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匣子中草药分几大类你知道吗

清热药药性大多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热证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指体温升高的发热,而且也泛指体温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常具有某些热证症状,如口干咽燥、面红目赤、脉数等。热证根据其发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分为表热证和里热证两型。表热证的特点是虽有发热,但时有恶寒。有表证者当用解表药治之。里热证则是由于外邪内传入里化热,或因内郁化热所致的一类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心烦口苦,呼吸迫促,小便短赤,大便于结或兼有便秘,腹胀,苔黄脉洪,甚至神昏谵语,发狂等。01

清热泻火药有“寒凉折火”的性能,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及肺热喘咳、胃火牙痛、肝经实火有泻火泄热的作用。常用清热泻火药有石膏、知母、芦根、栀子、决明子等。02

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部分药物还兼有解毒的作用,故主要来治疗湿热病症。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症候,如发热头痛、腹满食少、心烦口苦、舌苔黄腻、小便短赤、关节肿痛、耳肿疼痛等病症。这些药物中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等,亦为常用的泻火解毒药,宜互相参证。清热燥湿药一般不适用于津液亏耗或脾胃虚弱等症,如须使用,亦应分别配伍养阴或益胃药同用。03

清热解毒药能清热邪、解热毒,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这里所指的毒,是指火热壅盛、郁结引起的“火毒”或“热毒”(丹毒、斑疹、疮痈、喉痹、痢疾),相当于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高热以及伴随的病理变化,包括各种毒性反应。多种化脓性感染(如疮疡、肺痈、肠痈等)、痢疾和部分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脑等)都属于热毒范畴。常用清热解毒药有牛黄、连翘、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等。04

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清解血分实热,通过其清热作用而达到凉血的目的。所谓“血热”是指在温热病(相当于感染性疾病的极期和晚期或败血症期)出现的发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发斑发疹(皮下出血)、衄、吐血、便血等并发症,以及由“血热妄行”所致的其他出血症,如果气血两燔,可配合清热泻火药同用。热邪入于营分、血分,往往伤阴耗液。鲜生地、玄参等兼有养阴滋液的作用,故在热病伤阴时,用此类药物有标本兼顾之效。05

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所谓虚热,从理论上讲是指阴、阳、气、血不足所引起的发热,但通常专指热邪伤阴所致的热证。如湿热病(相当于急性传染病)后期,热已伤阴所致的口干咽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阴虚发热证,又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肺结核等)所引起的午后发热、颧红盗汗、骨蒸劳热并有慢性进行性消瘦等证均为本类药物的适应症。常用清虚热药有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等。06

清肝明目药有清肝火、散风热、退目翳的功效,适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症、其中有些药物尚可用于肝阳上扰的症候。常用清肝明目药有青箱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等。解表药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都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通过发汗而达到发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目的。部分药物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和止痛等作用。所谓表证,就是指病在浅表。由外邪侵犯肌表所引起,多见于外感初期,肺部受邪,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的症状。表证可分表热证和表寒证两型,后者又有表实与表虚之别。01

发散风寒(辛温解表)药发热、无汗、恶寒、脉浮紧等寒象较明显的为表实证、以麻黄汤主之;发热、自汗、恶风、脉浮缓等寒象较轻的为表虚证,以桂枝汤主之。02

发散风热(辛凉解表)药表热证是指发热为主,既不恶寒,又不恶风,口渴、咽痛、舌质红、脉浮数等热象较明显的表证,以桑菊饮、银翘散主之,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解表药以其祛风之功,还兼收止痒,通鼻窍之效,又常用于风邪郁闭肌表之皮肤瘙痒,风邪郁阻肺窍之鼻塞不通。部分解表药物还有宣表透疹、止咳平喘、止痛、利水消肿等功效,也可用于风寒湿证。活血化瘀药以通行血脉、消散淤血为主要作用,味多辛苦,主归肝心经,入血分,多属辛散温通之品,主要治疗血瘀证。善于走散通行,具疏通血脉、活血化瘀,破血消症、调经止痛、散疼消肿、化瘀止血等功效,并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止痛、调经、破血消症、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作用。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瘀血阻滞所致的各种病证,如瘀阻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痹痛等,均适用此类药。01

活血止痛药大多具辛行,辛散之性,活血每兼行气,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主治气血瘀滞所致的痛证,如头痛,胸胁痛,心腹痛,痛经,产后腹痛,痹痛及跌打损伤瘀痛等,亦可用于其他瘀血证。主要功效是养血和血脉。活血止痛药各有其特点,在应用时应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和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并作适当配伍。如肝郁血瘀者,选兼理气疏肝之品,并配其他疏肝理气药;外伤科痈肿伤痛,选兼消肿者,并配活血疗伤,活血消痈之品;妇女经产诸痛,配养血活血调经之品。常用活血止痛药有川芎、郁金、延胡索、银杏叶、赤芍等。02

活血调经药具有活血祛瘀之功,又善调畅血脉而调经。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产后瘀滞腹痛之证;亦可用于瘀血痛证、症瘕以及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等。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调畅,经有定时,经行调畅。故在使用活血调经药时,常配伍疏肝理气之品。常用活血调经药有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王不留行等。03

活血疗伤药善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止血生肌敛疮。故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金疮出血等伤科疾患。也可用于其他一般血瘀病证。因肝主筋、肾主骨,使用本类药物治骨折筋损之证时,还须配伍补肝肾强筋骨之品,以促进骨折伤损的愈合复原。常用活血调经药有血竭、苏木、骨碎补、马钱子、自然铜等。04

破血消症药药性强烈,能破血逐瘀而消症积,尤以虫类药占多。主治痹血程度较重的症瘕积聚为其特点,亦可用于血瘀经闭、瘀肿疼痛、偏瘫等症。主要功效破血、消瘀、攻坚。应用时常配行气破气药以加强祛瘀消症之效,或配攻下药以攻逐瘀血。本类药物药性峻猛,且大多有毒,易耗血、动血,耗气、伤阴,所以凡出血证,阴血亏虚、气虚体弱及孕妇,当忌用或慎用。常用破血消症药有莪术、三棱、水蛭、斑蝥、虻虫等。补气药补气药能治疗气虚病症,具有补肺气、益脾气的功效的药物,适用于肺气虚及脾气虚等病症。祖国医学认为,气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人也不能例外,《黄帝内经》认为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气又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万物赖气而生化和存在。常用补气药有人参、黄芪、白术、大枣、西洋参、灵芝等。应用补气药时,对兼有阴虚或阳虚者,可与补阴药或补阳药同用。服用补气药如产生气滞,出现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症,可适当配伍理气药同用。补气药又常用于血虚的病症,因为气旺可以生血。尤其在大失血时,必须运用补气药,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速固”。所以,临床上有“血脱益气”的治法。补气药如应用不当,有时也会引起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等症,需注意。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hw/6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