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南(—)
中医皮外科专家
从医6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形成了自己皮外科治疗的独特风格
赵炳南治背痈合并败血症
赵炳南老师曾接诊过一位患者张某,男,57岁,住院日期为年9月9日。患者十天前背部生一小红疙瘩,大如黄豆,有脓头,因睡觉不慎将疮头碰破,患处红肿增大,5日后肿大如李,疼痛不已,虽服“牛黄清心丸”,病势未减。近四天来发热恶寒,午后增剧,食纳感少,口渴引饮,大便干燥,小溲短赤,夜寐不安,故住院治疗。经检査,患者神志清楚,体温39.5℃,脉搏98次/分,血压/80毫米汞柱,皮肤颜色正常;巩膜无黄染,内部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局部所见,背部偏右上侧有皮肤红肿浸润,约11厘米,触之灼热发硬,中心有3×2.5厘米的皮肤溃破,状如蜂房,浅而未脓,尚无波动。化验检查提示患者血红蛋白12.18克,红细胞计数,/立方毫米,白细胞计数21,/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7%,嗜酸粒细胞1%,淋巴细胞12%。尿蛋白(++)、尿糖(—),尿沉渣镜检提示白细胞0~1,红细胞0~1,上皮细胞1~2。疮面分泌物及血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脉滑数,舌苔薄白,舌质红。西医诊断为背部痈合并败血症。赵老医生辨证为毒热壅盛,热入营血型背痈合并败血症。治疗这一证型的疾病时,赵老医生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清营的方法,方药为:
金银花一两半、蒲公英一两、连翘四钱、赤芍四钱、天花粉一两、炒皂刺三钱、黄芩三钱、桃仁三钱、生黄芪一两、当归五钱、丹皮三钱、生甘草三钱,外用京红粉药捻、紫色疽疮膏、化毒散软膏。
京红粉药捻主要药物成分为京红粉1两,具有化腐提毒的功效。紫色疽疮膏药物组成为轻粉三钱、红粉三钱、琥珀粉三钱、乳香粉三钱、血竭三钱、冰片三分、蜂蜡一两、香油四两、煅珍珠粉三分具有化腐生肌,煨脓长肉的功效。制作时先在锅内盛油在火上数开后离火,然后将前五种药粉入油内溶匀,再入蜂蜡使其完全熔化,将冷却时兑入冰片、珍珠面搅匀成膏。化毒散软膏主要药物成分为化毒散二两、祛湿药膏或凡士林八两,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疼的功效,制作时将上药混匀成膏即可。
患者9月10日按上方治疗,配合犀黄丸、土霉素、链霉素,身热不退,但恶寒已解。七天来,高热弛张,体温波动在38.4℃~39.5℃之间,头晕而疼,精神萎靡,疮痛不已,口渴思饮,时而汗出,便干溲赤。服药后即吐。背痈肿势扩大14×11厘米,中心已溃,脓塞深紧,腐肉未脱,并向右下蔓延。两脉弦数有力,舌苔中心黄厚而腻。听诊两下肺可闻及水泡湿罗音。白细胞计数/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94%(其中杆状核细胞32%),嗜酸粒细胞1%,淋巴细胞5%。胸部X线摄片提示两肺下叶继发性炎症病变。证属毒热炽盛,已有内陷入里之势,重用清热解毒凉血,和胃生津,利湿清热之剂,方药为:
蒲公英一两、天花粉一两、连翘四钱、川贝母六钱、生苡米八钱、鲜茅根二两半、板蓝根四钱、杏仁四钱、陈皮四钱、赤芍四钱、白蔻仁一钱、生甘草三钱,另以银花三两,滑石块一两,煎水煮群药。
9月17日服上方两剂后,患者病势好转,身热消退。9月18日停用抗生素,继服上方,脉静身凉,面色黄润,不咳无痰,食纳仍不佳,大便自调,小溲通利。背痈红肿渐退,中心破溃增大,腐肉脓汁渐多,疮缘右下红肿也见收敛。9月21日体温37/4℃,脉搏84次/分,两肺呼吸音粗糙,肺底水泡音减少。血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9月22日,白细胞计数18/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5%(其中杆状核细胞11外),淋巴细胞12%,单核细胞3%。X线摄片提示:两肺下叶炎症吸收好转。脉弦稍数,原来的黄厚腻苔变薄。故上方去白蔻加生谷芽,以鼓动脾胃升发之气。另外,加用西洋参一钱,黄芪四钱,水煎代茶频服。因局部脓腐未尽,仍以京红粉纱条、化毒散软膏外用。
9月25日患者病情显着好转,体温正常,食欲好转,夜寐安稳,二便自调,疮口渐平,腐肉已脱,新肉渐生,疮口缩小为9×7厘米,边缘红肿已消,不痛但痒。舌质淡红,黄腻苔退,脉近平缓。毒热之邪已清,正气待复,疮肉待生。拟用调补气血之法,方药为:
党参三钱、生黄芪八钱、全当归四钱、生地三钱、杭白芍四钱、炙甘草三钱
10月5日患者服上方十剂后,外用甘乳膏(甘乳膏药物组成为乳香二钱、水飞甘石粉二钱、龙骨二钱、石脂二钱、海螵蛸二钱、凡士林四两),疮口缩小至7×5.5厘米,肉芽新鲜,精神好转,食纳睡眠正常。血红蛋白10.14克,红细胞计数3060/立方毫米,白细胞计数/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67%,淋巴细胞33%。尿蛋白痕迹,其他化验阴性。以八珍丸调治十五天后,痊愈出院。
本例患者素嗜烟酒辛辣,外感毒热,背后生疮,毒邪内侵,故疮红掀肿如盘,中心小溃而未脓,疼痛不已;伴有身热畏寒,口渴引饮,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毒热壅盛,内入营血,引发背痈。急则投以清热解毒,凉血清营之剂。一周后毒热不解,发烧不退,高热弛张,精神倦怠,纳食日少,口干思饮,时而汗出,头晕而痛,已有毒热内陷之势。火邪灼金则肺火清肃,肺是五脏之华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开则下焦不得通。故第二方重用金银花、连翘、公英、板蓝根、赤芍清热解毒;贝母、杏仁、清肺宣肺润肠;滑石、甘草利水清热;花粉、白茅根,清热生津。因患者曾因胃不受纳,药后即吐,故佐以白蔻、陈皮理气安胃,另用生谷芽振奋脾胃生发之气。患者服药二剂后,脉静身凉,胃逆已除,下焦得开,大便调和,小便通利。因为脏腑积热,毒邪凝聚,口干溺赤,热阻下焦,火益炽,毒益盛,若小水得利,热毒之邪亦随之而解。
本病治疗的原则,首先是以清热解毒为主。但因患者年迈,毒热虽盛,切忌过用大剂苦寒之药,以免折伤正气,致使毒邪不能外达。故当患者热退肿消之后,中病即止。可于清解余毒之中,佐以补养之品,以西洋参、黄芪养阴益气,扶正祛邪。对于外治法,则以聚毒化腐消肿为首要,使毒热之邪化腐成脓,聚于患处而外泄,以防流窜走散。毒既聚,腐亦脱,再以生肌长肉之法,促使局部疮口愈合。
长按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