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药物(quinolones,QNs)是一类十分重要的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衣原体等具有杀灭作用,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QNs属于吡酮酸衍生物(pyridonecarboxylicacids,PCAs),俗称“喹诺酮类”。年,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的Lesher等发现第一个QNs萘啶酸(nalidixicacid),通过对其进行一些结构的改变(修饰),增强了它们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活性。国际学术界将QNs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年由Aandriole提出、经Schellhore整理的Aandriole-Schellhore的分类方法将QNs分为四代,如表5-16所示。第一代QNs以萘啶酸为代表,20世纪60年代进入临床,具有中等抗菌活性,主要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活性,在体内易被代谢和失活,但由于其不良反应严重,目前基本退出市场。第二代QNs以吡哌酸为代表,20世纪70年代进入临床,与第一代QNs相比,抗菌谱更广,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活性,对萘啶酸和吡咯酸有高度耐药的菌株也有活性,有很好的组织渗透性,比萘啶酸有更好的临床疗效。第三代QNs以诺氟沙星(NOR)、环丙沙星(CIP)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QNs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通过化学修饰在其主环C6位引入氟原子,故被又称为“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onlones,FQs)”。FQs的问世使学术界对QNs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评价,并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获得了一致好评,其综合临床疗效对革兰氏阴性菌来讲,已经超过青霉素族,达到了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效果。其由于具有口服吸收迅速、体内分布广、消除时间长、毒副作用小和无致畸性等特点,故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呼吸道、泌尿道、胆管、皮肤软组织等治疗。第四代QNs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市的,除具有第三代QNs的优点外,抗菌谱进一步扩展到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且对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的活性强于CIP等。此类药物具有吸收迅速、分布广泛、血药浓度大、半衰期长以及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同时大大减少了中枢神经毒性作用,表现出与细胞色素系统更小的相互作用。本部分综述了QNs的理化性质、药理与毒理、危害、国内限量要求以及残留检测的样品前处理、仪器测定方法等内容,以期为该类药物的全面了解和残留检测提供参考。1结构与性质QNs是以1,4-二氢4-氧吡啶-3-羧酸为基本母环结构的化合物,是由萘啶酸或吡酮酸演化而来的合成抗菌药物,其结构如表5-17所示:A环是抗菌药物必需的基本结构,变化小,而B环可做较大改变,可以是苯环、吡啶环、嘧啶环等。对FQs分子结构的某些部位,如2位的氢、3位的羧酸和4位的环外氧是很少进行修饰的。因为3位的羧酸和4位的环外氧是FQs分子结合到细菌DNA促旋酶的部分,因此不能改变这部分周围的立体化学结构;2位因非常靠近结合位点,在此的任何修饰都是很有限的。对其进行一些结构的改变(修饰)增强了它们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活性。这些结构的改变包括在1号位引入烷基(烃基)或芳基,在6号位和7号位分别进行氟取代和哌嗪基取代。通过将氟取代基引入6号位,产生了FQs,从而扩大了其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的抗菌(活性)谱。而7号位哌嗪基的引入改善了其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N1位取代基在寻找高效、广谱QNs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1位上加入侧链可明显影响抗菌活性1位氮原子的取代基可以是烃基或环烃基,以乙基或乙基体积相近的取代基最好。在已用于临床的QNs中,CIP是抗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最有效的药物。左旋氧氟沙星和芦氟沙星在1和8位形成桥环,均增强了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6位引入氟后增强了这些化合物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效力,并扩大了抗革兰氏阳性菌谱,与无取代的相应化合物比较,与DNA促旋酶结合能力提高了2~17倍,对细胞渗透力提高了1~70倍,因此6位上的氟称为FQs结构的显著特点。7位的结构主要影响药物的抗菌谱、作用强度及药动学。大量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将碱性并具有适当水溶性的取代基引入7位,均有利于提高抗菌活性和改善药动学性质。最常见的取代基是哌嗪或甲基哌嗪。哌嗪环的引入(如NOR)增强了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甲基哌嗪环的引入(如PEF)则增加了药物的脂溶性,使肠道吸收能力增强,对细菌的穿透力提高。由此可见,母体环7位上以C-N键连接哌嗪基或吡咯基,与以C-C键连接吡嗪基有截然不同的抗菌活性。QNs8位的结构改造主要影响药物的药动学性质和光毒性。多项研究结果表明,QNs的光毒性可能是由于药物对光不稳定,紫外灯照射使得药物的结构发生变化,引起药物分解所致,或由于该产物引发了氧游离基而导致光毒性。8位引入卤素可改造药物的吸收,但8位卤素引入也有可能增加药物的光毒性,8-氯喹诺酮对紫外线不稳定,有光毒性。近年来,某些FQs因具有抗肿瘤活性已引起人们的广泛