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超万下,美国肉类还引发致命“新疫”?中国已严格防控
省份
猪价
重量
涨跌
上海
14.6-15.3
kg
跌
山东
13.6-14.2
kg
跌
安徽
13.6-14.4
kg
平
浙江
14.9-15.4
kg
跌
江苏
14.0-14.7
kg
平
福建
14.3-15.2
kg
跌
江西
14.3-15.3
kg
平
湖北
14.5-15.0
kg
平
河南
13.8-14.3
kg
平
湖南
14.7-15.5
kg
平
广东
14.8-15.8
kg
涨
广西
14.9-15.7
kg
涨
海南
15.8-16.4
kg
跌
北京
13.5-13.7
kg
平
天津
13.5-13.7
kg
平
山西
13.5-14.3
kg
平
河北
13.6-14.3
kg
平
内蒙古
13.4-13.8
kg
平
黑龙江
13.2-13.6
kg
跌
吉林
13.4-13.8
kg
跌辽宁
13.4-14.1
kg
跌
陕西
13.8-14.5
kg
跌
甘肃
13.6-14.3
kg
跌
新疆
12.8-13.3
kg
平
青海
14.3-14.9
kg
平
宁夏
13.6-14.0
kg
平
重庆
15.0-15.4
kg
平
四川
14.7-15.4
kg
跌
云南
14.6-15.4
kg
涨
贵州
14.4-14.9
kg
平
来源:金十数据
旧疫未去,新疫又来?澎湃新闻10月25日援引外媒消息,近期,美国多州爆发李斯特菌感染事件,截至目前已导致3个州10人患病,1人死亡。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认为,肉类熟食可能是致病源,虽然疾控中心并未明确指出是哪种肉类或是哪家供应商,但据调查,9名患者都称曾食用了意大利风味的肉类食品,例如萨拉米(salami)。
新冠确诊超万,美国又现致命"新疫"
李斯特菌感染事件的爆发对现阶段的美国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美国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已达例,日新增仍超例,可以说,美国的医疗系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此时"新疫情"爆发,将使得该国医疗系统再次承压。
事实上,这已不是美国第一次暴发李斯特菌感染事件,早在今年3月,CDC便公布消息称,一场新的李斯特菌疫情正在美国扩散,截至3月16日已出现36例感染,其中30例需要住院治疗,6例涉及孕妇的感染中2例引发流产。更早前,美国还曾因芝士及烟三文鱼受李斯特菌污染而开启大规模回收。
据了解,李斯特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细菌,也是一种致命的食源性细菌,感染人群大部分都是由于进食了受污染的食物。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烧、头痛、肠胃不适等病征,有时还会恶心、呕吐及腹泻等,部分患者或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膜脑炎或败血症。
李斯特菌常见于自然环境比如泥土或水中,亦可存在于受污染及未经煮熟的食物如蔬菜、生肉、未经巴氏德消毒法处理的奶;加工食物如软芝士及冻食肉类等食物,也有可能在制作过程中受到污染。需要注意的是,李斯特菌能在低温环境下生存,并可在受污染的冷藏食物中繁殖。按照CDC的说法,李斯特菌即使在冰箱里也能存活并能传播给其他食物和表面。
美猪对华出口暴增%,美"新疫"会否影响中国?
美国境内暴发李斯特菌感染,会否对我国市场产生影响?毕竟根据CDC的调查,此次感染的致病源是肉类熟食,而我国又是美国肉类出口的重要目的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一季度自美进口猪肉达16.8万吨,同比暴增%,包括猪肉制品在内则共计28万吨,几乎是去年全年进口量57万吨的一半。
即使我国进口的美国肉体量很大,但出现在消费者餐桌上的肉的安全性却是有保障的。为了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我国对于进口肉类的质量检测一向严格,从其进口申报开始,我国相关检验检疫部门的工作人员便会对其展开严格的全方位风险防控措施。
尤其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由于多次在进口肉类的外包装上检验出新冠病毒,我国对于进口肉类的检查严格程度更甚平时。以我国相关部门公布的检测数据为例,6月18日,我国对个进口食品样品做出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除此之外,央视新闻10月26日消息还称,从11月1日起,北京市将对进口冷藏冰冻肉类、水产品实行"码上"追溯管理,消费者只要扫一扫,便可知晓该产品的核酸检测码和追溯码,安心购物。
总的来说,美国境内此次的李斯特菌感染,对我国造成影响的可能性极小,但为了防范李斯特菌,专家依旧建议消费者在处理食物时,要遵循五要点:选择安全的原材料、保持双手及用具清洁、生熟分开、煮熟食物、将食物放置于安全温度。
同样风口上的“猪”,为何牧原飞到天上,温氏却只能趴在地上?撰文|闫瑞虎编辑|LEE
过去20个月,持有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股票的投资者收益可谓天差地别。两家公司都是A股市场上最重要的养殖业公司,同样受益于猪肉价格大幅回升。
但在同一周期中,牧原股份股价最高录得近%的涨幅,温氏股份却只是在猪肉价格刚刚回升的第一个季度上涨,随后开始了15个月的下跌,到上周时已经回到了年年底的原点。
猪肉价格一直是影响中国消费价格的最重要的周期因素。年开始的非洲猪瘟,让中国的猪肉养殖业者受到了巨大冲击,到年年初存栏量暴跌最大幅度达40%。生猪价格也因此而大幅上涨,至年年底达到40多元每公斤,相比最低点涨幅高达%。
但在猪瘟开始之前,猪肉价格经历了更加漫长的下跌周期,持续了接近三年,生猪从年6月21.22元一公斤跌到年6月9.92元一公斤,并在低位徘徊,到年4月后价格才正式突破底部区间。
这轮下跌猪周期,直接导致养猪上市公司雏鹰牧业现金流枯竭,于年9月退市,然而挺过猪肉价格下跌周期、迎来爆发红利的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为何股价差距如此之大?进而,对于相当多的投资者,可能选对了行业周期上行的时点,但却因为投错了企业而赚不到钱。个中原因,值得探讨。
我们对上述两家公司的实际经营活动分析后总结了一些特点,希望对读者未来投资有所帮助。
去年猪肉价格一路上涨,从10块每公斤涨到40块每公斤,“二师兄”持续霸占热搜榜。
一、两者主营业务区别-鸡肉价格下跌,拖累温氏业绩
牧原股份按照产品看生猪销量占营收的98.66%;温氏股份生猪销量占比69.23%,养鸡占比30.77%。这两个公司都是纯养殖的企业,公司的营收基本上跟着猪肉鸡肉价格走势波动。生猪、快大鸡年1月至今的价格走势图:
我们可以看到,从去年3月生猪价格突破后,一直维持在高位,而最近一年鸡肉价格下跌趋势,目前已跌破成本,养鸡业绩呈现亏损。受此影响,温氏股份净利润收入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根据两年净利润对比,牧原股份今年开始赶超温氏股份,目前已经超越。
二、经营模式不同:全产业链模式优势巨大
温氏集团以“公司+农户”的轻资产养殖模式,公司保留种猪繁育和育仔阶段,而将育肥阶段以委托饲养的方式交由农户负责,生产周期结束,公司按照合同约定价格回购成熟的商品猪,并支付一定的托管费。这种模式降低扩张难度,实现了养殖规模的快速恢复,但是增长和扩张速度受到限制。
牧原股份采用一体化自育自繁自养重资产模式,又称为全产业链模式,企业自建养殖场,统一采购饲料、疫苗,雇佣农工集中进行种猪的育种和扩繁、猪苗的培育、生猪育肥等全部生产过程,并统一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从上游的育种和饲料,到中游的扩繁和育肥,再到下游的屠宰销售,牧原通过一体化的产业链,做到生产全环节可控。这种全产业链的重资产模式需要公司投资大量资金,但在疫病防控、成本控制、规模扩张等方面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在猪价低迷时,牧原最后亏损;猪价回涨时,最先盈利。
三、面对红利期,牧原加大产能扩张,温氏股份选择保守发展
大比例的分红和低负债率导致温氏股份没有足够的资金扩张产能。
温氏股份年爆赚亿,分红近70亿,这一分红安排让温氏在年年中时账户现金只有24亿。相比较而言,牧原股份利润60亿,分红11亿,现金高达亿。
牧原股份的负债也比较低,年年中负债亿左右,资产负债率30%,牧原股份负债亿,占净资产43.2%。
同样是面对“猪周期”红利,牧原股份采取积极进攻模式,砸数百亿资金扩大养殖规模。根据在建产能统计,牧原年可出栏万头、年可出栏万头、年可出栏万头、年可出栏万头。
与此同时,温氏股份则处于防守状态,并没有积极扩大生猪产能,有一个原因是分散投资,公司加码了养鸡业,年6月温氏股份耗资6.4亿,收购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80%股权。
另一个原因是股权过于分散,温氏股份最大的股东持股比例还没超过5%。股权多元化有利于权力制衡,降低决策风险。但股权过于分散也降低了公司反应速度,面对新一轮猪周期的红利,公司很难做出比较激进的扩产决策,错失发展机会。
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截然不同走势给我们很多的启示,选择周期性牛股往往都 干撒苍蝇药,一撒就见效,一件也是批发价。长效苍蝇药不加糖,不加水,简单粗暴,撕开包装随地一撒,1-3分钟,苍蝇倒倒倒。药效持续15~30天。养殖场必选之物
追踪膏老鼠药,一只老鼠经过,带到窝里死一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