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宣传资料2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经空气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传染源:患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免疫力低下者可以发生再次感染。

4.流行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为发病高峰。

5.传染期及潜伏期:皮疹前7天到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患者出现皮疹时传染力最强。潜伏期一般为14天~21天,平均18天。

6.主要症状:

早期表现低热、头痛、乏力、咳嗽、打喷嚏等症状。发热1~2天后,面、颈部首先出疹,很快蔓延到全身(一般掌心、足底不出疹),浅红色。躯干、背部较密集,一般1~4天消退,不留色素沉着。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孕妇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易引起胎儿先天畸形。

7.防控措施:

(1)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课追踪登记。发现风疹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隔离至出疹后5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周。

(2)接种疫苗是预防风疹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3)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在风疹流行季节,儿童及孕妇尽量不到人群聚集场所。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由呼吸道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为发病高峰。

5.传染期及潜伏期: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7天,一般为2~3天。

6.主要症状:

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

7.防控措施:

(1)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课追踪登记。早期发现患者住院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一般不少于病后7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   

(2)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

(3)流行期间加强卫生宣教,避免大型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婴幼儿到公共场所,外出应带口罩。

(4)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脑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1.传染源:急、慢性菌痢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

(1)粪-口途径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品、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

(2)生活接触传播。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在感染者中,约70%的患者和60%的死亡患者为5岁以下儿童。

4.流行季节:终年散发,多发生在夏秋季。

5.传染期与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1~4天,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7天。

6.主要症状: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传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7.防控措施:

(1)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课追踪登记。发现患病学生或带菌学生应立即报告并将患儿送医隔离治疗,彻底治疗至粪便培养细菌阴性。

(2)重点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学校应加强食堂等饮水、饮食卫生的监管,对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餐具等进行消毒。

(3)加强健康教育,倡导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变质、腐烂、过夜的食物。

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品,经口使人传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以学龄期儿童和青年多见。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

4.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生,多发生在夏秋季。

5.传染期及潜伏期:伤寒患者在病程2~4周传染性最强。潜伏期长短与染菌量和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波动范围为3~60天,通常为7~14天。副伤寒潜伏期较短,2~15天,一般为8~10天。

6.主要症状:

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肠道症状,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7.防控措施:

(1)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课追踪登记。发现患者应立即隔离送医(隔离至体温正常后的第15天)。

(2)加强学校食堂的水源管理、饮食管理。

(3)加强健康教育宣传,积极开展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综合整治。

(4)做好灭蝇、灭鼠工作。

(5)接种疫苗是预防伤寒和副伤寒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对易感人群进行伤寒和副伤寒甲、乙、丙三联菌苗预防接种。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全球急性胃肠炎的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原。

1.传染源:患者

2.传播途径:

(1)人传人(粪-口途径,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传播)

(2)经食物和经水传播(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水进行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重症或死亡病例通常发生于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

4.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生感染,寒冷季节呈现高发。

5.传染期及潜伏期:从出现症状到症状消失后48~72小时传染性最强。潜伏期为6~72小时,平均32小时。

6.主要症状:

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7.防控措施:

(1)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课追踪登记。学校一旦发现出现症状的学生应立即报告上级相关部门,医院隔离就诊,隔离时间为急性期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

(2)建立日常环境清洁消毒制度,做好消毒工作,重点对患病学生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文具用品等进行消毒。

(3)对食堂用具、设施设备、生产加工场所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对高风险食品(如贝类)应深度加工,保证彻底煮熟;备餐各个环节应避免交叉污染。

(5)加强健康教育,开展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防控意识。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往期精彩回顾灭蚊防蚊小妙招说说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HPV)与HPV疫苗的那些事儿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知识问答流行病科

赞赏

长按







































以治疗白癜风为主
法国敏柏宁敏白灵北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aj/23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