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的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也可为真菌、病毒或原虫等。近年来,由于本病的病原谱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抗菌药物使用的观念、时机上也应做出相应调整。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儿,尤其是早产儿表现不典型,一旦感染,会很快出现休克、DIC,甚至死亡。根据发病时间,新生儿败血症可分为早发败血症(EOS)和晚发败血症(LOS)。其中,EOS发病时间≤3日龄,LOS发病时间>3日龄。EOS常见病原菌在我国以肠杆菌属为主(如大肠埃希菌),近年来B族链球菌(GBS)和李斯特菌亦有上升趋势,李斯特菌虽然检出率不高,但致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却极高,应引起高度重视。而LOS病原菌主要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如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化脓性感染)、革兰阴性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
血培养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但血培养耗时较长,且敏感度低,新生儿感染后往往没有充分时间等待培养结果。而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数值变化较大,亦不能作为本病的确诊指标。因此,本病需结合患儿及母亲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非特异性检查进行确诊。一旦怀疑本病应立即经验用药,然后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调整。经验用药方面,EOS应选择广谱抗菌药物组合,针对G+、G-菌,尽早使用氨苄西林(或青霉素)联合三代头孢(如头孢噻肟)进行治疗。而LOS应选择苯唑西林、萘夫西林或万古霉素联合三代头孢进行治疗,并且在用药的同时应注意不良反应。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对新生儿生命存在重大威胁。规范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将有助于提高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存活率,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提高新生儿今后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因此产生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意义深远。
医院庞冲
编辑:陈晓燕
冯海霞
周桐
审稿:刘爱华
更多精彩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