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传染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图
犊牛传染性腹泻包括轮状病毒性腹泻、冠状病毒性腹泻、大肠杆菌性腹泻、沙门氏杆菌性腹泻、小球隐孢虫性腹泻、球虫性腹泻六大病原性腹泻。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排粪次数增多,粪便性状异常,发生脱水与代谢性酸中毒。由于感染的病原种类不同,腹泻牛的临床症状也有很大的不同。
1轮状病毒性腹泻
规模化牧场8-20日龄的新生犊牛腹泻,10%-40%腹泻犊牛是有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可引起胃肠粘膜出血,粪便稀,如果不继发细菌感染,经投服电解质和补水都可治愈。
1.1诊断
采用消化道夹心四联ELISA检验,采病牛的粪,检测轮状病毒、冠状病毒、F5大肠杆菌、小球隐孢子虫的抗原。也可使用轮状病毒胶体金试剂盒检测。
1.2治疗
补充电解质,补充血容量,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2小球隐孢子虫病
小球隐孢子虫病是犊牛腹泻的六大病原之一。10-15日龄发病,通常由被牛粪污染的接产员的手、水桶、奶桶经口传染给新生犊牛。小球隐孢子虫卵囊在犊牛体内,经10天左右的潜伏期发生腹泻。
10-15日龄犊牛,因小球隐孢子虫感染引起的腹泻的阳性率为40%-%。单纯的小球隐孢子虫引起的腹泻,大多都能耐过,如果继发了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感染,死亡率升高。
2.1诊断
2.1.1消化道夹心四联ELISA检验;
2.1.2小球隐孢子虫的卵囊显微镜检查:粪便的卵囊检查用饱和盐水(比重1.18)或饱和硫代硫酸钠水漂浮法(比重1.4)。
2.2预防与治疗
加强产房的消毒,严格接产操作,减少新生犊牛与母牛的接触。腹泻犊牛的在颗粒料中或奶中加入吸附剂(蒙脱石粉、膨润土等);补充电解质和水;腹泻严重的犊牛经口投服螺旋霉素、阿奇霉素。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可使用庆大霉素。
3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3.1大肠杆菌病原分类与致病特点
大肠杆菌在牛场环境内普遍存在。抗原的类型有菌体(O)抗原、荚膜(K)抗原、菌毛(F)抗原和鞭毛(H)抗原。从腹泻死亡的犊牛体内分离出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有F17、F41、O。
根据细菌毒力、致病性和临床表现,可进一步将大肠杆菌分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肠附着损伤性大肠杆菌(AE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产志贺氏菌样毒素大肠杆菌(SLTEC)。
大肠杆菌的一些菌株能产生细胞毒素坏死因子,常导致新生犊牛胃肠粘膜溃疡、穿孔、败血症、死亡。
3.2临床症状:复杂,表现多样化
临床症状表现为神经型、肠麻癖型(排粪少或不排粪)、腹泻型、胃穿孔型和猝死型。
3.2.1神经型:哺乳犊牛和后备牛都有发生,多发生在30日龄内。临床表现为转圈,鸣叫,兴奋,倒地不起,四肢划动,体温降低,死亡。
大肠杆菌感染过程中,细菌分泌内毒素,经血液进入脑部,引起非典型脑炎症状。不要把具有神经症状的牛诊断为伪狂犬病或黄曲霉毒素中毒。
3.2.2肠麻癖型(排粪少或不排粪):发病日龄多见于8日龄以内新生犊牛。初期吃奶正常,病的后期吃奶减少或停止,排粪少或不排粪,常常误诊胎粪便秘。体温初期高,后期降低。一般6-8日龄死亡。
3.2.3腹泻型:多见于新生犊牛,在8日龄以内,特别在4日龄以内。吃完初乳后第二天发生腹泻,腹泻粪便水样,有的带有血液,腹泻2-3天,因脱水、代谢性酸中毒死亡。
3.2.4胃穿孔型:30日龄到断奶前后发病,有腹泻发病史,采食减少,生长慢,排粪减少。消瘦,被毛粗乱。真胃穿孔后采食停止,死亡。
3.2.5猝死型又称产肠毒素型:哺乳犊牛、后备牛都可发生,无发病史,死亡快,常常突然死亡。巡栏不及时或缺乏临床经验的人很难发现已经发病的牛。
3.3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分为水肿型变化、出血型变化、渗出型变化和穿孔型变化四种类型。
真胃粘膜水肿
水肿型病理变化:重点观察真胃粘膜、大网膜、肠壁粘膜。
出血性变化:重点观察肺,真胃粘膜、肠黏膜。大肠杆菌感染后,引起败血症,表现肺出血,肠粘膜出血,胃粘膜出血。肺出血的特点是均匀一致的鲜红色出血。
真胃粘膜出血真胃粘膜与肠管出血
肺
渗出性变化:大肠杆菌感染后,引起内脏浆膜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血管内大量液体与血浆蛋白渗出,血浆蛋白在纤维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素。纤维素附着在肝、肠管表面,引起肠粘连。
弥漫性腹膜炎
穿孔性变化:穿孔部位在真胃,穿孔有手指粗细,真胃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白癜风治疗花费小儿白癜风患者能不能服用丹芪偏瘫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