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布替尼靶向BTK治疗复发慢性淋巴细胞白

那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6623402.html

伊布替尼靶向BTK治疗复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CLL)是西方国家成人白血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而在东亚地区相对少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Smalllymphocyticlymphoma,CLL/SLL)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约占7%。CLL与SLL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类型。二者的共同特征是外周血、骨髓及淋巴组织中的白血病细胞逐渐增多;主要区别在于当临床表现以淋巴结病变为主时,一般诊断为SLL;当骨髓和血液中发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时,则诊断为CLL[1]。

CLL初治患者中80%具有细胞遗传学异常。最常见的异常有孤立的del(13q)(55%),其次是del(11q)(18%),12号染色体三体(16%),del(17p)(7%)和del(6q)(7%)[2]。其中Del(17p)反映了TP53基因缺失,这与剩余TP53等位基因中的异常有关,通常预后很差,伴无治疗间隔期和中位生存期短(32个月)及对化疗反应差[2]。

有症状性CLL的治疗主要有化疗,包括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氟达拉滨等,这些药物的组合只能使病情缓解但是不能改善生存。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氟达拉滨单药或联合环磷酰胺)可获得更高的缓解率、更长的缓解时间及改善总生存。但是,伴有17p13.1缺失的患者亚群对化疗反应差,肿瘤表达未突变的免疫球蛋白可变区重链(immunoglobulinvariable-regionheavy-chain,IGVH)基因的患者比伴有突变的IGVH基因的患者具有更短的缓解期。德国CLL研究组的一项III期随机CLL8研究[3](一线FCvs利妥昔单抗联用FC[FCR])表明,Del(17p)和非突变IGHV均是生存率较差的独立预后因素,与治疗分组无关。尽管FCR可显著改善伴del(17p)患者的PFS,该亚组的3年PFS率仅为18%。如何克服高危细胞遗传学因素所造成的障碍是目前CLL/SLL治疗的热点之一。

与CML不同,CLL缺乏共同的基因靶点。但是B细胞受体信号(B-cell-receptorsignaling,BCR)途径可作为CLL肿瘤细胞生存的驱动因子。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tyrosinekinase,BTK)是BCR下游且对其功能至关重要的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Tec家族成员之一。人类的BTK突变可引起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agammaglobulinemia,XLA),导致外周血B细胞缺乏,血清免疫球蛋白缺乏及感染的易感性增加。BTK在CLL细胞生存相关的多种持续活化信号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Akt、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ERK)、核因子活化B细胞kappa轻链增强子(nuclearfactorkappalight-chainenhancerofactivatedBcells,NF-κB)[4]。此外,BTK对细胞因子介导的B细胞归巢和黏附至关重要。由于BCR途径在CLL中的重要性,BTK在这个途径中的重要作用,因而针对这一激酶的抑制剂成为治疗CLL的新策略。

伊布替尼(Ibrutinib),商品名Imbruvica,由Pharmacyclics公司和强生旗下子公司杨森制药共同研制,是第一个获FDA批准上市的口服BTK抑制剂。美国FDA先后于年11月、年2月和7月批准其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至少一次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既往接受过一种药物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携带del17p的CLL。年1月,FDA批准用于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年1月又批准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的边缘区淋巴瘤(MZL)患者。

伊布替尼结构中含有特殊的Michael受体,可与BTK的ATP催化中心附近的半磺胺酸-通过共价键结合,从而不可逆地抑制BTK的活性。对BTK的抑制活性(IC50)为0.5nmol?L-1。临床前研究显示伊布替尼抑制了很多过程,包括ERK信号、NF-κBDNA结合、胞嘧啶-磷酸盐-鸟嘌呤(CpG)-介导的CLL细胞增殖和肿瘤细胞迁移。伊布替尼对正常T细胞无毒性,这与大多数CLL的治疗药物不同。伊布替尼的1期研究[5]显示轻到中度毒性和针对于复发难治性B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抗肿瘤活性,其中11/16患者为CLL或小细胞淋巴瘤。这些结果促使伊布替尼在CLL的更多深入研究。

ByrdJC等[6]进行了伊布替尼单药治疗CLL的1b–2期、前瞻、开放、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确定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CLL/SLL的安全性、有效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85例复发难治性CLL/SLL患者入组,主要为高危疾病,曾经进行中位4种治疗。65%患者具有进展期疾病,33%具有17p13.1缺失,36%患者具有11q22.3缺失。伊布替尼每日口服一次,51例患者为mg组,34例患者为mg组。中位随访20.9个月(范围0.7-26.7月),54例患者(64%)仍持续接受治疗,31例(36%)患者终止治疗。终止治疗的原因包括11例(13%)疾病进展,13例(15%)患者或研究者的决定,5例患者进行干细胞移植,7例(8%)患者发生不良事件(adverseevents,AE),包括3例肺炎、2例败血症、1例葡萄球菌菌血症且无败血症症状和1例胃肠道出血。mg组与mg组相比,依鲁替尼在血中的达高峰浓度时间(中位Tmax2h,范围0.5到6)或终末半衰期(mg组7.8±3.6h,mg组8.1±3.4h)无差别。伊布替尼两种剂量治疗后评估显示BTK的占用为96%-99%。这一效用最早可在用药后4h出现,持续24h。长期使用伊布替尼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的腹泻、乏力和上呼吸道感染,且大部分AE不需要停止治疗。AE导致的治疗中断出现在mg组2例(4%),mg组4例(12%)。3度或更高的严重不良反应(SAE)是肺炎(10例患者12%)、脱水(5例患者6%)。3级以上感染在治疗早期多见,而治疗后期少见。3-4级造血系统毒性少见,5例(6%)贫血,13例(15%)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患者(6%)血小板减少。4例患者出血事件为3级或以上。伊布替尼停药后有8例患者在30天内死亡,3例死于肺炎,1例死于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1例死于肉瘤,3例死于CLL进展。mg组的总反应率(OS)是71%(2例CR,34例PR),mg组的OS率为71%(24例PR)。此外,mg组中10例患者(20%)和mg组中5例患者(15%)获得PR伴持续淋巴细胞增多(partialresponsewithlymphocytosis,PR-L)。78%患者在第7天出现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4周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50/63患者(79%)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绝对值4×/L)或比基线水平减少50%。治疗相关淋巴细胞增多在IGVH基因突变和未突变患者中相似(分别为77%和83%)。但是,IGVH未突变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更快(中位6.4vs14.8月)、更多见(85%vs50%)。淋巴细胞增多发生同时伴脾脏和淋巴结明显缩小(图1),血细胞减少快速改善。疾病缓解具有时间依赖性(图1B),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PR和CR数量增加,而随着淋巴细胞计数下降,PR-L的数量减少。且伊布替尼的疗效没有因传统高危预后特征而改变。伴有17p13.1缺失的患者的缓解率为68%,包括1例CR,而不伴有缺失的患者的缓解率为71%。与疗效相关的唯一因素是IGVH基因的突变状态。4/12(33%)伴有IGVH突变的患者获得PR或CR,5例(42%)获得PR-L。相反,53/69(77%)患者伴有未突变IGVH基因获得PR或CR,9例(13%)获得PR-L。突变组的OS率(PR+CR)明显与未突变组不同,而两组OS率+PR-L则无明显不同。32/41(78%)伴基线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改善,27/33(82%)患者贫血改善,24/31(77%)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改善。

无论哪种剂量伊布替尼治疗组均可促进CLL/SLL持续缓解。26个月估计的无进展生存为75%(图3A),OS为83%(图3B)。11例患者疾病进展(13%),其中7例患者具有生物学转化(Richter’ssyndrome)。诊断到转化的中位时间为98月(范围24-月)。在11例疾病进展的患者中,10例具有17p13.1或11q22.3,1例患者无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图3A)。尽管患者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仍可延长到疾病进展的时间。28例伴有17p13.1缺失的患者中,26个月估计的PFS是57%(图3A),OS率(图3B)为70%。

总之,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单药可使复发或难治性CLL/SLL获得持续缓解,包括高危细胞遗传学患者也可受益,且安全性较好,是治疗复发难治性CLL/SLL的非常具有潜力的靶向药物。更多的伊布替尼治疗CLL或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随机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References

[1]NCCN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inOncology(NCCNGuidelines)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SmallLymphocyticLymphoma.Version1...MS-2.

[2]D?hnerH,StilgenbauerS,BennerA,etal.Genomicaberrationsandsurvivalin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NEnglJMed..(26):-6.

[3]HallekM,FischerK,Fingerle-RowsonG,etal.Additionofrituximabtofludarabineandcyclophosphamideinpatientswithchroniclymphocyticleukaemia:arandomised,open-label,phase3trial.Lancet..():-74.

[4]RoskoskiR.IbrutinibinhibitionofBrutonprotein-tyrosinekinase(BTK)inthetreatmentofBcellneoplasms.PharmacolRes..(PtA):-.

[5]AdvaniRH,BuggyJJ,SharmanJP,etal.Brutontyrosinekinaseinhibitoribrutinib(PCI-)hassignificantactivityinpatientswithrelapsed/refractoryB-cellmalignancies.JClinOncol..31(1):88-94.

[6]ByrdJC,FurmanRR,CoutreSE,etal.TargetingBTKwithibrutinibinrelapsed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NEnglJMed..(1):32-42.”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sx/4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