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第七篇

巴氏杆菌科及相关属

巴氏杆菌科包括巴氏杆菌属、嗜血杆菌属和放线杆菌属等。近年来,由于DNA杂交、16SrR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巴氏杆菌属分出新建立的曼氏杆菌属和里氏杆菌属,从嗜血杆菌属分出嗜组织杆菌属和泰勒菌属。

一、巴氏杆菌属

巴氏杆菌属的细菌已报道有20多种,其中,多杀性巴氏杆菌是最重要的畜禽致病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多种畜禽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体,主要使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病或传染性肺炎。在同种或不同动物间可相互传染,也可感染人,大多因被动物咬伤所致。

1.形态与染色呈细小球杆状,为革兰氏阴性菌,两端钝圆,单个存在,有时成双排列。新分离的细菌有微荚膜,在动物血液和脏器中的细菌,经瑞氏染色或美蓝染色呈明显的两极着色。无鞭毛,不形成芽孢。

2.培养及生化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中生长差。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在血琼脂平板上长成露滴样小菌落,不溶血。在血清肉汤中培养开始轻微混浊,4?6d后液体变清,液面形成菌环,管底出现黏稠沉淀。从病料新分离的强毒菌株具有荚膜。菌落为黏液型,较大。

培养48h可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产酸不产气。大多数菌株可发酵甘露醇、山梨醇和木糖。一般对乳糖、鼠李糖、水杨苷、肌醇、菊糖、侧金盏花醇不发酵。可形成靛基质。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甲基红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石蕊牛乳无变化,不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和氨。

3.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1)致病性对鸡、鸭、鹅、野禽,猪、牛、羊、马、兔等都可致病,急性型呈出血性败血症,迅速死亡,如牛出血性败血症、猪肺疫、禽霍乱、兔巴氏杆菌病等;亚急性型呈出血性炎症,见于黏膜关节等部位;慢性型呈萎缩性鼻炎(猪、羊)关节炎及局部化脓性炎症等。实验动物中小鼠极易感染,鸽对杀禽亚种的易感性强。

(2)相关毒力因子具有荚膜的菌株有较强的抗性,荚膜成分为透明质酸,有抗吞噬作用。杀禽亚种的致病力与菌体的内毒素有关。该内毒素是一种含氮的磷酸脂多糖,与菌体结合不紧密,用福尔马林盐水可洗脱,少量注入鸡体,即可引致禽霍乱,表现出血性败血症状。

4.微生物学诊断

(1)显微镜检查采取渗出液、心血、肝、脾、淋巴结、骨髓等新鲜病料涂片或触片,以碱性美蓝液或瑞氏染色液染色,显微镜检查,如发现典型的两极着色的短杆菌,结合流行病学及剖检,可做初步诊断。

(2)分离培养慢性病例或腐败材料不易发现典型菌体,必须进行培养和动物试验。可用血琼脂分离培养,疑似菌落再接种于三糖铁培养基,细菌生长,使底部变黄。必要时可进一步做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3)动物试验用病料悬液或分离培养菌,皮下注射小鼠、家兔或鸽,动物多在24?48h内死亡。参照患畜的生前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结合分离菌株的毒力试验作出诊断。

(4)血清型学鉴定若要鉴定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型,则要用抗血清或单克隆抗体进行血清学试验。检测动物血清中的抗体,可用试管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二、里氏杆菌属

鸭疫里氏杆菌是里氏杆菌属的代表种;原名鸭疫巴氏杆菌,是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菌。

鸭疫里氏杆菌

1.形态与染色菌体呈杆状或橢圆形,大小为(0.3?0.5)um×(0.7?6.5)um,偶见个别长丝状,长11?24um。多为单个,少数成双或短链排列。可形成荚膜,无芽孢,无鞭毛。瑞氏染色可见两极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

2.培养及生化特性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初次分离培养需要供给5%?10%的CO2。在巧克力或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平板上,CO2培养箱或蜡烛缸中,37℃培养24?48h,生长的菌落无色素,呈圆形,表面光滑,直径1?2mm。在含血清或胰蛋白胨酵母的肉汤中,37℃培养48h,呈上下一致轻微混浊,管底有少量沉淀。不发酵葡萄糖、蔗糖,可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区别。极少数菌株发酵麦芽糖或肌醇。靛基质、硝酸盐还原、柠檬酸盐利用、VP试验、甲基红试验、硫化氢产生、尿素分解等均为阴性。氧化酶、触酶试验为阳性。多不溶血,多液化明胶,(G+C)mol%多为35。

3.致病性及毒力因子鸭疫里氏杆菌可引起1?8周龄,尤其是2?3周龄雏鸭大批发病、死亡,生长发育严重受阻。兔和小鼠不易感。豚鼠腹腔注射大量细菌可致死。vapl基因的编码产物是可能的毒力因子,为cAMP协同溶血素,存在于1、2、3、5、6及19型菌株。

4.微生物学诊断取发病初期病鸭的脑及心血,用巧克力培养基容易分离到本菌。肝、脾分离率低,仅10%左右。分离时应同时接种麦康凯培养基,以便及时区别大肠杆菌。分离的细菌应进行葡萄糖和蔗糖发酵试验,也可接种小鼠,与多杀性巴氏菌相区别。PCR方法可用于快速诊断。

三、嗜血杆菌属

嗜血杆菌属是一群酶系统不完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生长需要血液中的生长因子,尤其是X因子和V因子,人工培养时必须供给新鲜血液,故名嗜血杆菌。嗜血杆菌存在于人和动物的呼吸道黏膜,常分离自人和动物的各种病灶和分泌物。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可引起猪的格氏病(Glaessersdisease),是目前养猪生产中重要的细菌性呼吸道疾病。根据热稳定抗原的差异,可分为至少15个血清型,约25%的分离株无法定型。目前的优势菌型为4型及5型。不同血清型菌株的毒力存在差异,1、5、10、12、13及14型为高毒力,2、4、15为中毒力,其他血清型视为无毒力。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毒力也有所不同。

1.形态与染色多为短杆状,也有呈球状、杆状或长丝状等多形性。大小为1.5um×(0.3?0.4)um。多单个存在,也有短链排列。无鞭毛,无芽孢。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美蓝染色呈两极浓染,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2.培养及生化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7.6?7.8。初次分离培养时供给5%?10%CO2可促进生长。生长需供给X因子和V因子。在巧克力琼脂上,经37℃培养24?48h,生长的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半透明。菌落的大小可因菌种和培养基的营养程度不同而异,从针尖大直至绿豆大小。对糖类发酵多不稳疋。

3.致病性及毒力因子副猪嗜血杆菌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可加剧其感染,成为常见的继发病。疾病的临床特征表现为高热、关节肿胀、呼吸道紊乱及中枢神经症状。严重者剖检可见多发性浆膜炎,包括心肌炎、腹膜炎、胸膜炎、脑膜炎及关节炎。10日龄以下仔猪往往从带菌母猪感染。断奶猪较易发病,应激因素常是发病的诱因。此外,副猪嗜血杆菌常与猪流感病毒共感染引起猪流感。

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因子不完全清楚,其毒力因子可能为荚膜、菌毛和内毒素等。

4.微生物学诊断副猪嗜血杆菌对培养条件要求高,可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平板进行分离培养。可采用PCR方法直接检测病料中的细菌。

四、放线杆菌属

放线杆菌属包括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林氏放线杆菌、驹放线杆菌等若干种。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猪的重要致病菌。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过去列在嗜血杆菌属内,旧称猪胸膜肺炎嗜血杆菌或副溶血嗜血杆菌,但DNA杂交试验表明,它与林氏放线杆菌有很高的同源性,因此,自年起改为现名,并划归放线杆菌属。其所引起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规模化猪场常见的疾病之一。

1.形态与染色小球杆菌,具多形性。新鲜病料呈两极染色,有荚膜和鞭毛,具运动性。

2.培养及生化特性兼性厌氧,置10%CO2中可长出黏液性菌落。最适生长温度37℃。在普通营养基中不生长,需添加V因子,常用巧克力培养基培养。在绵羊血平板上,可产生稳定的β溶血,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增强其溶血圈(CAMP试验阳性)。

3.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1)致病性猪是本菌高度专一性的宿主,本菌寄生在猪肺坏死灶内或扁桃体,较少在鼻腔。引起猪的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以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肺炎为特征。慢性感染猪或康复猪成为带菌者。小于6月龄的猪最易感,经空气传染或猪与猪直接接触传染。应激可促使发病。

(2)毒力因子本菌的毒力因子较复杂。荚膜有抗吞噬作用,但如存在特异的调理素抗体,则可被吞噬细胞消化。脂多糖是典型的内毒素,能致肺部炎性细胞渗出,但不足以诱发胸膜肺炎的特征性病变。

毒素是本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可产生4种细胞毒素,名为ApxⅠ?Ⅳ具有细胞毒性或溶血性,是一种穿孔毒素,属于含重复子毒素家族,似通过转座作用获得。其Ⅲ型与大肠杆菌α-溶血素有相同的操纵子编码基因。Ⅳ型毒素存在于所有血清型,但只在猪体内才产生。

4.微生物学诊断

(1)显微镜检查取病死猪肺坏死组织、胸水、鼻及气管渗出物做涂片,镜检是否有革兰氏阴性两极染色的球杆菌。

(2)分离培养与鉴定取上述病料接种巧克力琼脂或绵羊血琼脂,置5%CO2中37℃过夜培养。如有溶血小菌落生长,应进一步做CAMP试验,检测其脲酶活性及甘露醇发酵能力。用琼脂扩散试验或直接凝集试验鉴定分离菌株的血清型。

(3)基因检测采用PCR方法检测荚膜基因,可用于快速诊断和定型。

如何获取考试资料的信息呢?扫码关于下面







































北京中科刘云涛
哪家白癜风医院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shipp.com/bzaj/2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