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症状,流行情况
细菌性败血症在养殖过程中经常被称为爆发性出血病,主要危害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其危害重、流行范围广、流行周期最长,易感鱼类品种多,对病原微生物对淡水鱼类几乎没有选择性。
发病的死亡率也较高,患病的鱼从发现症状到死亡,仅3-5天,短期内可造成发病的鱼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淡水鱼类出现败血症的病原菌种类较多,已报道的有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迟缓爱德华菌,鮰爱德华菌等。
本病在水温20℃以上多发,流行季节一般是4--10月,流行高峰期是6--8月。
图1,示鳙鱼细菌性败血症
图2,示患细菌性败血症的草鱼
图3示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鲫鱼(引自汪开毓)
图4示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鳊鱼
图5示患有细菌性败血症的叉尾鮰
图6示患有肠道败血症的叉尾鮰
图7细菌性败血症导致体表广泛性出血
图8细菌性败血症导致鲮鱼肠道出血
图9细菌性败血症导致病鱼脂肪组织出血
二、发病机制
养殖环境中的致病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也可由机体内(如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失衡,病原菌大量繁殖引发,细菌经淋巴管或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如果感染的鱼健康状况好,免疫力强,病原微生物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所压制,清除,不会造成病原菌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大量繁殖。
若感染的鱼体质差(年龄、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病原菌数量大、毒力强时,病原菌能够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大量繁殖,随血液循环系统转移到机体各处,导致机体产生全身性炎症反应,机体多个器官和组织出现广泛性充血和出血。
细菌进入人体后能否形成感染状态及侵入血循后能否发展成为败血症,与侵入细菌数量的多少和其毒力大小、机体的防御功能与免疫应答强弱等诸多因素均有密切关系。
发病鱼在治疗好之后如果池塘水质不稳定,在天气等变化过大的情况下很容易会出现反复复发,久治不愈的情况。
三,细菌性败血症的处理建议
(一)预防建议
引发细菌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嗜水气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养殖的恶化导致养殖水体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是细菌性败血症高发的因素之一。因此,养殖过程中管控好水质与底质,是减少细菌性败血症爆发的关键点。
对于池塘养殖,可以在养殖间隙对养殖池塘进行清淤,翻晒等处理。养殖期间搭配底质改良机械和定期使用增氧型和氧化型底质改良剂,维持池塘底质的健康,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高温季节起捕“热水鱼”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抗应激处理(泼洒姜抗应激),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损伤带来的细菌继发感染。
(二)处理建议
池塘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处理
可以使用45%的苯扎溴铵(ml/亩)+浓戊二醛(ml/2-3亩)配伍使用,投料前30分钟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3次。
对于草鱼,鲫鱼等摄食性鱼类的细菌性败血症,建议减料投喂药饵,拌药饵时的投喂量减为正常投喂量的一半,可以使用氟苯尼考(10%的含量g)+三黄散g+地锦草末g+VK3(g)+粘合剂拌料10kg。连续使用5-7天。
对于底层鱼如鲫鱼,鲮鱼等爆发细菌性败血症,在消毒的时候,可以使用聚维酮碘(ml/亩)与细沙混合泼洒,有助于碘的沉降,连续使用1-2次,或者使用云消(克亩米)进行底质改良,改变池塘底部病原微生物滋生的环境。
有任何问题请扫码咨询,共同讨论
别看广告,看实效
效果好不好,用过才知道!!
产品订购点击“阅读原文”或留言处留下你的“姓名+电话”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