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丨东丽这些正在消失的村庄,有你的家乡

白癜风科学治疗 http://pf.39.net/bdfyy/tslf/180423/6185617.html
点击上方"东丽新青年"   村里最早的老师是一个叫徐雨亭(生卒年月不详)的老先生,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位老先生来自山东德州陵县,20世纪40年代不知为何来到三村,在村里开办了私塾。当时村里面大多数小孩都在这个私塾里面学习。徐老先生的教学方式很特别,很有现代化教育方式的味道。他会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还会提前半年教授下一年级才会学习的知识,让学生提前预习,提早接触到更高年级的知识,所以三村孩子的考试成绩要比其他村子好。除此之外,他还自己编写歌曲,他编的歌朗朗上口,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在课余时间徐老师经常带领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好不欢乐。

  徐老先生虽教学有方,但对学生非常严厉。他会严格地要求学生背诵课本知识,凡是背诵不出来的,都要接受惩罚。学生一犯错,就要乖乖地伸出双手,老先生则是毫不客气地举起戒尺,重重地打下去,打得学生们“嗷嗷”直叫。老先生不让学生哭,只要哭出来,他就打得更厉害。有的时候老先生累了,就让学生互相惩罚对方,以此来教训不好好读书的孩子们。

  正是因为老先生的博学多才和严厉要求,村里的孩子们养成了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现在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们,很多都是当年徐老先生的学生,提起徐老先生,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真挚的崇敬之情,都说三村的文脉是从徐雨亭开始的。

图片来源丨肖光影像

◆◆村里的练家子◆◆

三村人才济济,村里除了有好多知识分子,还有两个习武的练家子,二人可以说是民间高手。这两位高手一个叫王建元,一个叫马万意。

  王建元(生卒年月不详)从小练习武术,练得一身好功夫。他有勇有谋,经常行侠仗义。抗日战争期间,王建元未到军粮城前,在秦皇岛老家就曾做过单挑日本鬼子的壮举。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河边停着一辆日本汽车,车上的日本兵正在河边洗澡。这些日本兵身上没穿衣服,也没有任何武器,王建元心想这可是给中国人出口恶气的好机会,于是随手抄起一根棍子,快步向河边走去,三下五除二就把河边洗澡的日本兵全部打倒。日本人反应过来,准备去拿武器的时候,王建元早就逃之夭夭了。王建元此举虽然没打死鬼子,但好歹给中国人出了口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建元来到三村生活。每天,在耕作之余,总会抽空在自家院里练练功、打打拳。王建元真人不露相,从不主动跟别人说自己习武的事情。有一次,一阵大风把树上的一些树枝刮得摇摇欲坠。一个孩子经过此处时,一根被风刮断的大树枝恰巧掉落下来,就在快要砸中孩子的时候,王建元飞身来到树下,迅速把孩子抱到一旁。村民们这才发现原来王建元是武林高手,纷纷向他拜师习武。

  王建元觉得练习武术、强身健体是一件好事,就在村里收了不少徒弟,教人们练习八极拳等拳术。跟王建元习武有很多规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品德修养。他反复告诫人们练武是为了强身,不是用来欺负人的。有一次,王建元的一个徒弟因为邻居往院外泼水时不小心洒到了他身上,邻居向他道歉,他却不依不饶,还用跟随王建元学习的武术把邻居打了一顿。王建元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教训了此人一番后将其逐出师门,不再允许他跟随自己习武。从此以后,村里的习武之人再也不敢随意对别人拳脚相加了。

  村中另一个练家子叫马万意(生卒年月不详),据说他当年是打遍一方无敌手。马万意在河北青县生活的时候,曾仗着手中一根长棍横扫一条街道,没有人能把他拦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万意逃荒来到三村。大约在年,有一次他在村里散步,走到鱼塘边,正好看见几个不学无术的年轻人在大队的集体鱼塘里抓螃蟹,准备把公家的螃蟹抓来吃。他一看这可不行,赶紧叫那几个小伙子上来。小伙子们一看是个老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还说了几句不敬的话。马万意听后火冒三丈,让他们上岸来比试比试。几个小伙儿刚上岸,马万意用手指在他们的穴道上轻轻一点,几个人就都倒在地上。小伙子们纷纷求饶,保证再也不敢来捣乱了。后来,这件事传了出去,马万意因此声名远扬。

  王建元身手敏捷,善于拳脚,马万意内功深厚,老当益壮,都教出不少徒弟。因为有这些人,“文革”时候,造反队愣是不敢上三村来。

图片来源丨百度百科

◆◆中国跳伞第一人◆◆

别看三村建村的历史只有几十年,可是三村人普遍重视教育,村里文化氛围良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就为国家培养出了许多栋梁之材,其中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跳伞第一人韩金堂。

  韩金堂(年生)从小聪明懂事,刻苦好学,小学毕业后,考入铃铛阁中学读书。中学期间,他努力学习各门功课,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成绩优异,能力突出。年,中学毕业,恰逢部队在各中学选拔人才,韩金堂报名参加了空军,在经过部队的层层选拔后,成为一名空降兵。

  进入部队后,他积极参加训练,每天天还没亮,就来到操场上进行长跑,跑完步就做器械锻炼,练习跳伞的各种准备动作,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训练,韩金堂在部队的各种军事比武中总是名列前茅,因此深得部队首长的喜爱。在加强军事训练的同时,韩金堂不忘进行文化学习,休息时间,他总会去部队的图书室读书,阅读军事著作,了解各种军事理论知识。就这样,韩金堂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空降兵战士。

  年,空军跳伞队也就是八一跳伞队,要在部队里选拔一批思想品德好、身体健康、有一定跳伞基础的官兵组成集训队,参加全军运动会的跳伞项目。由于韩金堂在入伍后表现突出,跳伞动作娴熟,在各种军事比武中成绩优异,部队首长们向跳伞队推荐了他。韩金堂在通过严格的考核后,光荣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跳伞队成员。

  空军跳伞队在成立之初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国内对跳伞运动知之甚少,既没有专用教材,也没有专职教练,一切都要在摸索中前行。可是这些都难不倒中国军人,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写,没有经验就在实践中摸索。初期的跳伞训练可谓困难重重。当时使用的降落伞及相关器材全部是国外空降兵使用的装备,过于笨重,不适合跳伞运动。特别是降落伞,分量重,而且伞的操纵性能差,只适合在空降兵伞降训练中使用,如果在定点跳伞比赛中使用,不可能会取得好成绩。

  韩金堂白天刻苦练习跳伞动作,不断提高跳伞技术,晚上则结合自己在跳伞中的实践经验,研究适合跳伞运动的降落伞改造方案,他只要一有想法就会和战友们进行讨论,研究出很多可行方案,这些方案为技术人员改良降落伞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集训队的战士们和降落伞厂的技术人员经过刻苦钻研,设计制作出十多种适合跳伞比赛和表演的花样伞,极大提高了伞的操纵性能,增强了表演的观赏性。

  经过刻苦练习和认真钻研,韩金堂在跳伞队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跳伞队里专业技术最好的队员,后来被任命为八一跳伞队队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军运动会中,韩金堂力压群雄,勇夺冠军。在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中,他和队友朱瑞明、张富友、张国政等打破男子集体定点跳伞世界纪录,给祖国争得了荣誉,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并鼓励他们要继续刻苦训练,为国争光。

  “文革”期间,八一跳伞队被迫解散,训练中断近十年。20世纪70年代,军委决定重建跳伞队,于年派相关人员去美国参观学习,当时担任跳伞队队长的韩金堂随队参观了在美国举办的第13届世界跳伞锦标赛。回国后,韩金堂第一时间向首长汇报了国外跳伞运动的情况,部队首长对此非常重视,立即组织专家攻克跳伞技术难关、组织运动员苦练动作。经过不懈的努力,跳伞队重现辉煌。韩金堂为我国的跳伞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跳伞第一人。

图片来源丨肖光影像

◆◆北大学子郭景海◆◆

土生土长的三村村民郭景海(—年),年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郭景海考上北大的消息轰动了整个村子,他去北京报到那天,三村全体村民敲锣打鼓地为他送行,那场面比过年还要热闹。

  在北大读书期间,郭景海本来有机会去前苏联留学,但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未能如愿。郭景海曾担任学生会的主要干部。他在职期间完善了学生会的多项制度和章程,使学生会更能在学生中发挥积极作用;他成功地组织了多项文体活动,让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因此郭景海在学生中威望很高。郭景海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学生领袖,许多女同学对他芳心暗许,一个印尼华侨更是向他大胆表白。二人很快坠入爱河,他们的恋情成为当时北大校园里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北京大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形势也很好,人民安居乐业,在这个大好形势下,国家决定隆重庆祝建国35周年,为此将在天安门举办大规模的国庆游行活动。北京大学作为高校代表,得到参加国庆游行的机会,时任北大学生工作部部长的郭景海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国庆游行总指挥。

  接到国庆游行的任务后,全校师生都很兴奋,所有同学都想参加庆典游行,为校争光。根据游行的总体安排,郭景海要从一万多名北大在校生中选出多人参加学生游行队伍,另选出人参加仪仗队。学生们报名相当踊跃,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为北大争光。郭景海看到同学们对于参加游行热情高涨,可是毕竟名额有限,为了安抚同学们的情绪,他反复做思想工作,跟同学们说无论是否能参加国庆游行,只要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就都是在为北大争光。为了便于组织管理,郭景海向全校宣布从各系中挑选整班和整年级的学生参加游行,平时表现优秀的先进集体优先考虑。此话一出,全校的学生干部自发组织起来,对所有班级开展综合评比工作,评比后将结果报告给郭景海。郭景海看到学生们如此积极,深感欣慰,根据学生评选出的结果选出了游行队伍,而落选的集体也没有怨言。

  游行前几天,郭景海反复跟学生强调国庆游行纪律严明,除了道具纸花外,任何东西都不许带进游行队伍。尽管郭景海三令五申,可是令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十一那天天还没亮,郭景海就带领学生们抵达东长安街的指定集合地点。10点钟游行正式开始,在军队和社会各界的方阵后,大学生方阵走向天安门广场。郭景海当时也在学生的游行队伍中,当队伍进入广场时,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后面的学生不知做了什么,北大的游行队伍骚动起来。郭景海察觉到这种异常,作为北大学生游行队伍的负责人,他生怕这次游行出现任何闪失,心里万分担心,但是他行进在队伍左前方的位置,不便回头察看,只好安抚周围学生的情绪,告诉大家不要乱,要像平时训练一样继续前进。几分钟后,他从后面的学生口中得到消息,原来刚才的骚动是因为几个学生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了解情况后,郭景海那颗高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他往主席台一看,领导们看到横幅都笑了,而小平同志正笑着向北大的学生们招手呢。

  后来郭景海得知,这是几个学生为表达对党政策的赞美和对领导人的敬意,精心策划的小“计谋”。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却是学生们偷着干的。郭景海后来回忆起这件事,写下了这样的话:“学生们高高举起的,不仅仅是‘小平您好’一条横幅,而是一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报国之心。”这条北大学生自发打出的横幅成为全中国80年代最温暖的回忆。

  郭景海在北大工作期间,长期投身于学生工作中,年郭景海当选北大党委副书记,年兼任副校长,为北京大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片来源丨肖光影像

◆◆风靡一时的乔奇纱◆◆

雪纺是现在很受欢迎的一种面料,其实雪纺还有一个学名,叫作乔奇纱。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乔奇纱就因其质地轻薄、透明、柔软、飘逸赢得全国各地女孩子的喜欢,乔奇纱连衣裙曾经风靡一时。那段时间,三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乔奇纱服饰加工,成为国内有名的乔奇纱服装产地,全国各地的人都慕名而来进行收购,乔奇纱为三村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改革开放以后,三村的集体经济逐渐衰落,村属集体企业的工人因为厂里效益不好相继离职,自谋出路。一年冬天,有一个在皮件厂上班的工人自入冬就向厂里请了长假,待在家里加工手套,手套做好以后就拿到天津市区人流量最大的和平路进行出售,一冬天下来,赚了好几千块钱。几千块钱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笔钱让村里的其他人羡慕不已,人们一看能挣大钱,就陆续在家里做起了服装加工。

  村干部看村里许多人家靠加工服装赚了钱,认为做服装加工可以让村民发家致富,经过讨论研究决定由村委会带头帮助村民发展服装加工业。村委会主要帮助村民解决布料来源和服装加工技术两大问题,决定由村里统一采购布料并组织村民学习加工技术。村干部经过考察,发现布料乔奇纱不但价格低廉,而且颜色鲜艳,手感舒适,用来制作连衣裙一定可以赚钱。于是,村委会派了几个能人去采购乔奇纱布料,在货比三家后,几人决定从石家庄化纤精编厂采购布料。

  没过几天,他们就把大量的乔奇纱布料运回村里,并按照之前村民登记的数量把布料送到家家户户,三村的服装加工事业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刚开始,乔奇纱连衣裙的销路没有打开,村民们做好的成衣需要自己拿到天津、北京的城区售卖,但销量非常好。北京商场的几个商家看中了乔奇纱,就跟三村的人说:“我们包给你们一个门脸儿,你们的衣服就拿到这儿卖,房租水电我们全包。不过有一点,你们的货可得多给我们预备点儿,先紧着我们卖。”就这样,乔奇纱的销路打开了。

  后来,有个东北人得知军粮城三村有好多做乔奇纱衣服的,就专程前往三村收购大量成衣,运到沈阳的五爱市场进行出售。五爱市场是国内有名的大批发站,乔奇纱从五爱市场卖到五湖四海,红遍了大江南北。有些来五爱市场进货的精明商人从批发商那里打听出这些乔奇纱服装的原产地,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乔奇纱的产地三村出了名。

  在此之后,三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服装批发商。他们给三村带来了一笔笔的大订单,三村村民不分白天黑夜地加工服装,可还是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当时三村服装销售的行情比现在的温州、义乌还要红火得多,乔奇纱成衣最远卖到东北的黑龙江和西北的新疆等地。后来,很多外地商人通过电报和书信订货。深圳有个贸易公司在南方进行代销,每次都要订好几包衣服。如果当年的物流像现在的快递这么方便的话,乔奇纱的销量会更好。

  20世纪80年代,乔奇纱红极一时,三村多户人家,有多户在加工乔奇纱服装,家家户户都是老小齐上阵进行生产,场面极其壮观。凭着乔奇纱带来的收入,村里出了十几个万元户。可惜的是,没过几年,乔奇纱过时了,三村的服装加工业也随之衰落。

图片来源丨肖光影像

◆◆张王李赵一家亲◆◆

三村历史不长,可是民风淳朴,村里人有个红白喜事、大事小情的,大家都能够互相照应。村民都非常重感情,村中张王李赵姓什么的都有,大家乡里乡亲的,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三村住户虽然不多,但是已经非常团结。年冬天,国民党的民团经常冒充八路军来骚扰百姓,他们在深更半夜闯入民宅抢东西,想借此败坏共产党的名声。村里人都明白民团的险恶用意,决心团结一致,一起收拾他们。一天夜里,民团又来到村里骚扰村民,村里的打更人大喊一声,全村的男女老少听到喊声后,迅速拿起各种农具赶了出来,把民团的人暴打一顿,打得他们再也不敢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里人更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谁家遇上难处,人们总是主动搭把手。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晚上,村民王海龄家中传来剧烈的婴儿啼哭声,附近的村民闻声赶来,看到王海龄不满一岁的二儿子浑身抽搐,大哭不止。正巧赶上王海龄外出买化肥,还没回家,王海龄的妻子抱着怀中不停啼哭的孩子手足无措。几个热心的村民进门一看,发现孩子病情严重,必须马上送医治疗。于是,一个村民连忙回家开来了拖拉机,医院。

  王海龄回到家中,没有看到妻儿,就到邻居家询问,从邻居口中得知儿子患病的事,医院。医院的诊断结果是孩子得了败血症,由于病情危重,孩子需要每天输血治疗,可是输血的费用高昂,以务农为生的王海龄一家根本无力承担。为了给孩子治病,王海龄四处借钱,可还是凑不够孩子的治疗费用。王海龄的妻子心急如焚,整日以泪洗面,却无能为力,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儿子在病床上饱受病痛折磨。

  村里人得知后,纷纷慷慨解囊,共捐款两万多元,让王海龄的儿子得到了救治的机会。遗憾的是,孩子病得太重,无力回天,最后还是离开了人世。当时村里的通讯员辛晓辉把这件事写成新闻,刊登在《天津日报》上,三村人的善良感动了很多人。

  后来,村民李树祺的儿子不幸患上尿毒症,村里人得知后依旧二话不说拿出钱来,使李树祺的儿子获得了重生的机会。年,汶川发生8.0级强震,无数同胞在地震中罹难。三村人民不忍同胞受苦,决定携手相助。他们自发聚到一起,为汶川同胞进行募捐,全村百姓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就连小朋友也把自己的压岁钱捐了出来。这次募捐活动共为地震灾区募得善款十万余元。

  进入新世纪以后,村里很多人进入市区工作,留在村里的人们也各自为了生活忙碌,不再像从前一样天天见面。年春节,村民们走家串户去拜年,聊天中都感叹已经好久没见,大家这才意识到平时大家各忙各的,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次。为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村里人约定逢年过节举行聚会,好让大家聚在一起见见面,聊聊天。此后,村里只要有红白喜事,大家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赶来帮忙,借此机会聚在一起。村委会对于村民的聚会活动格外支持,每次都会帮忙联系场地。近几年,村民们搬至新市镇,住上了楼房,见面的机会更加难得,但是他们延续了经常聚会的传统。人们一有空就约上几个老友出来聚聚,春节、中秋等大型节日的时候还会组织大规模的聚会,大家聚到一起联络感情,交流思想,日子越过越红火。

征集活动下期预告

征集活动: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一张老照片,无疑是旧时光最美的纪念,也是怀念过去最好的表现方式。

为了找寻关于东丽村庄最美好的回忆,“东丽新青年”特别推出“正在消失的村庄”老照片征集活动,分享那个曾留下你无数成长足迹的最美村庄。

参与方式:编辑#老照片+姓名+联系方式+作品名+文字说明#发送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hw/67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