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校质量常用标准规范编辑校对

编校质量常用标准规范

1.《简化字总表》: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发布。

2.《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注:年11月出版总署撤销并归入文化部)。年3月恢复“阪、挫”2字;年10月恢复“䜣、䜩”等11字;年10月恢复“邱、於”等15字;年恢复“镕”字,总共恢复了29字。

3.《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GF-):教育部、国家语委年12月19日发布,年3月31日起试行。

4.《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年3月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委联合发布施行。该表是在年1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主要是确立了新的印刷字体及其字形,规定了表中所收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目以及笔顺等,是使用新型印刷体和新字形的规范性字法标准,同时也是淘汰异体字、使用简体字的新的补充性标准。

5.《新旧字形对照表》。

6.《汉语拼音方案》:年公布施行。

7.《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原)。主要原则:以词为拼写单位。

8.《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GB—92)。适用于国内正式出版的中文书刊,针对的是封面或扉页或封底或版权页上加注汉语拼音书名、刊名。

9.《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修订,年再修订,年2月1日实施。

10.《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年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发布施行。

11.《标点符号用法》(GB/T—)新修订(原)本标准代替GB/T—,与原标准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编写规则(GB/T1.1-),对本标准的编排和表述做了全面修改;

——更换了大部分示例,使之更简短、通俗、规范;

——增加了对术语“标点符号”和“语段”的定义(2.1/2.5);

——对术语“复句”和“分句”的定义做了修改(2.3/2.4);

——对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的定义做了修改,更强调句末点号与句子语气之间的关系(4.1.1/4.2.1/4.3.1);

——对逗号的基本用法做了补充(4.4.3);

——增加了不同形式括号用法的示例(4.9.3);

——省略号的形式统一为六连点“·?··”,但在特定情况下允许连用(4.11);

——取消了连接号中原有的二字线,将连接号形式规范为短横线“-”、一字线“—”和浪纹线“~”,并对三者的功能做了归并与划分(4.13);

——明确了书名号的使用范围(4.15/A。13);

——增加了分隔号的用法说明(4.17);

——“标点符号的位置”一章的标题改为“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并增加了使用中文输人软件处理标点符号时的相关规范(第5章);

——增加了“附录”: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主要说明标点符号不能怎样使用和对标点符号用法加以补充说明,以解决目前使用混乱或争议较大的问题。

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对功能有交叉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做了区分,并对标点符号误用高发环境下的规范用法做了说明。

12.《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新修订(原)。

主要变化如下:

——原标准在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中,明显倾向于使用阿拉伯数字。本标准不再强调这种倾向性。

——在继承原标准中关于数字用法应遵循“得体原则”和“局部体例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措辞上的适当调整,以及更为具体的规定和示例,进一步明确了具体操作规范。

——将原标准的平级罗列式行文结构改为层级分类式行文结构。

——删除了原标准的基本术语f物理量”与“非物理量”,增补了“计量”号”“概数”作为基本术语。

13.《量和单位》(GB~—)。

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15.《图书书名页》(GB/T—)。

16.《图书在版编目数据》(GB/T—)。

17.《中小学教科书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要求》(GB/T—)。

18.《中国标准书号》(GB/T—)。

19.《中国标准书号条码》(GB/T—)。

术语为什么要规范?

1.术语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实现交流传播的重要工具。术语在我国也称为名词。概念是理论的基石,术语是概念的语言指称。

2.术语规范主要是为了消除术语混乱现象当前术语混乱缘于学科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专家各人之间各行其是、各自定名。比如ergonomics,在未规范前,中文名称有“劳动经济学”、“人类工程学”、“尔刚学”、“人机工效学”、“人类环境改造学”等22种叫法。比如Internet,现在经审定叫作因特网,在规范前有10多种叫法,国际互联网、全球互联网、交互网、互联网等等,十分混乱。当前有不少出版物不注重科技名词的规范使用医学图书杂志使用科技名词的不规范现象,比如“维生素C”和“抗坏血酸”、“艾滋病”和“爱滋病”并用,“剖腹产”应为“剖宫产”,“食道”应为“食管”,“心肌梗塞”应为“心肌梗死”,“机率”应为“概率”等等。还有不少名词前后不统一,如一会儿用“显象”,一会儿又用“显像”;这里用“瘢痕”,那里又用“疤痕”;此处用“脑皮层”,另外又用“脑皮质”等等。

两种不规范使用术语情况:

(1)不使用已经审定的医学名词这种情况相当常见。例如,很多正式出版物中仍然在用“何杰金病”“美尼尔综合征”“格林-巴利(瑞)综合征”、“心肌梗塞”等等。审定的名词中与这些名词相应的名词是:霍奇金病、梅尼埃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心肌梗死。

(2)虽然使用已经审定并公布的医学名词,但不稳定,即有时用,有时不用。因此出现有同一出版物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对同一名词既使用审定名词,也使用未经审定或审定名词时已经淘汰了的名词。例如,有的用“卒中”,有的用“中风”,有的用“心肌梗死”、有的用“心肌梗塞”。类似的情况还很多。例如,有的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有的则用“红细胞生成素”,而这两个名词都是审定的名词,是由不同的学科审定的,实际上英文相应的词只有一个:erythropoietin。将西医使用的“淤血”与中医用的“瘀血”混同使用;以“罗音”代替“啰音”,等等。

科技名词规范使用实例浅解

“象”与“像”

象:现象、形象、印象、意象、迹象、假象、表象、物象、景象、气象、天象、星象、浑象、蚀象、体象、危象、心象、构象(conformation)

像:人像、画像、肖像、图像、镜像、实像、虚像、正像、反像、逆像、倒像、阳像、阴像、鬼像、伪像、映像、镜像、影像、潜像、叠像、原像、前像、后像、余像、双像、网像、成像、电像(electricalimage)等.

“做”与“作”

①首字是zuo的动宾词组,全用“做”。

做准备/做广告/做生意/做贡献/做事情/做手术/做检查/做父母/做宣传/做文章/做实验/做朋友/做斗争/做游戏/做动作/做试验/做报告/做研究/做调查/做处理/做运动/做努力/做调整/做后盾/做表率/做家教/做模范/做分析/做实事/做节目/做决定/做活动/做解释/做比较/做买卖/做设计/做衣服/做保证/做交易/做演员/做服务/做表演/做好事/做模特/做报道/做医生/做顾问/做记者/做奴隶/做皇帝/做介绍/做项目/做保障/做抵押//做美容/做企业/做担保/做示范/做事业/做临时工/做市场。

②首字是zuo的双音节词,按习惯用法。

做伴/做东/做爱/做法/做工/做功/做鬼/做活儿/做客/做媒/做梦/做派/做亲/做人/做事/做寿/做戏/做秀;做伴/做东/做爱/做法/做工/做功/做鬼/做活儿/做客/做媒/做梦/做派/做亲/做人/做事/做寿/做戏/做秀;作案/作罢/作保/作弊/作别/作成/作答/作对/作恶/作伐/作法/作废/作风/作梗/作古/作怪/作家/作假/作价/作件/作践/作客/作乐/作脸/作料/作乱/作美/作难/作孽/作弄/作呕/作陪/作品/作色/作势/作数/作死/作速/作祟/作态/作痛/作为/作伪/作文/作物/作息/作兴/作秀/作业/作揖/作俑/作用/作战/作者/作准/做作。

③末字是zuo的双音节词或三音节词语,全用“作”。

比作/变作/缠作/当作/读作/分作/改作/化作/换作/记作/叫作/看作/拼作/评作/切作/认作/算作/听作/弯作/写作/选作/用作/装作/分析作/化装作/解释作/理解作/称作/释作/视作。

④成语或四字格等固定结构中,有“做”或“作”的,按习惯用法。

白日做梦/敢做敢当/假戏真做/小题大做/做贼心虚/好吃懒做/亲上做亲/一不做,二不休/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逢场作戏/胡作非为/回嗔作喜/认贼作父/始作俑者/述而不作/天作之合/为非作歹/为虎作伥/为人作嫁/无恶不作/五行八作/兴风作浪/一鼓作气/以身作则/装聋作哑/装模作样/装腔作势/自我作古/自作聪明/自作多情/自作自受。

⑤在用“做”、“作”两可的情况下,要做到局部一致。

用作—用做作诗—做诗作秀—做秀

“粘”与“黏”

使用黏的例子如:“黏膜”、“黏液”、viscoelasticity(黏弹性)、viscoplasticity(黏塑性)、vis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xn/66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