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确定接诊两例鼠疫病例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 http://m.39.net/pf/a_4619541.html

官方:没必要恐慌,一切尽在掌控中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2人经专家会诊,被诊断为肺鼠疫确诊病例。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阳区相关医疗机构得到妥善救治,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患者医院,医院。具体情况请等待官方正式通知”。

放大倍的叶赫森氏鼠疫杆菌,这种细菌可导致多种瘟疫,它由跳蚤携带并传播。

经济观察网记者王雅洁刚刚,官方回应出现了。

11月12日晚间,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的一份官方通报显示,年11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2人经专家会诊,被诊断为肺鼠疫确诊病例。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阳区相关医疗机构得到妥善救治,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

该份通知落款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卫生健康委、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

附:鼠疫防控小贴士(来源: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

一、什么是鼠疫,鼠疫有哪些危害?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北京不属于鼠疫自然疫源地,但依然存在鼠疫输入和传播的风险。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为30%-%。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但个别病例可达8-9天。

二、鼠疫的传播

1.传染源:为感染动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动物常见有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

2.传播途径

(1)蚤叮咬的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2)人-人传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3.易感人群:人对鼠疫普遍易感。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

三、临床表现

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肠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型比较少见。

(1)腺鼠疫: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多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多为单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2)肺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3)败血症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四、鼠疫预防治疗

及时的抗生素治疗可降低鼠疫的病死率。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1)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

(2)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带口罩,勤洗手;

(3)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驱虫制剂,常用驱蚊剂一般都可以驱赶跳蚤;

(4)如果曾去过疫区,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5)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的人员,应尽早预防用药。可服用磺胺制剂,成人首次2g,其后4-6h服1g,一般连服5日。

北京多年开展鼠间疫情监测,鼠间未发现携带鼠疫耶尔森菌的情况。

维基百科对鼠疫的介绍:

鼠疫(英语:Plague)是一种存在于啮齿类与跳蚤的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并藉跳蚤传染给各种动物及人类,其最初反应为跳蚤咬伤部位临近的淋巴腺发炎,这就是腺鼠疫,经常发生于鼠蹊部,少发生于腋下或颈部,受感染的淋巴腺发炎、红肿、压痛且可能流脓,通常会有发烧现象。

疾病概述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显的病例,皆可引起败血性鼠疫,经由血液感染身体各部位,包括脑膜。肺的次发性感染可造成肺炎、纵膈炎或引起胸膜渗液。次发性肺鼠疫在疫情的控制上特别重要,因为其痰之飞沫传染是原发性肺鼠疫及咽鼠疫之来源。更进一步的人与人之间传染可造成局部地区的爆发或毁灭性的大流行。未治疗的腺鼠疫其致死率为50.0-60.0%,很少出现短期而局部的感染(轻微鼠疫)。鼠疫杆菌曾于肺鼠疫病人的无症状接触者喉咙中培养出,未经治疗的原发性败血性鼠疫及肺鼠疫一定死亡,但现代医疗已可显著降低腺鼠疫之致死率,及早的发现及治疗亦可降低肺鼠疫及败血性鼠疫的致死率。

欲快速诊断鼠疫可用显微镜直接检查淋巴腺肿抽出液、痰或脑脊髓液,发现卵圆形、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鼠疫杆菌。利用萤光抗体检验或antigen-captureELISA较准确,特别是对于散发病例的确认。确定诊断须从淋巴腺肿、血液、脑脊髓液或痰液中培养及辨认出鼠疫杆菌,或抗体效价有4倍的上升或下降,被动血球凝集试验(PHAtest)经常用于血清学诊断。

一般相信历史上鼠疫有三次大流行,首次大流行发生于6世纪,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波及到欧洲所有国家,死亡近万人;第二次发生于14世纪,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仅欧洲就死亡万人,即历史上著名的黑死病;第三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死亡1万人。

传播方式

年的世界鼠疫分布图。

在历史上,鼠疫常会在特定时间从特定地区(如东非)突然爆发,如气候变化造成动物繁衍迁移传播,以及跳蚤的跨物种传染。

气候变化

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导,并对尚存野生动物瘟疫源所做的现代研究已证实,鼠疫的爆发大部分是突如其来的严重气候变化而引起。降雨过多是造成鼠疫蔓延的最大原因,如果是旱灾过后又降雨过度,更具爆发的可能性。

雨量过多时,植被生长将会增加,因此草食动物和昆虫将会取得较多食物。啮齿类动物亦会大量繁殖(包括那些带有鼠疫杆菌,但对病菌免疫的老鼠),并远远超过其掠食者能捕食控制的数量。在爆炸性的大量繁衍过后,为了找到觅食的地盘,这些动物的活动范围不得不更加扩大。于是在数个月内,这些带有鼠疫杆菌的野生动物就会向海浪一样四处向外扩散。不久,这些动物就会和其他不带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接触,并由跳蚤的吸血媒介作进一步跨物种传染。

跳蚤吸血的跨物种传染

虽然鼠疫是人畜共通的传染疾病,然主要的病菌媒介并非是老鼠本身,而是毫不起眼的跳蚤。啮齿类动物对鼠疫大多有免疫力,然寄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则不然。跳蚤会死于鼠疫。不过讽刺的是,鼠疫的散播过程其实是整个死亡过程本身。跳蚤吸食啮齿类动物身上的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后,其消化管部分会被一种由繁殖中的病菌与血块混合的东西所阻塞。病蚤乃开始肌肠辘辘而变得饥不择食,以致凡是会移动的生物──不论是否为平时的宿主类生物,它几乎都会往上跳吸食血液。但由于肠道被堵住无法消化的关系,病蚤除了无法止饥外,更会在吸血的同时吐出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因而将鼠疫杆菌传播至被吸血的宿主。最后病蚤会迅速地从一个宿主跳到另一个宿主,无所不螫,在执行一个不可能满足的任务之后,进一步把鼠疫传播开来。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显的病例皆可引起败血性鼠疫,经由血液感染身体各部位,若病菌侵入肺部造成肺炎后,更会造成次发性肺鼠疫。感染者会把富含病菌的痰与飞沫传播,进一步扩大鼠疫病情,并造成局部地区的爆发或毁灭性的大流行。

年,中国华南爆发鼠疫并传播至香港。两名细菌学家,法国人亚历山大·叶赫森及日本人北里柴三郎分别在香港的病人身上分离出引致鼠疫的细菌。由于北里柴三郎的发现后来被发现有错灟,现时一般认为叶赫森是首名发现鼠疫杆菌的科学家。年,鼠疫杆菌的学名改为Yersiniapestis以纪念叶赫森。

年,法国科学家席蒙(PaulLouisSimond)在印度孟买首次证明鼠及跳蚤是鼠疫的传播者。

疾病起源

鼠疫的起源在科学界现阶段存在相当大的争议性:

一种学说认为,起源于欧洲东南部,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约在年代散布到整个欧洲。但是最近的一项国际性DNA研究,表明鼠疫(黑死病)的发源地可能是中国。研究人员称瘟疫在年前的中国爆发,年前透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欧;非洲与美洲的鼠疫,也分别在1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期和19世纪传过去。

症状和类型

感染按症状可分成三类:淋巴腺鼠疫、肺鼠疫、败血性鼠疫。

淋巴腺鼠疫

主条目:腺鼠疫

传染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类:

被感染的跳蚤叮咬而感染(尤其是Xenopsyllacheopis印度鼠蚤)。

碰触感染的动物(尤其老鼠和家兔)的组织,或不小心病患身上的伤口,不慎接触脓液而感染。

其最初反应为跳蚤咬伤部位临近的淋巴腺发炎,经常发生于鼠蹊部,少发生于腋下或颈部,受感染的淋巴腺发炎、红肿、压痛且可能流脓,通常会有发烧现象。在感染后3—8天会出现倦怠感、寒颤、发烧等现象,亦可能扩散到全身的淋巴腺。未治疗的腺鼠疫其致死率为50-60%。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显的病例,皆可能引起败血性鼠疫,经由血液感染身体各部位,包括脑膜。

肺鼠疫

肺鼠疫大致上可分为两种:

先得腺鼠疫经血行蔓延至肺部造成肺炎(次发性肺鼠疫)

吸入其他肺鼠疫病患的痰与飞沫染病,不慎接触脓液、餐具、口罩唾液飞沫而感染(原发性肺鼠疫)。

原发性肺鼠疫的潜伏期通常为1-4日,但急性患者亦可能至数小时即发病。最初的症状有头痛、双眼充血、咳嗽、以及怠倦感,虽然与普通呼吸道疾病相似。但后期却会恶化为咽炎和颈部淋巴腺炎。

次发性肺鼠疫则可能造成肺炎、纵膈炎或引起胸膜渗液。未经治疗的肺鼠疫即可能在1~6日内死亡,死亡率高达95%。肺鼠疫患者亦可能因病原体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败血性鼠疫

主条目:败血性鼠疫

鼠疫杆菌经由血液感染全身,皮肤会出现血斑,发高烧,或脸部肿胀,最后全身长满黑斑而死亡。这也是鼠疫被称为黑死病的原因。部分败血性鼠疫患者并没有淋巴肿胀的症状。此类患者从染病至死亡可能不足一天。未经治疗的原发败血性鼠疫及肺鼠疫颇高。然及早以抗生素治疗可降低肺鼠疫及败血性鼠疫的致死率。

预防

最重要是避免被跳蚤叮咬,以及避免直接接触患者,避免碰触具感染性的组织,最好也不要暴露于肺鼠疫病人活动地区。

若在流行地区,需清除所有有可能带菌的鼠类或跳蚤,或施打疫苗。灭蚤必需要先在灭鼠之前进行,以避免跳蚤跳入其他新宿主(如人类)继续传染病菌。

来自疫区之轮船或港区仓库须防鼠、灭鼠及灭蚤。

避免接触及处理其死尸,如发现尸体须报告当地卫生当局。

历史上的大流行第一次大流行:查士丁尼大瘟疫

年-年的查士丁尼鼠疫是历史上第一次纪录的大流行。年,鼠疫沿着埃及的培鲁沁(Pelusium)侵袭西罗马帝国。鼠疫荼毒培鲁沁后,迅速蔓延至亚力山卓,再继续水陆贸易网扩散到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与整个东罗马帝国。目前并未有明确的数字统计多少人因此死亡,然此次流行导致帝国至少1/3人口死亡。严重影响该帝国经济税基与军制兵源,削弱了拜占庭帝国实力。查士丁尼鼠疫爆发后,从年-年,鼠疫沿着海陆贸易网扩散到西欧与不列颠。首先是高卢(法国),年法国西南部亚耳爆发鼠疫病情,接着年鼠疫传染至爱尔兰与不列颠西部,年-年的一次鼠疫横扫马赛、亚威农(Avignon),以及法国北部里昂地区的隆河流域(RhoneValley),造成万人死亡,鼠疫不止波及英法等国,它使当时整个地中海贸易衰退。更造成许多昔日王国的势力因此消失,并改写整个欧洲的历史。

第二次大流行

黑死病在年-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黑死病被认为是蒙古人带来的。约年,往来克里米亚与墨西拿(西西里岛)间的热那亚贸易船只带来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蔓延到热那亚与威尼斯,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年—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估计欧洲有约万人死亡,而欧、亚、非洲则共约万—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当时无法找到治疗药物,只能使用隔离的方法阻止疫情蔓延。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但死亡率及严重程度逐渐下降。

有人认为,这场黑死病严重打击了欧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削弱封建与教会势力,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在中国,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的大疫被认为是这次全球大流行的一部分。据估计,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0万人以上,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一些史学家相信,李自成入北京之前,明朝的京营兵士就正遭受鼠疫侵袭,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京师内外城堞凡十五万四千有奇,京营兵疫,其精锐又太监选去,登陴诀羸弱五六万人,内阉数千人,守陴不充”。“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

黑死病与鼠疫

19世纪末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中发现鼠疫杆菌及鼠疫传播方法后,大部分医学及历史学家,都认为14至16世纪肆虐欧亚的黑死病,是鼠疫的一次大流行。但近年有研究质疑这种说法,认为黑死病只有部分特征与“鼠疫第三次大流行”相近,怀疑真正导致14世纪黑死病的,可能其实是另一种仍未被发现的病原体。不过近年研究已经证实。Justinianplague以及黑死病,均是由鼠疫杆菌引起,和鼠疫第三次大流行属于同一种致病菌。不过尚不能排除有其他病原体共同作用的可能。

第三次大流行

年中国云南首先发生了大型鼠疫,年在广东爆发,广州城在十日之内全城蔓延,并传至香港。广州和香港成为鼠疫流行的中心,经过航海交通,最终散布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估计在中国和印度便导致约1万人死亡。此次全球大流行一直持续至年,当全球死亡人数少于万人才正式结束。

往期精彩回顾好消息!海宁和下沙要通地铁了,目前已进入研究规划阶段下沙大学城北要在门口开建垃圾中转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aj/90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