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指南免疫球蛋白抗感染治疗对

杨晓岩张雁行程宪

大连医科大医院

摘要及关键词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新生儿败血症中抗感染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效果。

方法:此次抽取年1月至年1医院治疗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例)当做分析的对象,遵入院顺序分乙组和甲组,每组56例。此次研究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抗感染治疗,研究甲组加用免疫球蛋白,对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临床情况、治疗效果进行总结。

结果:乙组患儿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都大于甲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乙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体温稳定时间都大于甲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乙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小于甲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新生儿败血症中,抗感染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以及体温稳定时间,并且治疗有效率较高。

新生儿败血症;抗感染;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

▲▲

临床中,新生儿败血症是多发、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低体质量儿、早产儿中的发病率大于足月儿[1]。败血症是机体感染后炎性反应失控的阶段,经研究表明败血症的发生同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患儿免疫屏障功能比较差,当细菌进入到血液中开始生长、繁殖,可释放大量的毒素,并刺激免疫细胞过度释放炎性介质,而出现全身炎性反应,致使败血症发生和发展[2]。为了探讨和分析在新生儿败血症中抗感染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效果,此次抽取年1月至年1医院治疗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表1两组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x-±s)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抽取年1月至年1医院治疗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例)当做分析的对象,遵入院顺序分乙组和甲组,每组56例。其中甲组男性31例,女性25例;患儿年龄在5~26d,平均为(12.52±3.25)d;36例患儿是足月儿、20例患儿是早产儿;原发性感染38例,继发性感染18例;患儿体质量在1.62~3.03kg,平均为(2.20±0.28)kg;乙组男性为32例,女性为24例;患儿年龄在4~27d,平均为(12.48±3.22)d;35例患儿是足月儿、21例患儿是早产儿;原发性感染37例,继发性感染19例;患儿体质量在1.65~3.01kg,平均为(2.21±0.27)kg;两组资料比较差异,P>0.05。

1.2方法:

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抗感染治疗:给予患儿保暖措施、吸氧以及纠正酸碱平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改善微循环,同时按50mg/kg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研究甲组加用免疫球蛋白:按mg/kg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每日1次,连用3d。

1.3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记录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临床情况(住院时间、体温稳定时间)。

1.4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无效:患儿治疗2周后,症状体征未改善,体温未恢复正常;有效:患儿治疗1~2周,症状体征改善明显;显效:患儿治疗1周后,精神状态良好,生命体征稳定,体温恢复正常[3]。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16.0分析,患儿临床情况与炎性因子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治疗效果采用百分比(%)表示,经χ2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1。乙组患儿的肿瘤坏死因子-α大于甲组患儿(t=8.,P=0.)。乙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大于甲组患儿(t=10.,P=0.)。乙组患儿的白细胞介素-6大于甲组患儿(t=7.,P=0.)。

2.2两组患儿临床情况:

见表2。乙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大于甲组患儿(t=16.,P=0.)。乙组患儿的体温稳定时间大于甲组患儿(t=18.,P=0.)。

表2两组患儿临床情况比较[d,(x-±s)]

2.3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

见表3。乙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小于甲组患儿(χ2=5.,P=0.)。

表3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n(%)]

3讨论

由于新生儿自身的免疫系统并未发育成熟,易被细菌感染,消耗IgG,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败血症发病原因除感染之外,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主要的一个原因[4]。有研究指出:在出生产儿中新生儿败血症的概率是1%~5%,患儿的病死率在10%~50%,就算患儿存活也可能有后遗症出现,影响社会、家庭[5]。头孢曲松对很对细菌存在强抗性作用,比如肠杆菌科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对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较好[6]。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的一种动物蛋白,可增强机体的防御力以及免疫力,可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属于初级免疫应答中最持久、最重要的一种抗体,细胞毒作用发挥,介导溶菌,使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增强,对毒素、病毒进行中和,从而起到抗感染作用[7-8]。为了探讨和分析在新生儿败血症中抗感染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效果,此次抽取年1月至年1医院治疗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乙组患儿的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都大于甲组患儿。乙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体温稳定时间都大于甲组患儿。乙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小于甲组患儿。此次研究结果表明:抗感染+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进行治疗时,能有效的改善其炎性因子水平,并使患儿体温快速恢复正常,还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同时治疗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败血症中,抗感染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以及体温稳定时间,并且治疗有效率较高。

[1]翁小红,姚立军.株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抗感染药学,,10(1):59-62.

[2]刘玉秀.新生儿败血症应用头孢噻肟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17(4):-.

[3]赵杰,白运玲.万古霉素对新生儿败血症临床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处方药,,15(11):49-50.

[4]杨春丽.新生儿败血症并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治疗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10(15):.

[5]陈兴月.万古霉素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31(22):-.

[6]刘友涛.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观察[J].母婴世界,,15(14):.

[7]张丽娇.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疗效及外周血清炎性因子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4(11):-.

[8]周婧婧,张鹏,程国强,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防治作用的meta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上下滑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aj/5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