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体温的诊治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很薄,血管较多,易于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臻完善,以致词节功能不全。当环境温度降低,保暖措施不够或热量摄人不足时,很易发生低体温(hypothermia)。低体温不仅可引起皮肤硬肿,并可使体内各重要脏器组织损伤,功能受累。甚至导致死亡。

1.身体受寒冷刺激不论足月儿或早产几,都可产生皮肤血管收缩反应。皮温在35℃以上时,这种收缩作用最强,降到35℃以下时,血管由收缩变为扩张,并伴有液体渗出。寒冷刺激引起的周围血管收缩反应可增加体内深部组织的保暖作用,但由于新生儿身体体积小,这种保暖作用有限,在寒冷刺激较强或持续时间较长时,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便降低。

新生儿在环境温度降至中性温度以下时,机体产热增加,但不能通过增加肌肉活动(寒战)来增加产热,主要是增加氧耗提高新陈代谢率米代偿性产热。生后头几天内这种代偿性产热并不充分,当寒冷刺激强烈时,虽代谢增加,仍不能维持体温,便形成低体温。

2.新生儿肝脏储存的糖原量很少如果摄食不足,在生后18~24小时内即可耗尽。新生儿产热的主要部位在棕色脂肪,棕色脂肪中脂肪酸的代谢分解,需要有完善的神经系统功能和充分的氧供应。新生儿在缺氧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棕色脂肪不能利用,化学产热过程常不能进行,易出现体温不升。

3.疾病影响新生儿患败血症、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时,由于进食减少,热量摄人不足;因休克、酸中毒和微循环障碍等影响棕色脂肪分解,使体内产热减少,此时如环境温度偏低,保暖不够,婴儿很易引起低体温。

1.产热反应体温在33~35℃时,机体可通过增加产热与失热达到平衡。体温在33℃以下时,机体不能产生足够的热来补充散热,此时必须使散热减少到最低限度或体外加热方能使体温恢复至正常。体温低于22℃时,不可能恢复,机体对环境温度处于无反应状态。

2,心血管在对寒冷刺激有效反应范围内(约低至33℃),心率增快并增强交感神经反应,低于这个范围心率下降,最初减慢很快,以后逐渐下降。心电图可见QRs时间延长,sT段延长和降低,T渡有时可倒置。心率变慢是由于心肌受抑制,收缩时间延长,以及正常中枢性冲动信息受抑制所致。心律紊乱如心房异位兴奋、室性期前收缩、房颤和室颤等,在新生儿均不常见。用甲皱微循环显微镜观察(低体温)新生儿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可见甲皱毛细血管袢变形,血流变慢,血细胞分节淤滞。从肢体血流图可见肢体血流速度变慢,表明新生儿低体温时确有微循环障碍存在。低体温时血压进行性下降,是因心输出量减少及周围血管扩张所致。

3.呼吸婴儿受到寒冷刺激时,起初呼吸增快,待体温逐渐下降,由于呼吸中枢受抑制,呼吸逐渐减慢。如呼吸率不随着体温下降而减慢。提示可能合并肺部病变如肺炎、肺出血等。

4.血液由于血管扩张,血浆由周围循环外渗至组织,血液浓缩,红细胞压积增高,低体温时外周血的血小板数明显减少,常低至10万以下。寒冷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可能是:①前列腺素(PGI2):是一种强有力的血小板凝聚抑制剂,低体温时其生成减少,已形成的前列腺素抑制血小板凝聚的能力也减弱。②二磷酸腺苷(ADP):为一重要的生理性血小板凝聚原,在寒冷影响下,分解ADP的酶的活力降低,防止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减弱。(3)新生儿血小板对肾上腺素反应较弱,在低体温时更明显,血浆儿荼酚胺升高至一定程度方能使血小板产生第二凝聚渡,大量血小板被耗损。低体温时氧离曲线偏向左埘,氧释放至组织减少,血液pH值下降,是由于组织缺氧,乳酸堆积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和CO2潴留所致。

5.肾功能寒冷降低了远端肾小管酶的话性,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尤其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减少,产生“寒冷利尿”。随着体温下降血压也下降,血流变慢,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产生尿少或无尿,严重低体温常有氮质血症。

6.消化系统低体温时胃肠蠕动减弱,胃肠道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不良,由于反应减弱,吞咽动作不协调,喂奶时易发生呕吐、误吸,故在体温来恢复至正常以前,最好勿经口喂养。

7.神经系统体温低于35℃时反应迟钝,低于33℃时处于半昏迷状态,瞳孔开始扩大,低于30℃时对外反应消失,肢体僵硬,呼吸心跳变慢,低于26℃时接近死亡。

8.代谢体温下降时机体代谢率也降低,体温每降低1℃,代谢率减少5%。由于胰岛索和己糖激酶活性受抑制,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过程减少。低体温时给予葡萄糖,机体不能充分利用,在体温低于33℃时更为严重,此时血糖可反而增高,如再补充葡萄糖倾向干保留在细胞外液,并从细胞内引出水分稀释细胞外液,所以在低体温时给予大量葡萄糖是否合理尚有争议。

9.感染低体温时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易合并感染,新生儿低体温持续24小时后。大多台并感染如败血症、化脑和肺炎等,死后心血培养常可获阳性结果。

1.病史中应详问分娩经过,有无宫内窘迫和出生窒息,生后开奶及喂养情况,环境温度及保温条件,以及其他疾病症状。尽量设法问清低体温的原因是以寒冷刺激为主还是以疾病为主,对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有一定意义。应注意低体温常是新生儿某些疾病的晚期表现,在合理的环境温度和充分保温条件下,如出现体温不升,提示患儿病情严重。

2.低体温新生儿的辅助检查应包括血气分析、血常规和血小板、血尿素氨和电解质测定,血糖和血培养以及DIC筛选检查等。X线胸片和心电图也应检查,并在以后必要肘复查。某些新生儿须测定甲状腺功能。临床监护应包括心率、呼吸、血压、心电图、深部和体表温度及出人液量。

3.低体温持续的时间较体温降低的程度对预后影响更大。血气分析有明显代谢性酸中毒提示组织缺氧严重,各脏器功能不良,病情较重。血小板数减少常与病情严重程度平行,但紫瘢很少出现,一旦有出血倾向或DIC检查阳性,则预后凶险。无肺部并发症的低体温婴儿X线胸片显示肺野清晰,系肺血管收缩所致,如血管纹理增粗,出现斑片状或团块状影,应警惕肺出血的可能。明显尿少或无尿,血清肌酐和非尿素氮增加,提示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患几常死于高钾血症引起的心律紊乱。

处理低体温最主要是复温,一般都主张逐渐复温,体温愈低,复温愈应谨慎。常用方法是先将患儿放人26~28℃暖箱中,每小时提高箱温1℃,直至30-32℃,在此中性温度环境中可将散热减少到最低度,又可避免周围血管扩张引起的血液重新分配。通常要求在12~24小时内将体温恢复至正常。在复温过程中应补充热量,限制液体人量,纠正酸中毒和微循环障碍以及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本平台精彩文章导读(点击即可阅读):

儿科常用抗微生物药使用剂量指南

毛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美国儿科学会

儿童静脉使用阿奇霉素静脉指南(版初稿)

小儿常用退热药物治疗专家共识(原创)

史上最全!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的鉴别诊断{图文}

小儿呼吸系统常见重点、难点知识汇总

小儿紫绀的鉴别与诊治

小儿常用祛痰药使用专家共识

从最新诊疗指南学习ITP的诊断与分型

儿科临床常用口服药服药与用餐关系大全

近20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一句话速记

让医患和谐的18字黄金法则

小儿低钾血症诊治精要

叫你轻松看懂脑脊液各种异常的临床意义

[图文1]小儿感染性皮疹的诊断与鉴别

不同病原体(细菌、病毒、结核、真菌及支原体等)脑(膜)炎的鉴别

小儿危重症的临床判断与评估(上)

解读最新WHO指南,教你如何用维生素A治疗麻疹!!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时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指南

让儿科医生心痛的心源性腹痛

手足口病诊治之三:图文精讲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诊治之二: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

儿科临床雾化吸入常用药物的使用

NICE儿童发热:针对5岁以下儿童的评估与初步诊疗指南(全文解读3)

小儿皮肤发绀

AHA最新小儿心肺复苏指南-PBLS部分(附:我国原卫生部心肺复苏最新操作标准)

NICE儿童发热:针对5岁以下儿童的评估与初步诊疗指南(全文解读2)

到底还要不要物理降温?(修改稿)

手足口病诊治之一(附:手足口病快速评分表)

去大脑强直与去皮层强直的区别

小儿神经系统运动调节中枢

张德生:社会转型时期的儿科医生如何工作?

放下黑丝带,我们再次踏上前进的征程---

儿科雾化全知道

儿科常见临床急性的中毒的表现及主要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处理流程图

住院患儿不同病原体肺炎抗微生物药物治疗指南(草案)

小儿急性心力衰竭诊治要点

魏则西和陈仲伟,你知道谁?

人民日报难得的好社论: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

小儿12对颅神经病变定位(1)(绝对收藏)

NICE儿童发热:针对5岁以下儿童的评估与初步诊疗指南(全文解读1)

“儿科医生被逼下跪”事件之我见(原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sx/7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