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初乳为泌乳期Ⅰ期分泌的母乳,俗称“黄金液体”。通常母亲在完成分娩后原本紧密连接的乳腺上皮细胞骤然开放,混合来自母体血液中的免疫保护成分等形成最早期乳汁。初乳与常规母乳相比富含充足的蛋白质、低量脂肪和大量生长因子、免疫细胞因子等,有研究证实初乳中的免疫细胞因子能保护新生儿免于疾病侵袭,因此被视为一种免疫治疗方法。
然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的早产儿因为呼吸吞咽等功能发育不成熟或疾病等因素易错失初乳喂养的时机,导致失去初乳的一系列保护作用。基于这一因素,美国学者Rodrigue提出初乳口咽滴注的构想。年Rodriguez等的研究团队在结合成人口咽用药方式和动物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初乳可通过口咽方式补给患儿,以获取初乳对新生儿独特的营养价值。
本文就当前初乳口咽滴注在NICU开展的研究现状概述如下。
一、初乳口咽滴注的作用
1.免疫保护作用:
初乳之所以能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在于其组成成分中包含大量的机体保护因子,其中免疫球蛋白里分泌型IgA(sIgA)的含量最为丰富,初乳中的sIgA可附着于新生儿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的表面从而抵御致病菌侵袭,而sIgA又是唾液中主要的免疫成分,因此推断口咽初乳滴注可增加口腔内sIgA的含量,进而起到保护机体免受病原菌的感染。
乳铁蛋白是初乳中另一重要的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糖基化铁结合蛋白,早产儿母亲初乳中的乳铁蛋白含量往往比足月儿母亲更高,其除了最基本的抗菌、抗炎作用外,还能阻止病原菌从早产儿体内摄夺铁元素。
2.生长发育作用:
初乳除了免疫保护作用之外,还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原因在于初乳中含有大量的生长因子,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转化生长因子(TGF)的唯一来源就是初乳,更凸显其对早产儿极其珍贵的促生长作用。目前的研究认为,初乳对早产儿发挥的促发育作用主要体现在表皮生长因子(EGF)通过黏膜吸收或者直接进入体内附着于呼吸道和胃肠道表面,营养器官,促进生长成熟。
二、初乳口咽滴注的适用对象
Rodriguez等首次提出该理念时,主要针对的群体即NICU里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自身生理特征,出生后常伴有各组织和器官的发育不完善,其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抵抗力弱,这使得该类早产儿在住院期间极易患感染性疾病,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初乳中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存活生长有着重大的意义,对其开展初乳口咽滴注也有促进早产儿胃肠道成熟,推动肠内营养进程的作用。
三、初乳的管理
初乳收集的方式主要为电动吸奶器和手动挤压2种,其中手动挤压是早期较为推荐的方式。为了使母亲能尽快地分泌乳汁,通常母亲于产后每隔2h~3h规律性挤压乳房,首次若收集到2.5ml(半个正常大小的汤勺量)的初乳,可立即送往NICU用于滴注研究。之后同理,一旦收集到初乳都需尽快送到NICU,储存于冰箱的冷藏室(4℃~6℃)内,以随时开展滴注。对于患儿母亲的初乳收集宣教也会相应地增加家庭储奶方法,具体内容为临送奶前1d收集的初乳可放于冰箱冷藏室(4℃~6℃)内,其余的母乳需放于冷冻室(-18℃)冷冻储存,有效期3个月。
四、初乳口咽滴注方案
目前,关于初乳口咽滴注的方法尚未确立具体标准。研究中常见的初乳给予方式为研究者使用1ml无菌注射器将初乳先沿着一侧颊部缓慢滴入之后再将注射器移至对侧颊部匀速滴入余下的初乳。此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确保每次的初乳滴入量准确无误。
此外,也有研究者尝试使用无菌棉签进行初乳口咽干预,具体操作法为操作者用初乳将棉签蘸湿,操作时棉签沿着一侧颊黏膜和口咽部轻轻涂擦后转至另一侧。但是此方法存在一些弊端,首先棉签的吸水性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初乳的残留,加之患儿的吸吮力较差,因此每次初乳用量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其次棉签上附着的棉团棉线等物质可能会在操作过程中落入患儿口腔内,造成呛咳窒息等不良的后果。
五、初乳口咽滴注的应用效果
1.免疫相关作用:早产儿特别是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在NICU住院期间由于机体发育的不成熟,有着极高的罹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败血症、VAP等感染性疾病的风险。理论上认为初乳中富含sIgA、乳铁蛋白等因子可抵御病原菌对早产儿呼吸、胃肠道的侵袭,从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喂养相关作用:Seigel等的研究曾分析比较初乳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的肠内营养进程,结果显示初乳组开始经口喂养的时间和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季福婷等的研究还指出初乳可减少早产儿胃内潴留量;而陈利芬等的研究则认为初乳滴注有利于促进胎粪排空和提早开始经口喂养时间。
3.缩短住院时间:住院时间的长短可间接反映早产儿疾病的严重度。事实上,早产儿住院时长受疾病、治疗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现有的研究还不能够完全排除这些干扰因素来证实初乳口咽滴注与缩短住院时长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NICU内开展初乳口咽滴注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需要探究之处。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以单中心、小样本的研究为主,涉及初乳免疫作用的研究屈指可数,同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或极早早产儿,鲜有涉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或超早早产儿,因此未来可在这些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
作者:刘嘉琪陈晓春刘丙进李艳艳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年第26卷第23期(点击阅读原文)
感谢作者来稿!
如需转载,请标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