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传染疾病,即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如果接触不洁的血液,就会存在感染血源性疾病,如感染艾滋病、乙肝、丙肝的可能。
这三种疾病都是高危病种。就乙肝而言,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将有31.6%-60.1%转化成慢性肝炎,20.8%-56.3%的慢性肝炎患者将恶化成肝硬化,肝腹水,16.5%-51.1%的肝硬化患者将癌变;而丙肝也是一种高死亡率的疾病;艾滋病则因攻克人类的免疫细胞也存在着高死亡率。
不安全注射是血源性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可导致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还有可能造成脓肿、毒性反应等非传染性不良反应。不安全注射最易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三种传染病。
01
不安全注射事件频发
不安全注射是指任何对接受注射者、提供注射者或环境造成危害的注射相关行为。临床诊疗过程中,“共用针头针管”是最典型的不安全注射行为,医院感染规范中“一人一针一管一用”的基本操作原则。
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因不安全注射导致血源性感染(包括艾滋、乙肝、丙肝感染等)的情况一直存在。根据WHO数据不完全统计,不安全注射行为造成了余万人感染乙肝病毒、31万余人感染丙肝病毒,近4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02
当心身边的安全注射隐患
由于人们安全注射知识缺乏,安全注射意识薄弱,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不安全注射隐患常常视而不见。
过多采取注射治疗
现在人们一有感冒、发烧就习惯打针、输液,有些老年人也习惯冬季预防性输液。
其实,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没有必要的注射本身就属不安全注射。上来就用抗生素,既加大了不安全注射的风险,也增大了耐药性。
重复使用注射胰岛素的针头
不少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病人把一次性注射针头多次使用,认为自己用的针头没有传染病,可以重复使用,还可节省支出。
其实不然,糖尿病人免疫功能低,虽说传染不了疾病,但重复使用的针头没有严格消毒,注射时会把细菌带入刺破的皮肤内,会导致皮肤感染的可能性增加,感染严重的,可能诱发败血症。
热衷街头免费采血检查
部分药店或商家经常推出一些免费检查活动,其中就含有一些抽血检查的项目。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在这些所谓免费的检查活动中,他们所使用的器械是否合格,使用前是否消毒,操作人员操作时是否有消毒措施。尽管只是一个小针眼,但只要是刺破皮肤屏障,都可能造成血源性疾病传播,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拿废弃注射器当玩具
用过的注射器拔掉针头给小孩子当水枪玩耍,这种现象在一些农村比较普遍。
用过的医疗器械、废弃物等都属医疗废物,可能存在传染病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及放射性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可伤害公众,造成环境污染。
我国早已将其列为头号危害物,制定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相关制度。乱丢弃医疗废物也是不安全注射行为,只是它造成的危害不会立刻显现,所以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03
安全注射知识亟待普及加强
注射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发展中及转型国家每年至少进行亿次注射操作,其中约95%的注射用于医疗,3%的注射是免疫接种。
安全注射是指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操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无害、使用过的废弃物不对社会和公众造成危害的注射,其中包括注射人员戴无菌手套进行注射、被注射者的注射部位干净被消过毒。
延伸到生活中,医院和诊所,注射治疗时一定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医疗器械,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绝对不能使用别人用过的注射器。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