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98.html
他建立了风湿免疫性疾病抗体检查实验室,结合临床确诊多种疾病,使病人避免转院并得到有效治疗;他所在的风湿免疫医院前列,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他爱心奉献,带头为贫困患者捐款,使他们得到治疗并开始新的生活;他就是医者仁心,德艺双馨医院医生——姜志明。
姜志民,男,年1月出生,年毕业于昭通卫校,年入党。在基层从医工作3年后,经过进修培养的姜志民于年被选拔调医院。先后毕业于云南省电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昆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年12月至今先后医院内一科主任、大科主任兼血液风湿免疫科主任职务;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年晋升为主任医师;现任云南省医学会血液专科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常委、昭通市医学会理事,《昭通医学》编辑部委员;多年被评医院优秀工作者、优秀党员、有突出贡献的科主任。
姜志民:医者仁心 德艺双馨
□陈忠华
最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医者仁心》,剧中表现了医生洁身自好、隐忍、内敛、包容的品性,让观众感动和敬佩。医院血液风湿免疫科主任姜志民正是这样一位医生,他医者仁心、德艺双馨,在医疗领域开拓创新。他先后在该院从事内科门诊、急诊科、消化血液内科工作,建立了风湿免疫性疾病抗体检查实验室,结合临床确诊了大量系统性红斑狼疮、脊柱关节病、皮肌炎、血管炎、自身免疫性肝肾病等疾病,使这些病人避免了转院之苦并得到规范有效治疗。
因此,他所在的风湿免疫医院前列,得到了省级专家的好评。病人及亲属赠送给科室的一面面锦旗、一块块奖匾、一封封感谢信,就是对姜志民医生的最好褒奖。
开拓创新 救治疑难危重
“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需求,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姜志民总是无声履行誓言,急病人所急。
年12月,姜志民调到消化血液科任主任,他把昆医校训“崇德、精业、团结、奉献”作为科室的座右铭,在医院和社会树立了良好的科室形象。作为科室负责人,他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常年奋斗在一线,了解全科情况,掌握疑难危重病人病情,亲自参与或指导下级医生的诊疗工作,做到身先士卒,从不计较个人休息,连夜晚和节假日都要到科室查看重病人或解决难题。几年中,消化血液科诊治了成千上万病人。他注重科室人才建设和学科专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培医院进修学习过的消化、内镜和血液专业两支队伍,使学科医院的前列。
年9月至年3月,姜志民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进修血液内科专业半年。在教授老师们的指导下,他掌握了血液肿瘤的化疗和骨髓移植技术。进修期间他把自己主管的、全科共同抢救而获成功的1例骨髓移植(all-BMT)后并间质性肺炎、心肺功能衰竭的病人的治疗情况,总结成功经验,撰写论文,发表于《中华血液》杂志年第4期。
年3月,姜志民进修完毕回到血液科。他会利用交接班时向科内医护人员讲解血液肿瘤的诊治知识和目前医学所能解决的问题,解除了原来认为血液肿瘤为不治之症、短期内治不治都必然死亡的误解,坚定了消化血液科开展血液肿瘤诊治,延长病人生命的信心。
姜志民曾在急诊科工作过,面对一个个危重的生命,他以最大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竭尽全力救治病人。他床旁守护、密切观察,据情处理;他深夜查资料、拟定和调整治疗方案,形成了抢救危重病人的习惯,经他抢救的病人成功率极高。
姜志民应用医学前沿理论和传统经验,制定专科疑难危重病的诊疗常规,全科医护人员团结协作,成功抢救了大量专科危重病人,如肝硬化食道胃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肝昏迷,严重胆道感染败血症,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等危重病人。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这一医学上的救治难题,姜志民学习大量医学理论,结合传统知识,深入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和对全身的损害机理,拟定出综合治疗措施,成功的救治了许多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以姜志民为第一署名的“内科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研究”获昭通科技进步三等奖,论文发表于《云南医药》年第4期;另一篇名为“肝硬化失代偿期97例治疗分析”的论文于年5月12日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肝脏病杂志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会议录用,并参加大会交流,其摘要编入论文汇编。
爱心奉献 托起生命蓝天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的职务。”姜志民时常把这句话记在心里,用在行动上。
年4月7日,在他们科住院的14岁的白血病患者、女中学生崔大清,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无力负担医药费用,在刚打完第一疗程的化疗药物后,医院,脱离了单独的消毒隔离病房。姜志民接到报告后非常着急,患者的白细胞很低,离开隔离消毒环境和放弃继续进行救治的措施,必然发生感染败血症而死亡。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关爱病人的慈悯之心,带领两个医生、一个护士,驱车找到崔大清的学校。然后和校长、老师一起,经过三四个小时坑洼不平的土路颠簸后,在夜幕降临时终于赶到崔大清家,说服其父母亲属,又把患者接回病房,并和另一位医生一起带头为患者捐款。他们的义举得到院领导的赞许和支持,掀起了全院的捐赠救助活动。事件感动了社会、引起了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