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大自然浅谈动物的攻击

对其他个体发动攻击是动物源于本能的必要生存手段,在危机四伏、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强势是保障繁衍生息的基本策略。在自然界中,倘若某一种动物的一些个体没有主动出击和奋起反抗的能力,假设它们无论面对怎样的情况也都只是一味地逃跑和避其锋芒,那么这些软弱的个体则必然无法在物种种间和生物群落的生存竞争中立足,最后甚至会退出生物进化的大舞台,走向灭亡也就在所难免了。动物缘何要或多或少具有攻击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参详其中的奥秘。

小弟将动物的攻击意图粗略分为了以下五大类,才疏学浅、思虑不周,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一:捕食性攻击

从食性上划分,动物可分为六大类:肉食性、素食性、杂食性、滤食性以及少见的腐食性和索食性。这里的“食”字我们要理解为“能够被食物链消费者完全分解、吸收,可以为其正常提供生命所需营养的食物。”,要事先说明一下的是,这六大类食性的含义。顾名思义,肉食性、素食性和杂食性这三种食性都十分明确,且这种食性均特别常见。而滤食性则是指以过滤方式摄食水中生物的动物,滤食性分为主动滤食和被动滤食两类。主动滤食的动物所捕食的对象是群居的小型鱼类或者磷虾,我想大家已经猜到这是什么动物了。对,它们就是鲸目须鲸亚目的所有成员,例如灰鲸、鳁鲸和座头鲸。而被动滤食的动物则是以微生物为食的,这些动物总是张着大嘴在水中游弋,无时无刻不在过滤着水中的浮游生物。这些动物也很常见,例如鲢鱼、鳙鱼、勺吻鲟、鲸鲨、姥鲨、沙丁鱼以及部分瓣鳃纲的软体动物(牡蛎)等等。腐食性动物指的是专门吃其他动物尸体的动物,自己不会主动捕食,这类动物攻击性很低甚至没有攻击性,比如秃鹫、苍蝇、河虾、蜗牛和土元。最后我再说一下索食性,这个名称是我自己发明的,我把那些营寄生生存动物获取营养的方式称之为索食性。不靠自己的体能和智慧去获取食物,而是向宿主无偿索要,故名“索食”。这类动物自然是引发各种疾病、种类繁多的寄生虫,还有相貌丑陋的雄性鮟鱇鱼和寄生鲇。言归正传,经过上边的解释,那么捕食性攻击自然也就常见于肉食性动物(食肉目全体成员)和主动滤食性动物的身上,偶见杂食性动物[欧洲野猪、黑猩猩、食虫目和啮齿目(豚鼠科除外)]。它们为了生存而捕食,绝非源于仇恨。

二:竞争性攻击

这类竞争常见于同种之间或同类型动物之间,同种之间争夺的对象无非是三种:配偶、食物和水源,而同类型动物则争夺的是食物和水源。有些动物是间接争夺配偶、食物和水源,这些动物为了能够更好地独霸有限的资源,故而进化出了人们熟知的领地意识。只有占领了资源丰富领地,才会有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水。拥有了雨水充足的肥美草地,斑马才会有足够鲜嫩的绿草;有了源源不断的河水,狮子才会有更多的食草动物供其捕捉。食物充足、水源不断,异性自然也就会被吸引而至。领地性往往见于独居动物(犀牛、仓鼠、豹)和父系社会群居动物(非洲狮、大猩猩)。而有些动物没有领地性,它们随遇而安,哪里有食物它们就迁徙到哪里。可是在交配季节,雄性就会剑拔弩张,为了留下后代它们会不顾一切兵戎相见,这类动物常见于偶蹄目牛科和母系社会群居动物(大象、汤姆森瞪羚)。同种竞争不止见于成年动物之间,幼年动物之间、同种的成年个体与幼年个体之间亦有此类情况发生。比如西班牙猞猁和非洲斑鬣狗,它们在幼年时期就会攻击甚至杀死自己的同胞兄妹。雄狮会杀死其他雄狮的幼崽,以便这些幼崽的母亲能尽快与其交配从而生下自己的后代,雄性鳄鱼则会杀死所有的小鳄鱼以减少未来的竞争对手。同类型动物指的是在食性上或者生活习性上十分接近的动物,它们之间的竞争同样激烈,这类竞争往往见于肉食性动物或者性格暴躁的草食性动物(貘、骆驼)。

三:防御性攻击

古人曰: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其实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所以很多动物选择以进攻做为自我保护的方式。很多人不了解动物,在很多时候都以为动物是毫无征兆、毫无目的地发起了攻击,甚至认为这些动物是神经质,实则不然。在这里,我想用蛇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小的时候听过“农夫与蛇”的故事,长大以后看到过蛇误咬硅胶以致毙命的娱乐新闻,在人们的眼中蛇就是无情、冷酷、恩将仇报、歇斯底里的动物,我想说您知道蛇为什么会突然翻脸吗?蛇的感观系统比较特殊,尤以视觉逐步退化,蛇的两大感应系统是热感应系统和气味分子感应系统。热感应系统为蛇的颊窝(facialpit),其头部两侧在鼻孔与眼睛之间各有一个凹下似漏斗形的感温器官。颊窝里有一层很薄的膜,对热非常敏感,可以感应千分之一摄氏度的温度变化。蝰蛇科和眼镜蛇科的蛇类都是以热感应系统来感知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和恒温动物的存在。蟒与蚺则是通过气味分子来感应猎物和天敌的,任何生物都会留下自己的气味,这些蛇就用它们的蛇芯子采集周围环境中气味分子。首先它们快速将芯子伸出口腔,然后又迅速地将芯子收进口腔。如此快速反复地进行,收紧口腔之后它们便将芯子前端插入位于口腔壁上犁鼻器(Vomeronasalorgan\VNO),犁鼻神经与大脑相连,具有传递嗅觉信号的功能。介绍了蛇的感应系统之后我们再去看刚才提到的两件事情:①.农夫把快冻死的蛇放进了自己的衣服之内,人类的体温使得蛇的热感应系统受到了剧烈的刺激,它苏醒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得救,而是感觉被较大的恒温动物靠近,出于自卫心理故而袭击了农夫。②.人类的化妆品气味浓烈且挥发性极强,当那个女人靠近那条黄金蟒的时候使得这条大蛇的芯子被强烈地刺激,它能不做出应对吗?希望人类能正确认识动物的行为,不要因表面现象而给于它们太多的误解。防御性攻击不止源于自卫,还有护卫自己的后代、捍卫已占领的领地和保卫已获取的食物。这里所说的捍卫领地和保卫食物与之前所说的竞争不同,捍卫的和保卫的是已经属于自己的,竞争的则是归属尚不明确的。

四:驱逐性攻击

这里所说的驱逐性攻击往往见于原本和睦相处,但却因为不可控因素或者生存必要所采取的行为。每年的二月-五月是亚马逊河的贫雨季节,这个时期亚马逊河水量减少、河面降低,使得本来群居的双须骨舌鱼(银龙)因空间逐渐狭小而精神紧张,它们想让自己仍旧拥有较大的生活空间从而攻击曾经和睦相处的同伴。一夫一妻制的鲈形目鲈形亚目慈鲷科鱼类在择偶之时会驱赶没有中意的异性,可以独立生活后的天鹅、狐、熊和马等等动物也会被它们的父母赶出家门。还有很多驱逐性攻击的实例,这里就不做过多的例举了。

五:侵略性攻击

这种攻击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有领地性的动物在自己还没有领地之前去侵占其他同类已经占有的领地。此种攻击无须细说,多见于独居动物和肉食性动物,还有灵长目类人猿亚目的黑猩猩。

小弟所能想到也就仅限于此了,说到这里我还是想再说说某些流浪狗存在攻击性的问题。根据以上对攻击性分析,我们知道,某些狗狗对人类有敌意也只是局限于自我防御。首先排除竞争性,因为没有人会与流浪狗争夺食物、水和配偶;第二排除捕食性,没有哪只狗狗会把人类当作食物,就更不要说看作是捕食对象了;第三也要排除侵略性,我从没听说有狗狗去敲门然后咬人的;第四更要排除驱逐性,因为我只是见过抛弃爱犬的无良主人和以棍棒驱逐狗狗的无爱之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满身杀气之人挥舞着棍棒抡向狗狗头顶的时候,当一个充满戾气之人在它们面前狠狠摔死其他小狗的时候,当一个陌生之人把手伸向尚未睁眼的小狗崽的时候,当一个不讲礼数之人贸然闯进他人府邸的时候......它们能不对这些人怀有敌意吗?此时它们的怒气并不代表它们凶恶,却恰恰说明了它们的心中充满了爱,那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狗娃的疼爱、对主人的忠爱......它们是在保护自己所在乎的一切,请善待人类最忠诚的动物朋友。当然,倘若对人类已经攻击成瘾的动物(包括狗)自然也是不能姑息的,要不将其永久圈禁要不就让它彻底从人类的活动范围消失。如同暴戾恣睢、怙恶不悛的恶人一样,不除不足以让生活安定。

希望这一篇小小的短文可以让您对动物的行为多一些了解,这样您也许就可以减少一次被伤害的可能。我们是爱护动物的人,但我们不希望任何人受到动物的伤害。被动物伤害的人越少可能爱护动物的人就会越多,真诚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关爱动物,我们来一起让地球生生不息。

                







































北京中医白癜风
能看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sx/4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