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大夫笔记药物热的是是非非

各位新年好!年肖大夫将继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今天把方面的学习笔记分享给大家。如果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哦。

看个病例先:

54岁中年女性,诊断是“细菌性肺炎”,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替考拉宁抗感染,病情逐渐好转,住院第10天复查胸片明显吸收了,血象、CRP正常,因此高高兴兴的回家了(经评估带药1周出院)。出院后第3天(用药第13天)突然出现高热,最高体温39℃,伴有畏寒,呼吸道症状无加重,无其他明显不适,服用解热镇痛药可热退,继续使用上述药物治疗。如此反复发热3天,再次入院。复查CRPmg/L;血常规:WBC2.4G/L、LYM0.8G/L,HGB、PLT正常;胸片:与出院前对比大致相同,无加重。

那么,问题就来了——肺部病变好转了,怎么又高热了?

我想,至少有这么两方面原因需要鉴别:

(一)感染性发热:(1)肺外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败血症等;(2)肺部感染:存在特殊感染(如结核、真菌)、继发耐药(如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等;

(二)非感染性发热:(1)存在基础病未被发现:如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2)药物热。

遇到这种情况,临床大夫首先会努力寻找感染性发热的线索(因为这是最常见的)和非感染性发热(1)的证据(因为这是我们非常担心遗漏的),处理方面也经常在做“加法”(加药或者换药),药物热是比较容易忽视的。虽然它不常见(但绝不罕见),诊断起来比较困难,处理则是做“减法”(停用可疑药物),值得引起我们警惕。

大家可能会问,你这个药都用了那么久了,它要药物热早就来了吧。或者,是不是必须伴有皮疹或者其他方面的表现呢?

查了查文献,我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跟大家一起学习下药物热的相关知识。

Q:什么是药物热?主要机制是什么?

A:全名叫药源性发热,是指患者在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后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属于药物不良反应之一。药物热的机制比较复杂,涉及药物影响了体温调节机制(如卡马西平影响体温调节中枢)、药品管理相关性发热(如药品在制作使用中污染了微生物、内毒素,外源性致热源杂质引起的输液反应性发热,与药品本身的药理机制无关)、药品使用途径(如静注引起静脉炎、皮下注射引起无菌性脓肿等)、药品药理机制引起的发热(如青霉素引起的赫克斯海默尔反应)、患者特异体质反应(如吸入麻醉剂氟烷、异氟烷及安氟醚出现高热)、超敏反应(最常见的类型,包括体液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六大方面。

Q:哪些药物可引起药物热?

A: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引起药物热,常见的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病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中成药、各种酶类等,以抗感染药物最常见。抗生素以青霉素、头孢类、喹诺酮类报道较多,美平、泰能、替考拉宁等亦常有报道。具有分子量小、半抗原、易与蛋白结合等特点的B一内酰胺类,是最易引起药物热的抗生素,机制多为III型变态反应。抗结核药物中,利福平、异烟肼也有较多引起药物热的报道。

Q:药物热在用药多久中出现?停药后多久可体温正常?

A:可以出现在药物使用的任意时间,不同类别的药物差异较大,短则用药数小时内,长可达40余天。抗生素出现时间一般7-12d,抗结核药物可在使用2个月内出现。热退的时间与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有关,一般48-72小时内,像半衰期长的磺胺异恶唑一般在停药4-5d方热退。

Q:药物热的热型有规律吗?伴有哪些临床表现?

A:药物热的体温在低热至超高热均可,热型报道多以弛张热、稽留热多见。由于输液多在白天,因此有“夜间体温呈下降趋势”。伴有的临床表现多样,但患者的一般情况较好(或者说逍遥!),可仅仅表现为发热,亦可伴有关节痛、皮疹、相对缓慢、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实验室检查可以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肝肾功能损害、血象异常、LDH增高、CRP与ESR异常等。不过,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Q:哪些情况下要怀疑药物热?

A:①用药后体温上升时间基本一致或退热后再度发热,发热原因无法用感染加重或继发感染来解释。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感染症状不显著,无明显感染灶或者感染灶已基本治愈。②热度与用药时间点一致,随着药物代谢而降低,停药后体温一般可于2d内恢复正常。③特异性过敏体质患者平时对食物及药物均有过敏现象,应警惕药物热可能。④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停药后热退,用回去再次发热,即“激发试验阳性”,有助于确诊,但很少会主动去做。

Q:药物热怎么处理?

A:停用可疑药物、降温、抗过敏!如果病情允许,可以短暂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

以上就是肖大夫关于的一点学习。回到开篇那个案例:当大夫们查体时发现她躯干部分满是充血疹(与配图类似,记住:皮疹不是必须的),结合她的病情持续好转,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于是果断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24小时后就未再发热了。(你觉得哪个药物可能性更大?)

总结一下:

药物热是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大夫临床用药过冲中,观察其他不良反应时不能忽视这个。当患者出现难以解释的发热,要想到这一点,只是要排除其他原因有时并不容易。

最后升华一句:在治疗患者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都要留心是否与药物有关。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妍,康红军,王彬,胡新,孟庆义.药物热的诊断思维[J].临床误诊误治,,27(1):64-67

2、王雨萍.可致药源性发热的常见药物概述[J].医学综述,,16(5):-

3、刘正印,吴梓涛,盛瑞媛.药物热4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6):-

肖大夫

赞赏

长按







































拉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中医治疗白癜风的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aj/23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