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5日),据新华社消息,云南勐海县鼠间鼠疫疫情防控指挥部昨天(25日)通报,该县西定乡一边远村寨发生鼠间鼠疫,且通过主动搜索发现1例疑似腺鼠疫病例——1名3岁儿童被诊断为疑似腺鼠疫病例,正接受治疗。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已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据通报,距离勐海县城3小时车程的一村寨近日发现3只死因不明的自死鼠,乡政府立即报告县疾控中心。经省地方病防治所和州疾控中心实地调查和结合实验室检测,于9月21日初步判断西定乡发生鼠间鼠疫。
9月21日,国家、省级专家组在疫情上报12小时内抵勐海县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疫情发生后,按照《云南省鼠疫控制应急预案》要求,勐海县委、县政府迅速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应急响应,成立鼠间鼠疫疫情处置工作指挥部,组建专家专业队伍,开展检诊检疫,对发热病人开展全面排查,对疑似病人采取隔离观察、流行病学调查等措施,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同时,在全县开展以灭蚤、灭鼠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经全面排查,截至9月25日18时,1名3岁儿童被诊断为疑似腺鼠疫病例,病情表现为轻症,经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目前,各项防控措施正在科学、有序、有效进行。
云南勐海县鼠间鼠疫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提醒广大人民群众:有与不明原因自死鼠有过接触,应及时向当地疾控部门主动报告以取得专业指导,一旦出现发热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腺鼠疫是啥?
鼠疫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鼠疫和其他少见型鼠疫。腺鼠疫为鼠疫最常见的类型,平时流行中80%以上为此型。
腺鼠疫是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鼠疫如何传播?
病媒生物传播、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
鼠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是由啮齿动物和蚤类把鼠疫杆菌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特殊的人兽共患病。鼠疫主要通过病媒生物传播、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
在自然疫源地,病媒生物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跳蚤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寄生在染疫动物的跳蚤感染鼠疫菌后再叮咬人,即可造成人的感染。
鼠疫症状如何?
潜伏期短,开始时发热畏寒头痛等
鼠疫开始的症状与体征是无特征性的发热、畏寒、不适、头及四肢疼痛、恶心、喉痛。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潜伏期较短,约为1~4天。
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和其他少见类型鼠疫。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均会引起死亡,尤其是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病死率很高。
鼠疫如何防护?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做好各种传染病包括鼠疫防护最有效的措施。如勤洗手,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场所,去医疗机构或个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时要及时佩戴口罩等。
如果怀疑自己与病例有过接触,可以进行自我观察,或向当地疾控部门主动申报,取得专业指导,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和野生动物接触,不去逗玩健康状况不明的旱獭,做好防蚤叮咬,通过使用驱避剂、减少躯体暴露,避免被蚤叮咬,不私自捕猎、食用野生动物。
我家有老鼠,会感染鼠疫吗?
一般老鼠感染人类需要鼠蚤这个媒介,直接接触病鼠也有感染的机会。
如果你不在疫区,一般感染风险不大,不用太担心。
但是若屋内老鼠较多,会引发一些其他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的感染,建议做好室内卫生,消灭老鼠。
除了鼠类,这些动物也可能传播鼠疫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染疫的鼠类才会传播鼠疫!
除了啮齿类动物,一些野生食肉动物,比如獾、猞猁、山猫、犬、猫、狐、狼等,可通过捕食鼠类或通过鼠蚤而感染。鼠疫杆菌还能在植物表面存活一段时间,食草动物也有通过接触感染的可能~
还得提醒一些想买“土拨鼠”当宠物的人,真的不要剁手好吗?“网红土拨鼠,包邮包活,活泼可爱健康”,咱能不能扛住图片诱惑?“养殖场直发,包健康”,当前人工养殖并不成熟好吗?如果是拿野外抓的诓你......
瑟瑟发抖......
我们不买行不行?真的,也别那么好奇,想尝野生动物的肉而去捕食好吗???
专家提醒广大公众●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尽量避免去疫区、疫点,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时要及时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
●若怀疑自己与病例有过接触可向当地疾控部门主动申报,取得专业指导,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淋巴结疼痛、咯血或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要严格按照鼠疫防控“三不三报”的要求,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和野生动物接触,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发现病(死)旱獭及其他动物要报告、发现疑似鼠疫病人要报告、发现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要报告。
●同时做好防蚤叮咬措施,避免被蚤叮咬。野外工作人员,要提高鼠疫防范意识,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广大公众要理性认识、科学应对这次鼠疫疫情,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注意!
个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时
请及时就医!
请预警地区和要去预警地区的朋友
提高警惕!
其他地区的朋友注意日常卫生
提醒家人和朋友!
来源:新华社、科普中国等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