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nk/mip_7257160.html
1.卧位:是指病人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所采取的卧床姿势。
2.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
3.医院感染: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4.清洁:是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以去除和减少微生物的方法。
5.消毒:是指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之外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方法。
6.非无菌物品(或非无菌区域):是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物品(或区域)。
7.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
8.保护性隔离:是以保护易感人群而制订预防措施的隔离方式,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患者,例如:器官移植及免疫缺陷、白血病、严重烧伤等患者。
9.污染区:是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和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
10.负压病区(房):是指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特殊病区(病房)的空气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房)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
11.缓冲间:是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
12.休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的减少活动,使机体身心得到放松,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的过程。
13.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波动幅度大,24h波动范围在1.0℃以上,但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14.间歇热:体温在24h内波动很大,可骤然上升至39.0℃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又突然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体温又再升高,且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等。
15.不规则热:体温在24h内波动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16.洪脉:是指当心输出量增加,周围动脉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及脉压较大时,脉搏搏动强大而有力的脉搏。
17.丝脉:当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动脉阻力较大,动脉充盈度降低时,脉搏搏动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
18.重搏脉:正常脉搏波动在其下降支中有一重复上升的脉搏波,较第一波低不能触及。病理情况下此波增高可触及。常见于伤寒、热性病等。
19.呼气性呼吸困难:是由于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气体呼出不畅所致,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常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等患者。
20.混合性呼吸困难:是由于肺部广泛性的病变使呼吸面积减少,换气功能受到影响所致,特点是吸气、呼气均感费力,呼吸增快而表浅,常见于重症肺炎、大量胸腔积液、广泛性肺纤维化、大面积肺不张等患者。
21.鼾声呼吸: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多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蓄积所致。多见于昏迷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22.高血压:18岁以上成年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23.低血压:成人安静状态下,收缩压<90mmHg和(或)舒张压<60mmHg。
24.冷热疗法: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或舒张,改变机体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止血、镇痛、消炎、降温、保暖、增进舒适和减轻症状的目的。
25.治疗饮食:指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针对营养失调及疾病的情况而调整某一种或几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6.试验饮食:指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对饮食进行特殊调整而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协助疾病诊断的一种饮食。
27.要素饮食:是一种化学精制食物,由人工配制的符合机体生理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合成,包括游离氨基酸、单糖、必需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不需消化或很少消化即可吸收,营养全面,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28.鼻饲法: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饮食、水及药物的方法,用以维持患者的营养和治疗的需要。
29.尿频:指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可由膀胱炎症或机械性刺激引起。
30.多尿:指24h尿量经常超过mL者,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患者。
31.阻塞性尿潴留:是指阻塞了膀胱颈部或尿道而发生的尿潴留,常见于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膀胱或尿道肿瘤、结石等疾病。
32.非阻塞性尿潴留:膀胱和尿道无器质性病变,尿潴留是由于排尿功能障碍所引起,常见于脑肿瘤、脑外伤、脊髓损伤、手术和麻醉等。
33.假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是指膀胱充盈达到一定压力时,尿液不由自主的溢出或滴出,常见于膀胱颈部以下有梗阻、糖尿病患者。
34.真性尿失禁:是指尿液不断流出或滴出,膀胱完全不能贮存尿液,处于空虚状态,常见于昏迷、瘫痪患者,还可见于因手术、分娩所致的括约肌损伤患者。
35.留置导尿管法: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持续引流出尿液的方法。
36.大便嵌塞:指粪便持久潴留在直肠内,水分被持续吸收,坚硬不能排出,常伴有排便冲动、腹痛、腹胀、肛门疼痛,肛门处有少量液化的粪便渗出,但不能排出粪便。
37.腹泻:指个体排便次数增多,排出稀薄而不成形的粪便或水样便,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肠鸣等。
38.大便失禁: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控制而不自主的排便,见于神经系统的病变或损伤、情绪失调、精神障碍等。
39.肠胀气:指肠道内积聚过多的气体而不能排出,常伴有痉挛性腹痛、腹胀、呃逆、肛门排气过多,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
40.皮下注射法:是指将少量无菌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41.脱敏注射法:是对TAT(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阳性者,采用小剂量多次注射的一种方法。
42.点滴系数:是指在输液过程中,每毫升溶液的滴数称为该输液器的点滴系数。
43.静脉输液(或输血):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或血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
44.危重患者:是指病情严重,随时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如休克、大出血、急性中毒、严重创伤、心搏骤停和脏器功能衰竭等患者。
45.心肺复苏:是对心搏骤停的患者所采取的紧急抢救措施,以保证重要脏器血氧供应,尽快恢复心跳、呼吸。
46.吸氧法:是通过吸入氧气,以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由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缺氧状态,是常用的急救措施之一。
47.吸痰法:是指利用负压吸引的原理,经口腔、鼻腔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抢救治疗技术。
48.洗胃法:是将大量溶液饮入或通过胃管灌入胃内,以反复冲洗并排除胃内容物的方法。
49.死亡:是指个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永久性停止。传统死亡的概念是指心肺功能的停止。
50.临终关怀:指由医护人员、心理学者、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全面照护。
51.护理文件:是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包括体温单、医嘱单、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单、病室报告等。
52.医嘱: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拟定的书面嘱咐,由医护人员共同执行。
53.长期备用医嘱:指有效时间在24h以上,必要时使用,两次医嘱执行之间有间隔时间,由医生注明停止时间后方为失效的医嘱。
54.病室报告:是值班护士把值班期间病区内患者的动态变化所作的书面交班记录。
55.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是应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成为微小雾滴,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
56.氧气雾化吸入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随吸气进入呼吸道,达到治疗的目的。
57.不保留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溶液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病人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进行治疗目的的技术。
58.保留灌肠法:是将药液灌入到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技术。
59.继发效应:是指持续用冷或用热超过一定时间,将产生与生理效应相反作用的现象。
60.生命体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也是衡量机体状况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临床上统称为生命体征。
61.呼吸困难:是指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异常,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胸闷,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可出现鼻翼扇动,端坐呼吸、发绀等。
62.潜在污染区:是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山水之间
-年《护理学》真题名词解释
1.压疮:是指局部组织由于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组织溃烂坏死。
2.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方法。
3.便秘:是指个体正常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或排出干硬便的状态,常伴有腹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佳、乏力等。
4.发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5.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出院、转移、死亡而离开疫点或终止传染状态后,对疫点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
6.导尿法(术):是指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
7.隔离: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8.无菌区(无菌区域):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
9.无菌物品: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10.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
11.清洁区:是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
12.半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是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13.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无菌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14.肌肉注射法:是将少量无菌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
15.无尿:指24h尿量少于mL或12h内完全无尿者。常见于急性肾衰竭、药物中毒等患者。
16.少尿:指24h尿量少于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者。常见于肾衰竭、休克等患者。
17.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尿液不由自主地流出。
18.压力性尿失禁:是指腹内压增高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致使少量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多见于中、老年妇女。
19.吸气性呼吸困难:是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体进入肺内不畅,吸气时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所致。常见于喉头水肿和气管阻塞等患者。
20.尿潴留:指大量尿液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21.间歇脉(间隙脉):是指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性间歇),又称过早搏动或期前收缩。
22.脉搏短绌(绌脉):是指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常见于心房纤维颤动的患者。特点是心率快慢不一,心律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
23.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0~40.0℃,达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0℃。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24.长期医嘱:是指从医生开医嘱起,至医嘱停止,有效时间在24h以上的医嘱。
25.临时医嘱:是指有效时间在24h以内,应在短时间内执行,一般只执行一次的医嘱。
26.临时备用医嘱:是指从医生开医嘱起12h内有效,必要时使用,只执行一次的医嘱,过期未执行自动失效。
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