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在兽医临床工作中除了接诊、初诊、确诊、处置之外最重要的的工作就是药物治疗,虽然很多疾病我们用药物去治疗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但是在这辅助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可以减少用药风险,增加治疗效果,达到最终帮助动物恢复乃至治愈的目的,那么我们今天一起聊的就是关于小动物在疾病治疗过程当中用药技巧这块的内容,感恩大家聆听!在开始今天的分享之前,我先介绍一下药物在临床中的几种换算方式:

换算方式有以下三种方法,在换算之前首先要有这个概念

1克=毫克,1毫克=ug

方法一:在临床中最常用的就是稀释粉针,就是将粉针剂用溶媒稀释至每毫升,稀释后按每毫升的含量就是最好计算的药物浓度。

方法二:

常用药物常量法计算用该支药物的容量÷该支药物的规格,即可得到单位容量中所含的药物剂量,每单位容量中所含的剂量为该注射剂的常量。

以林可霉素为例:常用人用林可霉素注射液规格为2ml:0.6g,(特别提醒:这种安瓿瓶外标,几乎都是容量在前,规格在后,因此方法2是最适用的计算方法。)我们临床使用剂量为11-22mg/kg,那么林可霉素的算法为:

方法三:

公式:需要抽取的药液量(ml)=需要药量(g或mg)÷该针剂的单位总量(g或mg)×该针剂的毫升数

临床中使用抗生素治疗失败的原因

1.抗菌谱不对,对致病菌无效或效力不强

2.剂量不足或疗程不够

3.药物渗透性及组织分布考虑不够

4.给药时间间隔过长

5.给药途径不当

6.与其它药物配伍或拮抗

7.联合使用不当

临床中抗生素的选择

1、抗菌谱

氨苄西林钠(氨苄青霉素):为广谱抗生素,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效力与青霉素相似,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主要用于对其敏感的细菌引起的肺部、肠道、尿路感染。

头孢菌素类:为广谱强杀菌剂,头孢菌素的抗菌谱与广谱青霉素相似,对革兰氏阳

性、阴性菌及螺旋体有效。第一代头孢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强于第二三四代,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差,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二代头孢对革兰氏阴性菌较第一代强,对部分厌氧菌有效,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头孢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比第二代强,对绿脓杆菌、肠杆菌属、厌氧菌有很好的作用,但对革兰氏阳性菌比第一二代弱。第四代头孢具有第三代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外,抗菌谱更广,无肾毒性。

硫酸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氨基糖苷类,抗菌谱广可治疗耐药菌引起的菌血症、败血症、呼吸道感染,腹膜炎及各种感染。

阿奇霉素:本品为广谱抗生素,主治犬呼吸道感染,用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的治疗,对犬窝咳、犬瘟热等病毒性呼吸道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对幼犬咳嗽疗效确切。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对于口腔感染疗效相较于其他抗生素更强,是口腔手术后消炎首选

2、不同组织感染推测致病菌种类

呼吸道感染常见菌:败血波氏杆菌、克雷白氏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军团菌、衣原体。

肠道感染常见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耶尔森菌、弯曲菌属、梭菌属、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毛状芽孢杆菌、沙门氏菌。

皮肤及外伤感染的常见菌;中间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性棒状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

耳道感染的常见菌:假单胞杆菌、葡萄球菌、马拉色菌。

口腔感染常见细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厌氧菌等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粪球菌等

生殖系统感染常见细菌:与泌尿系统类似,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3、药物在感染组织的分布

林可霉素、氟喹诺酮、在骨组织可达到较高浓度;氨苄青霉素、头孢曲松、磺胺类可通过血脑屏障,达到有效浓度;易透过胎盘;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肺组织内浓度低于血药浓度的50%,而氟喹诺酮在肺组织内的浓度则等于甚至高于其血药浓度、阿奇霉素在肺组织浓度高于血药浓度10-倍。

4、手术预防用药

(1)洁净的手术:

如第三眼睑手术、普通疝气、绝育、去势等,原则上一般不用抗生素,如需使用,可术前给与一次,术后给与一次。如头孢拉啶、氨苄西林、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

如骨科、关节、肌肉缝合等无菌手术,原则上可使用3-5天抗菌药物预防。

(2)洁净但手术时间长易受污染的手术

如胃、肠、肺、产科、耳鼻科、口腔、洁牙、拔牙等手术,要根据手术的种类和部位推测致病菌种类,选用抗生素。原则上使用抗菌药物3-5天,最好在术前2小时或麻醉开始就使用。

消化道手术主要病原菌有:需氧的G-、粪链球菌、厌氧菌等。用药:头孢与甲硝唑联合使用,

产科手术:化脓性球菌、厌氧菌等。用药:头孢菌素类与甲硝唑联合使用预防感染。(如果需要补充葡萄糖酸钙禁用头孢曲松)

下泌尿道手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选用:拜有利、氧氟沙星、速诺、乌洛托品、呋南妥因。

胸科手术:葡萄球菌、G-肠杆菌等。用药:拜有利、头孢与丁胺联合使用预防感染。

(3)污染的手术

脓创、烧伤疤痕、皮肤移植或已感染器官进行的手术,术前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依病情发展,一般术后用药3-7天,药物选用应根据组织分布、感染程度、可能的感染原进行选药。

(4)预防手术切口感染考虑药物在手术切口的分布

氨苄西林、头孢等到达切口浓度最高;林可霉素中等;庆大霉素、阿奇霉素不易到达切口。

临床用药所需剂量的确定

1.体重、肥瘦程度选择亲脂类非亲脂类抗生素

2.组织感染程度

3.组织分布: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肺组织内浓度低于血药浓度的50%,可以加大使用剂量。

4.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

5.药代/药效模式

(1)浓度依赖,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是浓度依赖性杀菌药,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强。考虑药效及毒性,可以通过增加初始血药浓度来增加药物效能;

(2)时间依赖,如β-内酰胺、大环内酯是时间依赖性的,其杀菌效能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但只要血药浓度高于感染细菌的MIC,就有很强的杀菌效能。这就要求多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

药物半衰期可以帮助计算临床中给药间隔时间的确定

半衰期一般可称为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简写为t1/2,所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降低至二分之一所需要的时间,在某种特定剂量范围中大部分药物消除速率为一级,所以能够利用K(消除速率常数)来计算t1/2,也就是t1/2=0./K,每种药物之间的药物半衰期差别很大,比如洋地黄甙的药物半衰期是9d,青霉素的药物半衰期是30min;化学结构相似药物以及同一种族药物,也会出现差别较大的药物半衰期。

药物半衰期的计算:

药物半衰期(t1/2表示)的计算公式为:t1/2=0.K,其中K为消除速度常数。只要求得某一药物的K值,即可按上述方式计算出该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例如某药服用2小时后的血药浓度为25ug%,5小时后为19ug%,则该药物的的消除速率常数

K=(lnco-lnc)/t=(ln25-ln19)/(5-2)=0.h,该药物的半衰期t1/2=0./K=7.6h。当知道药物的半衰期之后,就可以适当参考半衰期的长短指导临床用药,如庆大霉素的半衰期为1.±0.小时。通过计算合理用药剂量方案,对于肾脏功能基本正常的,应为每日三次,每次肌肉注射1.5mg/kg,这样可以使药物在血液中保持有效的治疗浓度,也不会发生严重的副反应,达到最佳治疗目的。

在了解药物半衰期后能够指导临床合理配伍药品:

在临床上可以利用药物半衰期对药物间配伍进行合理指导,比如说TMP(甲氧苄氨嘧啶)药物半衰期一般在10h左右,半衰期时间类似于磺胺甲恶唑(SMZ),再加上TMP与SMZ药物血药浓度、吸收以及排泄高峰达到时间和药物半衰期保持一致,所以这二者联合应用疗效是1+1>2的效果。

在临床中利用药物半衰期能够确定给药间隔:

现在在人医或兽医临床中一般会采用多次给药的方式来提高药物疗效、维持血液中药物的有效浓度,而药物给药次数以及时间间隔一般都是通过药物半衰期来判断。根据临床经验,大多数药物说明书上推荐的给药间隔时间大部分是药物的半衰期,但是也有个别例外,比如洋地黄类药物以及地高辛类药物由于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间隔非常狭窄,给药间隔时间必须超过药物半衰期,如果药物半衰期比较短,而且治疗指数很小,比如去甲肾上腺素这种药物一定要选择静脉滴注的方法,又比如青霉素G类由于半衰期一般为30min-1h,毒性又相对较小,所以能够以大剂量给药或者是给药间隔低于半衰期间隔,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的疗效。

对于心脏病患者的影响:

患有充血性心衰或者是心肌梗塞的患宠,其血液动力学往往出现或多或少的改变,导致脏器内或者是某些部位血流减少,进而导致一些药物不能及时清除,那么在临床中就要相应延长给药间隔,因为机体清除率低。

通过计算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剂量:

依据药物半衰期确定首次剂量和维持剂量,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为了不错失最佳给药时间,及早达到所需用药浓度,可以先给与负荷量,当确定维持量是有效剂量后,根据其半衰期推算出首次剂量加倍,每次维持量的间隔时间为该药的半衰期,这样的推断是相对合理的,如SMZ(药物半衰期为11h)、多西环素(药物半衰

期为12-20小时)这两种举例说明的药物均可以这样使用。

而对于半衰期大大超过24小时的药物,在首次剂量确定的前提下,它的维持剂量由以下公式求得:

维持量=D.T0./t1/2D为首次剂量,T为两次给药间隔时间。例如洋地黄的半衰期为9天,首次剂量为1.0-1.5mg规定每天给药一次,则每天维持量=1.0×0.×1/9×1=0.或1.5×0.×1/9×1=0.12mg

但是近年来临床实践证明,地高辛(半衰期36h时)不用传统的洋地黄化剂量,经过4-5个半衰期(约6-8天)血药浓度也能达到稳定的治疗水平,并能减少中毒反应。

利用半衰期计算体内蓄积药量:

对于多数药物来说,如果按照半衰期的间隔多次给药,经过4-5个剂量后,药物在体内的积累约达到95%左右,基本上达到了稳定的血药浓度,故临床当中常用蓄积比作为药物蓄积浓度的指标,并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计算蓄积比:Rc=1/1-e公式中RC为浓度蓄积比,K=0./t1/2。例如安定的半衰期为48小时,如果8小时给药一次,计算蓄积比等于9,也就是说连续服用该药物8天以后即基本上达到稳定坪浓度,其血药浓度将是服用一次的9倍,提示可能发生毒副反应。

利用半衰期计算肾功能异常的患宠用药:

当肾脏疾病或肾脏以外的原因如休克、脱水而引起肾功能衰退时,能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特别是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其影响最大,如常用的链霉素、卡那霉素正常半衰期分别为2.5/3.5小时,而当肾功能障碍时则分别延长为52-小时、72-96小时。因此肾功能异常时只要72-96小时给一次药,就能达到治疗浓度。

药物半衰期对于肝功能异常患宠的影响:

对于肝脏功能异常的患宠进行用药,往往会导致药物出现一级消除,并导致K值改变,这是由于肝脏内含有微粒体酶,这种酶作用是能帮助需要在肝脏处发生代谢的药物分解,如果肝脏出现病变,则会导致多种药酶活性下降,所以血浆中药物半衰期会出现明显延长,这时如果还按照常规给药的方式,就会导致药物在患宠体内慢慢蓄积增加患宠药物中毒反应的几率,与此同时,肝功能异常的患宠往往出现血清中白蛋白浓度降低的问题,而白蛋白浓度降低则会导致白蛋白和药物之间结合力降低,进而导致血药浓度上升,所以肝功能不全的患宠,在使用氨茶碱、氨苄青霉素、地西泮、氯霉素、林可霉素等需要肝脏代谢的药物时,需要适量降低用药量或者禁止使用此类药物。

其他影响药物半衰期的因素:

诸如内分泌(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等各种激素)的异常,胃肠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均能影响药物半衰期。

注意事项:

药物半衰期其实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的,对于药物半衰期长的药物,给与患宠使用的时间就应该长一些,对于药物半衰期比较短的药物,给患宠的用药时间就应该相应缩短一些,在这个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半衰期合理的用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中毒,达到合理用药的效果。在临床实际应用时还要观察药物性质和个体差异,还有药物之间的的相互作用,一般情况下为了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给药时间不宜超过药物半衰期,这样才能达到合理用药的效果。

浓度依赖: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其药物浓度(或给药剂量)成正比,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其在组织内的分布。

时间依赖: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其同细菌接触的持续时间成正比,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药物药物在组织浓度维持在抗菌浓度的持续时间。

抗生素后效应(PAE)

有些药物有抗生素后效应(PAE),药物浓度低于MIC是最小抑菌时,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抑制细菌生长。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对于G-杆菌,有较长的PAE,而β-内酰胺类对G-杆菌则没有,或者很短。然而有一个例外,就是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G-杆菌(如绿脓杆菌)有PAE。

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由于有较长的PAE,并且呈浓度依赖性,因此,可减少用药次数,并通过增加初始血药浓度来增加药物效能。可以充分运用该类药物的浓度依赖性和PAE的特点,将一整天的治疗剂量,通过一次性给药。这种给药方法已经用于氨基糖苷类药物,用来增加药效,减少副作用。

临床中给药的速度

1.半衰期很短的必须尽快给药。

2.浓度依赖的药要尽快的达到一个高的峰值浓度,不能快的可以提高稀释浓度。

临床中常见的给药方法

1.轻症或消化道感染可口服

2.中度肌内注射

3.严重静脉注射

4.在肺组织分布低的药物可以采用雾化给药,提高组织浓度达到治疗效果。

药物的吸收效率:静脉>肌肉>皮下>肛门给药>口服

临床严重感染的联合用药:

A类(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头孢菌素、万古;

B类(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喹诺酮类;杆菌肽类;多粘菌素

C类(速效抑菌剂):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

D类(慢效抑菌剂):磺胺类;

A+B=协同,即作用加强

A+C=拮抗,即疗效降低

B+D=协同或无关

C+D=累加,即作用互补

A+D=累加或无关

C+B=累加或协同

药物的不良反应

1.特异性反应:头孢哌酮出血倾向补Vk1;

阿奇霉素胃肠反应;

庆大、丁胺对吞噬细胞功能的抑制;粒细胞减少

庆大、少数β-内酰胺。

2.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皮炎、结膜炎、皮肤水肿(主要表现在上下眼睑)、流涎及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严重时导致过敏性休克或引起死亡常见药物有青霉素、氨苄西林、链霉素、庆大霉素、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头孢类、疫苗及血清等。

3.毒性反应氨基糖苷神经毒肾毒。

4.耐药性反应,本身是耐药菌、用量不足、疗程不够。

5.二重感染。

临床中发现肾脏功能不全的抗生素选择技巧:

肾功能不全患宠选药给药方案:

可用正常剂量或略减剂量者

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大环内酯类、甲硝唑、

剂量中度减少或适当调整药量者

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他啶、氟喹诺酮类、林可霉素、酮康唑

避免使用或慎用必须减少剂量者尽量不用者

氨基糖苷类、呋喃类、咪康唑

肾功能减退时给药量的控制

①估计法

肾功能减退时给药剂量的估计

肾功能生化指标

正常

轻度损害

中度损害

重度损害

血清肌酐值μmol/L

给药剂量

88.4-

正常量

-

1/2-2/3正常量

-

1/5-1/2正常量

1/10-1/5正常量

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

乳汁药物浓度>母体血清药物浓度25%药物:磺胺药﹑TMP﹑甲硝唑﹑红霉素﹑氯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氟喹诺酮类

乳汁药物浓度<母体血清药物浓度25%药物: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呋喃妥因、青霉素

精彩继续

想了解更多有关本节内容的详细内容吗?戳下方链接到我们的网站查看,还可下载APP手机查看,随时随地,方便快捷,更有往期精彩内容,不可错过的后期精彩课程,还在等什么,马上行动吧。

本期内容更有同步实时讲课音频收听,精彩不断。

请登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aj/7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