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有效 http://www.znlvye.com/m/
医院感染护理学
医院感染是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
WHO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包括消*、灭菌、无菌技术、隔离。
医院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颁发实施的日期是年1月3日。
医院感染的是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对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感染的标准是人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多见于被利器刺伤而导致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分类通常根据病原体的来源和预防性以及感染发生的途径。
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败血症属于循环系统感染。
难预防性感染是指自身感染。
对内源性感染描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与预防和控制外源性感染无关的措施是预防接种。
定植在人体的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厌氧菌。
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不包括抗基因突变作用。
具有降低胆固醇、降血氨、抗衰老等作用的一组肠道正常茵群是双歧杆菌、 菌、肠球菌。
主要靠人体正常菌群合成的维生素是维生素K。
影响人体微生态平衡的因素不包括免疫调节受抑制。
原位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生活在原来部位,但出现菌群数量或种类结构变化。原位菌群二度失调是指正常菌群的结构、比例失调呈相持状态。属于菌群二度失调临床常见表现的是阴道炎、慢性腹泻、慢性咽喉炎、口腔炎。
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属于原位菌群三度失调。
移位菌群失调的原因多为不适当地使用抗生素。移位菌群经血循环或淋巴循环向远处转移属于纵向转移。
细菌在人体定植的条件不包括细菌的移位能力。
医院感染的病原体95%以上是细菌。
ICU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是肺炎克雷白杆菌。
医院感染监测可分为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监测。
医院感染漏报调查的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患者数的10%。医院感染漏报率应低于20%。
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7%。-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8%。50
0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10%0张床位以上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0.5%。
医院感染每项目标监测开展的期限应大于1年。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人体的条件致病菌。
不易发生感染的人群是青年人。
医院感染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医院感染的频率。医院医院某科室的住院患者中短时医院感染病例的现象。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调查的分析描述不包括暴发流行应吸取的教训。
消*是指杀灭或清除外环境中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及有害微生物。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再消*。
灭菌是指杀灭外环境传播媒介物上所有活的微生物。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
无菌物品不可放在已经灭菌的 熏箱内。
连续使用的呼吸机管道、雾化器等的消*灭菌原则是每天消*,用毕终末消*,干燥保存。
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不能达到灭菌效果的物理方法是机械除菌法。不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
消*剂是碘酊。
能达到高水平消*效果的化学消*剂是二溴海因。
只能达到中水平消*效果的物理方法是超声波。
通风换气能达到的目标是低水平消*。植物类消*剂属于低水平消*剂。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是指物品污染后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程度。属于高度危险性的物品是腹腔镜。属于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是体温表。
高度危险的物品处理方法宜选用灭菌法。内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中水平消*。
根据物品污染后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程度,将医用物品的危险程度分为3类。
穿过皮肤黏膜而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械,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接触的器械和用品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
仅和皮肤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的物品属于中度危险性物品。
对受到细菌芽胞、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宜选用高水平消*法或灭菌法。
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时,应该加大消*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作用时间。
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械消*灭菌应 压力蒸气灭菌。
光滑表面消*方法可选择液体消*剂擦拭。
多孔材料表面消*方法可选择喷雾消*法。
对金属腐蚀性小且受有机物影响小的灭菌剂是戊二醛。戊二醛常用的灭菌浓度是2%。戊二醛对手术刀片等碳钢制品有腐蚀性,为防锈,使用前先加入0.5%亚 钠。
用 对细菌芽胞污染的物品灭菌所需的浓度和时间分别为1%、30分钟。
消*剂使用的注意事项:稀释液配制需现配现用;配制溶液时禁忌与碱相混合;配制溶液时禁忌与有机物相混合;金属制品与织物经浸泡消*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干净。
适用于 酸树脂制成的外科埋植物、隐形眼镜等消*的化学消*剂是 。
二溴海因的适用范围不包括手术部位皮肤的消*。
不适合于皮肤消*的化学消*剂是戊二醛。
压力蒸气灭菌前,物品准备正确的是彻底清洗干净、干燥后立即包装。压力蒸气灭菌不能用于粉剂的灭菌。下排式压力蒸气灭菌器使物品达到灭菌效果是利用蒸气释放的潜热。
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的灭菌原理是利用机械抽真空的方法。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的灭菌参数为温度-℃,压力.8kPa,灭菌时间4分钟。
新包装材料使用前应该用生物指示剂验证灭菌效果。
用下排式压力蒸气器灭菌时,灭菌包包装不超过25cm×30cm×30cm。压力蒸气灭菌时可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再次使用前需经过清洗。用于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的金属物品包重量不超过7kg。下排式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室内容量的80%。
与无菌物品储存的有效期无关的因素是无菌物品的质量。
对于棉布和开启式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一般建议夏季的有效期为7天。
在医用于热灭菌箱内进行灭菌的温度和时间分别为℃、分钟;
℃、分钟;℃.,60分钟;18℃、30分钟。
医院对消*、灭菌效果的监测,灭菌的合格率必须达到%。
血、脂肪和粪的清洗宜选择pH7的洗涤剂。
对内镜、导管的清洗宜选用手工清洗。
干热灭菌有机物品或用纸包装的物品时,温度应≤℃。
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每天灭菌前需进行B-D试验。
气体灭菌生物监测必须每月进行。
紫外线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μW/cm2。
消*后的内镜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细菌菌落数应每件≤20CFU。
适用于皮肤、黏膜消*的化学消*剂是氯己定。
去污的步骤正确的是分类、浸泡、清洗、自来水漂洗、去离子水漂洗、干燥。
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是洗手。
医务人员若连续进行下一台手术时,手消*方法是需重新按外科手术消*法进行。
若双手直接为传染病患者治疗护理后,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消*液搓擦消*2分钟后,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常用的手消*剂不包括有效碘含量为50mg/L的碘伏溶液。
口腔黏膜及创面消*,用含有效碘0-mg/L的碘伏擦拭,作用3-5分钟。
患者手术切口皮肤消*范围是手术野及其外10cmo
血源性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手和皮肤黏膜的消*是先用流动水和除菌皂液洗手,后用0mg/L的碘伏消*, 用水冲洗。
属于Ⅲ类环境的是重症监护病房。
高压蒸气灭菌效果监测最可靠的方法是生物监测。
骨髓移植的患者应采用的隔离是保护性隔离。
感染患者病室的空调设施正确的是独立空调,负压,空气交换每小时6次以上。
同一类传染病患者可住同一房间,床距应保持cm以上。
盛放感染性废弃物的垃圾袋应坚韧耐用、不漏水,垃圾袋的颜色为*色袋。
细菌获得性耐药的发生机制是由于遗传基因变化改变细菌代谢途径。
医院对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率应力争控制在50%以下。
抗生素的选药依据不包括患者主诉。
长期使用抗生素,为防止真菌感染可用微生态药物。
用抗生素治疗败血症,停药时间应在病情好转,体温正常后7-10天。
静脉滴注抗生素溶液,原则上选择生理盐水。
不宜作为手术前预防性应用的药物是万古霉素。
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因不恰当的医疗医院医院感染中所占比例为30%-50%。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护理措施不包括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
需用注射用水溶液溶解后放入盐水中静脉滴注,从而防止水解失效的抗生素类是大环内酯类。
需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情况是人造关节置换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使用抗生素的 时间是术前30-60分钟。
β-内 类抗生素的 给药方法是间歇给药。
WHO安全注射的三条标准是:接受注射者安全、注射操作者安全和环境安全。
预防介入性感染的最基本的重要措施是做好消*、隔离、严格的洗手和无菌操作。
提示导管管尖培养阳性的结果是每平板细菌数≥15CFU。
艾滋病潜伏期长,受血者血液中出现HIV抗体阳性可在受血后6个月。艾滋病的传播是通过母婴传播。
对炭疽患者用过的治疗废弃物和有机垃圾的处理方法是焚烧处理。
①I类环境医护人员手细菌数应为≤5CFU/cm2。②Ⅱ类环境医护人员手细菌数应为≤5CFU/cm2。③Ⅲ类环境医护人员手细菌数应为≤1OCFU/cm2。④Ⅳ类环境医护人员手细菌数应为≤15CFU/cm2。
感染机体的多个部位,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
人和动物肠道与上呼吸道有正常菌群组成部分,ICU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是肺炎克雷白杆菌。
上呼吸道向下呼吸道转移属于横向转移。
皮肤及黏膜表层向深层转移属于纵向转移。
部位感染发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或时期内,特定部位感染危险人医院感染的频率。
医院感染患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或时期内,在一定的危医院感染例数所占的百分比。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处于危医院感染的例次率。
表明所研究的因素与感染之间无联系的是相对危险度的值=l。表明所研究的因素与感染之间呈正相关的是相对危险度的值l。表明所研究的因素与感染之间呈负相关的是相对危险度的值l。
手术器具、穿刺针、注射器等灭菌 压力蒸气灭菌。
油、粉、膏等灭菌 干热灭菌。
不耐热的精密仪器灭菌 灭菌。内镜灭菌 戊二醛浸泡灭菌。
杀灭各种微生物和绝大多数细菌芽胞属于高水平消*。
杀灭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微生物属于中水平消*。
杀灭除分枝杆菌以外的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属于低水平消*。
用戊二醛灭菌处理医疗器械,需浸泡10小时。用戊二醛消*处理医疗器械,需浸泡10-20分钟。①I类区域空气卫生学标准为细菌总数≤10CFU/m3(或0.2CFU平板),未检出金*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②Ⅱ类区域空气卫生学标准为细菌总数≤CFU/m3(或4CFU平板),未检出金*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③Ⅲ类区域空气卫生学标准为细菌总数≤CFU/m3(或10CFU平板),未检出金*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病*性出血热采取的隔离是严密隔离。
脊髓灰质炎采取的隔离是消化道隔离。
钩端螺旋体病采取的隔离是血液、体液隔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采取的隔离是呼吸道隔离。
多重耐药的金*色葡萄球菌感染采取的隔离是接触隔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