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儿厌食的中医治疗方法
医院儿科
小儿厌食症是指排除了肺结核、肝脏疾患、胃肠器质性病变等病因而单纯性的以厌食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一般症状是患儿不喜食米饭、粉、面、鱼、肉、菜蔬等主副食,既不定时,又无定量,引起消化吸收功能紊乱。
门诊中常见到不少患厌食症的儿童,症状大都体质消瘦,面青唇白,多汗疲乏,精神、胃口极差;日间烦躁,夜睡欠安;气候稍有转变,容易感冒、咳嗽,并且病程拖延,发热不易退,咳嗽不易愈,消瘦,面色无华,抗病能力降低等等。夏秋季节,更容易招来感染性疾病,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医院儿科专家认为,本病的治疗不仅要补脾,最重要的是注重运脾。同时注重小儿情志的变化,方中多加疏肝健脾之麦芽。对于喂养不当的小儿,注意健脾消食的同时,不过用克伐之品。
病因病机
对于本病的认识,古医籍中的“恶食”“伤食”“纳呆”均属本病范畴。本病的发生多由于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致。病变脏腑在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的功能失调,影响水谷的受纳和运化,而造成厌食。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娇生惯养,所愿不遂,则出现肝郁气滞,横克脾土,脾失健运,胃失受纳,则出现厌食。喂养不当,过早过多食用油腻或零食,损伤脾胃之阴,造成厌食。素体脾虚,受纳健运失常,造成厌食。《灵枢·脉度》云:“脾气通于口,脾合则口能知五谷矣”。
辩证论治
本病的治疗多以运脾开胃为原则,对于不同的临床表现给予不同的治疗,并注重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不易克伐,不忘时时固护正气。
1、脾胃阴虚
证候:消瘦面黄,皮肤干燥,口干,心烦,大便干,小便黄,手脚心热,唇红。舌红,苔腻,脉细数。小儿手脚心热者,多会出现光脚走路、好动等症状,临床辨证应悉心体会。
治则:滋阴健脾和胃。
2.肝胃不和
证候:神疲面黄,食少恶心,情绪急躁,爱哭闹。唇舌淡白,脉微弦。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3.脾胃亏虚
证候:面黄,食少,甚则拒食,口中无味,喜辛辣刺激性食物,便溏,小便频。舌淡胖或有齿痕,脉缓或弱。
治则:健脾和胃,兼以消食。
厌食常用推拿手法
补脾经
拇指桡侧缘从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推法: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脾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脾经;来回推法称调脾经。~次。
摩腹
腹部。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摩法:3~5分钟。
按揉足三里
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寸处。按揉法:用拇指端按揉本穴(双侧同时操作),称按揉足三里。50~次。
捏脊
背部,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用拇指后按,食中二指在前,或用食指屈曲,以中节桡侧后按,拇指在前,两手自下而上捏脊柱穴,称捏脊,一般捏3~6次,第1~最后1次只捏不提,中间第2~4次需捏3次提拉皮肉1次(腰以上不提),捏后可分别在心、肝、脾、肺、肾俞穴上点按2~3次,再轻轻搓摩背部数下。捏法:3~6次。指导专家
任元芬儿科首席主任医师省名中医,鸡西市名医,省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中医药学会小儿推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龙江医派常务理事,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分会委员。儿科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儿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创新中药贴敷、中药灌肠、穴位点刺等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尤其擅长对儿童哮喘、小儿厌食症、小儿抽动症、小儿慢性咳嗽、遗尿症的诊断和治疗。曲琳琳,儿科副主任(主持儿科工作),副主任医师,黑龙江省医师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儿科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儿科
从事儿科工作十余年,医院进修学习一年,能熟练掌握儿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擅长小儿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及儿童重症等专业领域。获省科技技术成果奖2项,发表国家级论文10余篇。
冯丽春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黑龙江省中医学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小儿推拿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儿科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儿科
擅长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如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病、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尤以小儿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为专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