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四月份水产养殖中的病害,一定要提前

四月份,是一年中天气变化幅度较大的时期,也是水产养殖大量投苗进入生产旺季的关键时期。由于水产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加上四月份天气多变,低温与暖湿气候交替出现,易诱发水产养殖病害,给正常水产养殖生产和病害防控带来一定难度。根据近几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病情测报监测数据,今年四月份全国各地需重点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团头鲂、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均流行,具有病程急、死亡率高等特点,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2.水霉病:10℃~15℃时,较适合水霉菌的滋生,在生产过程中,因养殖密度过高、转塘、分池等管理不善,一旦造成鱼体受伤,极易感染水霉病。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需重点防控。3.车轮虫病:该病是由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上车轮虫引发的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是“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等,主要危害多种鱼类的鱼苗、鱼种,水温在20-28℃期间易发病并流行。4.烂鳃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鱼病,传播快,病程长,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该病在水温15℃以上易发生和流行。危害品种主要有草鱼、青鱼、鳊鱼、白鲢,应引起相关养殖区域的重视。5.赤皮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在我国一些养殖区域,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特别是当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到机械性损伤或冻伤,以及鱼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更易侵入,引发疾病,应引起相关养殖区域的重视。   

6.细菌性肠炎病:该病是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肠炎。可感染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水温在18℃以上时易发病并流行。

7.锚头鳋病:该病是由多种锚头鳋寄生而引起的疾病。全国各地都可发病,但以南方养殖区较为严重。该病在鱼种和成鱼阶段均可感染,在水温12~33℃期间更易发病并可在短时间内引起鱼种的暴发性死亡。

8.鳖溃烂病:该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假单胞杆菌和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水温20℃以上易发病并流行,温度越高,发病率越高。一旦发病,持续期长,危害较严重。

四月份,淡水鱼还需警惕鲤春病毒血症、草鱼出血病、鲤浮肿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鮰类肠败血症、链球菌病、小瓜虫病、黏孢子虫病、指环虫病等。

(二)甲壳类疾病   1.白斑综合征:一般水温在18℃~30℃时易暴发,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克氏原螯虾等,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另外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虾主养区也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2.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一种危害养殖虾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等,目前我国主要海水养殖虾类地区均有该病流行,死亡主要发生在放苗30天~35天以内,常为急性死亡,而且死亡率高达%,经口感染是该病原水平传播的主要途径。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可感染所有生活阶段的对虾,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水温24℃~31℃时感染率较高,水平传播是养殖池塘中该病原传播和感染对虾的主要途径。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防控措施春季阶段的水温较为适宜一些病原菌的繁殖生长,因此,要做好各种预防工作。

1、做好清塘消毒工作。

2、调配好池塘水质。注意改良池塘水质,使用“傲肥NO.1”和“傲藻NO.1”等培养出“肥、爽、嫩、活”的水体,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投放健康苗种。选购苗种时,要从有生产资质的种苗场购买,并查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在投放苗种前,注意对苗种使用“真菌NO.1+傲激”进行生物消毒,以防带入病原。还要严格控制苗种的放养密度。

4、加强饲养管理。随着养殖品种的生长和摄食活动增加,要做到投喂的饲料保质保量。要避免因养殖密度过高造成养殖动物的挤压碰撞受伤。水温低于15℃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等,在拉网等人为操作前及时使用“傲激”提高抵抗力和抗应激能力。

想了解更多养殖方面的知识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aj/86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