小时出现皮疹,由耳、颈部蔓延至躯干及四肢,24小时内遍布全身。皮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猩红色小丘疹,疹间无正常皮肤,有痒感。以手按压,红色暂时消失数秒。面部潮红,四周皮肤反显苍白,形成“口周苍白圈”。腋下,腹股沟、肘部、臀部等处皮疹较密集,色素沉着加深,偶见小出血点,形成明显的横切线即“帕氏征”。出疹后3~4天,舌苔脱落,可见杨梅舌。
4.并发症:
(l)化脓性并发症:中耳炎、副鼻窦炎、肺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
5.预防
(1)隔离患儿,诊断明确者症状消失后1周解除隔离;有化脓性并发症者隔离至炎症痊愈,并持地段保健科证明方可返园。密切接触者检疫12天,一旦发现咽炎或扁桃体炎,应治疗3~5天。口服复方新诺明每日每千克体重40毫克,分2次,或肌注青霉素20~40万单位分2次。检疫期间暂停儿童转入托。
(2)患儿病后3周内要注意经常查尿和心电图,及早发现和冶疗肾炎、心肌炎等合并症。
(3)对患儿的分泌物及污染物品进行消毒。
(4)对易感儿预防投药:大青叶、板蓝根各15克煎水服,。每日1次,连服3天或SMZ口服3天,50毫克/千克·日。
6.治疗
(l)对症处理:用淡盐水漱口,高热用退热剂。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遵医嘱。2~8万单位每日每千克体重,分2次肌注。重症住院治疗。
(八)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分为5型:甲、乙、丙、丁、戊型。甲、乙型常见。丙型临床症状与乙型相似,多无黄疸,常为慢性,可进展为肝硬化。丁型可与乙型同时感染,或在乙型基础上重叠感染,使原病情加重。戊型临床表现与甲型相似。
传染源:
以急性期病人或亚临床型感染多见。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传染源还包括慢性肝炎病人和携带者。
传播途径:
甲型和戊型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借助食物、水和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染。
其他三型为非肠道传播,以经血液传播为主。
易感者:
儿童普遍易感。
甲型肝炎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复感染或混合感染。
甲型肝炎
1.临床表现
(1)黄疸型:分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中度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伴腹痛;皮肤、巩膜黄染,大便灰白,尿色如茶;肝肿大并有触、叩痛;
(2)无黄疸型:病程短,症状轻,无黄疸,肝肿大,肝功能异常。
2.预防
(1)隔离患儿不得少于30天。隔离期满,连续2次肝功能正常,并由医院地段保健科开据证明,方可返园。接触儿检疫42天。检疫期间不再办理出入园手续。
(2)患儿的排泄物、餐具、用具、衣物被褥要严格消毒。
(3)对密切接触儿、易感儿接触后7~14天内可肌注免疫球蛋白等进行被动免疫。
(4)对易感儿注射甲肝疫苗。
3.治疗
无特效治疗。急性期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治疗中避免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乙型肝炎
1.临床表现
(l)急性肝炎:分黄疸型及无黄疸型,以后者多见。
(2)亚临床感染
(3)慢性肝炎:分为慢性迁延性及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种。
(4)重症肝炎:
2.预防
(1)凡肝功能异常,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者不能从事托幼园所保教及炊事员工作。
(2)严格消毒医疗用品。注射器、输液器最好用一次性的。
(3)对易感儿进行乙肝疫苗注射。尤其是母亲为表面抗原阳性的,其婴儿出生后须进行被动和自动免疫。
3.治疗
注意休息,调节饮食及对症处理。
急性期应住院治疗。
(九)脊髓灰质炎
1.病因:脊髓灰质炎病毒,分为Ⅰ、Ⅱ、Ⅲ型。
2.流行病学
(l)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夏秋季为流行高峰。
(3)易感者:1~5岁儿童多见。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
3.临床表现
(l)前驱期:类似上感或胃肠炎症状。
(2)瘫痪前期:
(3)瘫痪期:全身各部分肌肉不规则、不对称的驰缓性瘫痪。以肢体瘫痪多见。
(4)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瘫痪后1~2周,病肌开始恢复,l~3个月功能恢复正常。重者形成持久性瘫痪,出现肌肉萎缩或畸形,称为后遗症。
4.预防
(l)隔离患儿不得少于40天。密切接触者检疫21天。观察期间不接收或转出儿童。
(2)消毒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用过的一切用具。易感儿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苍蝇蟑螂接触过的食物。
(3)最后一次服苗超过30天的密切接触者应紧急服苗。易感儿应接规定程序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5.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十)、细菌性痢疾
1.病因:痢疾杆菌。以福氏痢疾杆菌最常见,其次为宋内氏痢疾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等。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经口感染。
(3)易感者: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不巩固。
3.临床表现。
(1)普通型(典型菌痢):起病急,高热。大便每天10次以上,以粘液、脓血为主,便后有里急后重感,伴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
(2)轻型(非典型菌痢):
(3)重型:伴呕吐、脱水、酸中毒,全身症状不重。
(4)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肠道症状常于24-36小时才出现。此型病情较重。
(5)慢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常见于营养不良、佝偻病的婴幼儿,或急性痢疾不典型,未经正规治疗、迁延不愈而致。
4.预防
(1)发现患儿及时隔离治疗。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大便镜检阴性,停药后大便培养两次阴性,由区县卫生防疫部门开据痊愈证明方可返园。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粪便,发现慢性菌痢或带菌者应调离工作。经治疗后,由区县防疫部门连续3次做粪便培养,每次间隔l周,3次均为阴性后,开据痊愈证明方可恢复原工作。
(2)病人排泄物消毒。可用4份排泄物,加一份漂白粉后搅拌加盖,6小时后倒掉。一切用具煮沸消毒。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物;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好粪便、水源。
5.治疗
(1)中毒型:医院紧急处理。
(2)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有脱水和中毒表现的应及时纠正。
(3)抗生素治疗:复方新诺明每日每千克体重50毫克,分2次口服,疗程5~7天。黄连素每日每千克体重30毫克,分4次口服,7~10天1个疗程。小婴儿可用多粘菌素E,每日每千克体重8~10万单位,分3~4次口服。
(十一)儿童原发性肺结核
1.病因:结核杆菌。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排菌的成人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通过飞沫由呼吸道传播为主,其次为消化道传播。
(3)易感者:普遍易感。
3.临床表现
(l)隐性原发型肺结核;无症状,X线检查肺部未见病变,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2)轻型:有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等结核中毒症状,X线检查肺部未发现病变,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3)重型:有结核中毒症状,X线检查肺部有病变,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为典型的儿童原发型肺结核。
4.诊断:
根据结核中毒症状,X线肺部病变,结核菌素试验。其中结核菌素试验对本病的诊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5.预防
儿童初染结核是成年时期继发结核病的主要来源,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是接种卡介苗。
患儿不需隔离,可以进入幼儿园。但要坚持治疗,注意休息,减少活动。
6.治疗
单纯原发型肺结核无合并症,原发综合征病变局限,可单用异菸肼治疗6个月。
原发型肺结核有肺内或肺外合并症,或肺部病变广泛,有空洞者,需正规强力化疗,可用异菸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疗6个月。
无论轻型、重型治疗均要按医嘱。
(十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1.病因:乙型脑炎病毒。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受感染的动物(猪或其它家畜)。
(2)传播途径:蚊虫为传播媒介。受乙型脑炎感染的蚊子叮人时,把病毒传入人体。每年7~9月流行。
(3)易感者:2~6岁儿童多发,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3.临床表现
(1)初期:发病1~3天内,高热伴头痛,嗜睡、呕吐,神志多清楚。
(2)极期:高热、嗜睡、昏迷、惊厥、神经系统体征,呼吸衰竭。
(3)恢复期:体温下降,神经精神症状好转,2周后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则不可能完全恢复,称为后遗症。
(5)按临床表现轻重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极型。
4.预防
(1)隔离患儿至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为止。
(2)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3)根据流行季节对易感儿接种乙脑灭活疫苗。
5.治疗
乙脑病人病情发展快,一般需住院治疗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治白癜风西安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