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报告解读之
血液流变学
一、血流变检测所包含的指标及一般医学意义
全血粘度(低切)
该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的聚集程度越高
全血粘度(中切)
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度变化的过渡点,切变率50是解聚点,如增高粘度就高
全血粘度(高切)
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
全血还原粘度(低切)
还原粘度扣除了红细胞压积对粘度的影响,是一个标准化指标,以利于比较。若全血粘度增高,而还原粘度正常,表明全血粘度增高是因红细胞压积增高所致
全血还原粘度(中切)
全血还原粘度(高切)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不随切变率变化,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原浓度,后者越高则血浆粘度越高。
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血液粘度增加
血沉
血沉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一项常用指标,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有关
血沉方程K值
计算血沉方程K值的目的是排除红细胞压积干扰的影响,客观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K值越高,表明红细胞聚集性越强
红细胞聚集指数
该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的聚集性越强,可使低切变率下血液粘度增高,血液流动性减弱,微循环血液量灌注不足,导致组织或器官缺血、缺氧
红细胞刚性指数
该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的变形性越差,可使高切变率下血液粘度增高
红细胞变形指数
该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变形性越强,在高切变率下血液粘度越低;红细胞的变形性决定了血液的流动性,对红细胞寿命以及微循环有效灌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电泳指数
该指数增大,表明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反之则降低。
二、血流变的临床意义
?1.测定血液血浆的粘度,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原因分析、诊断、鉴别诊断、预防、治疗以及肿瘤的发生和转移的判断等,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2.血液黏度异常综合征是血液流变学应用于临床医学的一项成果,根据血液黏度高于或低于健康人,可分为高黏滞综合征和低黏滞综合征两类。
(1)高黏滞综合征:特征是红细胞数量(比容)增多,红细胞或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低下,血浆和血清黏度增高。可见于高血压、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癌症、休克、心肌梗死、心绞痛、慢性白血病、肺源性心脏病、高山病、脑栓塞、肺栓塞、视网膜动静脉栓塞、缺血性中风、多发性骨髓瘤、冠心病、高脂血症、镰状细胞贫血、感染、烧伤、脱水症、遗传与免疫异常等疾病。
(2)低黏滞综合征:血液黏度低于正常,与血细胞比容低下有关。
病理性:出血性疾病,如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急性肝炎、急性白血病等。
生理性:妇女月经期和妊娠期。?
三、血液流变学检测适用人群
1、正常体检人群:中老年人群是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等)的高发人群,应早防早治。
2、上述各种疾病患者:了解病变程度,解除血液高粘状态、改善病情。
四、注意事项
注:1.抗凝管抽取后应立即轻轻颠倒混匀数次,确保血液不凝,尽快送检;2.因血流变结果计算需要使用血常规中的红细胞压积和血沉两个参数,同时必须采集血常规和血沉两管血一同送检;3.原则上周一至周五上午抽血,下午发放报告(特殊情况除外),节假日另行通知。感染性标志物之三大神器(CRPSAAPCT)
一、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1、CRP的检测在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包括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术后感染的监测;抗生素疗效的观察;病程检测及预后判断等。
2、正常范围:临床上一般<10mg/L为正常,连续结果的前后比较更有意义。
所有年龄段
<6mg/L(平均低于1mg/L)
新生儿:
<2mg/L(平均0.32mg/L)
儿童:
<2.2mg/L(平均0.16mg/L)
成年男性:
<5.2mg/L(平均0.5.5mg/L)
女性:
<4.6mg/L(平均0.42mg/L)
吸烟者:
中值为11.5mg/L
孕妇:
<20mg/L
3、CRP的影响因素:
病人的年龄
儿童较正常成年人CRP结果低。
吸烟
吸烟的习惯影响病人的CRP水平基线
营养状况
严重的营养不良可以削弱CRP的产生
激素状况
严重的激素不足可以减弱CRP的产生
怀孕
怀孕期间CRP水平有少量的增加,在分娩时达到20mg/L
临床状况
并发感染的过程将影响CRP的水平
疾病的持续时间
CRP水平在病症的第一个12小时内可能是正常的
感染类型
病毒和表浅的细菌感染只引起较低的CRP水平,全身性和深度细菌感染引起大幅度的CRP增高。
治疗药物影响
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的治疗将影响CRP水平
单个和连续测定比较
CRP连续测量与单个样品的测量相比,通常有更好的诊断的价值和疗效评价
误区释疑:
CRP根据临床意义的不同分为hsCRP和常规CRP。hsCRP检测和常规CRP检测均是测定相同的C反应蛋白,其在化学本质上无区别,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由于检测方法的下限(分析灵敏度)不同,才分为hsCRP检测和常规CRP检测。
二、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AmyloidASAA)
临床意义:1、感染性疾病中与CRP的比较如下:比较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SAA
比CRP升高更早、下降更快、幅度更大★★★
明显增高★★★
CRP
明显增高
不增高或略增高
2、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辅助诊断、冠心病风险预测、肿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动态观察、移植排斥反应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改善观察方面。临床上一般SAA浓度<10mg/L为正常,与CRP参考范围一致。3、“循证医学”:SAA作为病毒感染非特异性指标在和CRP联合检测的应用(1)、SAA指标比CRP在早期感染中更为灵敏,升高更早,恢复时下降更快,幅度更大。在感染早期、微弱的炎症刺激SAA较CRP更灵敏可提供更好的鉴别。(2)、两者同时检测可对早期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提供有力的数据。特别在小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在婴幼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的细菌和病毒感染鉴别方面有着比单项做更大的意义。(3)、SAA和hs-CRP浓度的升高对预测健康人群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可能呈正相关,两个指标全部升高对预测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的意义更大。4、临床常见的组合方式:检测指标
临床诊断辅助
常见治疗方案
WBC正常+CRP正常
依赖经验推理,可能为
非细菌感染原因导致
依赖经验推理
WBC正常+CRP↑
提示存在细菌性或病毒感染的可能
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
WBC正常+SAA↑+CRP正常
提示存在病毒感染的可能★★★
契合循证医学的要求
抗病毒
WBC↑+SAA↑+CRP↑
提示存在细菌性感染的可能
抗生素
三、降钙素原(Proealeitonin,PCT)
1、PCT在呼吸道感染和CAP中指导抗生素应用:PCT结果
0.1ng/ml
0.1-0.25ng/ml
0.25-0.5ng/ml
5ng/ml
抗生素推荐原则
强烈反对使用
反对使用
建议使用
强烈建议使用
例外情况
如果患者临床症状不稳定,出现不良后果的风险高(例如PSI级别IV-V级,免疫抑制),或者存在细菌性病原体的有力证据,考虑使用抗生素。
随访
如果没有观察到临床症状的改善,6-12小时之后重新评估患者病情和重新检测PCT水平。
每2-3天重新检测PCT水平,以考虑停止抗生素使用。
2、PCT在脓毒血诊断中的应用:PCT结果
0.5ng/ml
0.5-2ng/ml
2-10ng/ml
10ng/ml
全身性细菌感染
不可能
可能
较有可能
非常有可能
升级到败血症
或败血性休克
低风险
中度风险
高风险
非常高风险
临床评估
确定低PCT值
6-24小时后
在6-24小时后监测PCT,然后每日监测
每日监测PCT
释疑:PCT在局部感染变化不明显。某些革兰氏阳性菌、真菌、霉菌感染后PCT不升高。四、实战光芒
案例一:
患者:男、12岁、主诉“咳嗽、头痛2天、伴呕吐”、门诊查体情况尚可、体温39.5℃。
检验:WBC:正常、CRP:6.2mg/l、中性粒细胞:65%、SAA:80mg/l。
诊断:根据患者体征及CRP+SAA+WBC联合检测结果,初步诊断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经过西地兰口服治疗,嘱咐患者多喝水多休息,三天后门诊复查SAA<6mg/l,症状体征消失,体温正常。
分析:入院时WBC、CRP、中性粒细胞正常;SAA升高,是典型的病毒感染症状。出院时SAA恢复正常,也印证了感染时上升快、治愈后下降快的特点。临床用药准确得当,节省了患者费用,也避免了抗生素滥用。
案例二:
患者:女、1岁、主述“发热7小时”、入院查体患者精神差、拒奶8小时、不规则发热38.4℃-39℃。
检验:WBC:16.85×10^9/L、CRP:mg/l、SAA:mg/l、PCT:2.05ng/ml,住院治疗期间,持续观察PCT结果,呈下降趋势,并最终降低至<0.1ng/ml。
诊断:根据患者体征,结合CRP+SAA+WBC+PCT,临床诊断为败血症。入院时给予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并逐步减低抗生素用量,十天后出院。
分析:入院时WBC、CRP、SAA升高,是典型的细菌感染或混合感染症状。根据PCT的结果,临床入院时给与患者大剂量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在治疗期间根据PCT结果控制抗生素用量,即快速控制了患者病情的恶化,又合理的避免了抗生素的过量使用。
以上两个病例可以看出,通过非特异性感染指标的组合使用,从而获得快速的、特异性辅助诊断效果是应用的创新;CRP、SAA、PCT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避免抗生素的滥用。相信临床医生在实践中更能不断验证,也希望给予我们更多的反馈,共同学习。
关爱生命|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